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内涵、机制及过程

2018-03-14 19:45杨莎莎
社会科学 2018年3期

摘 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由旅游业带动的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推进,由此对城乡形态的演化发展也产生了与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有所不同的影响。旅游城市化进程中包含的景区城市化和城市景区化已经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地区的城乡形态。旅游城市化分为景区城市化和城市景区化两条路径,新型城乡形态可划分为城镇化农村、城郊化农村、新农村、都市圈和城中村五种类型。在对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内涵、机制的分析基础上,提出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过程的理论框架。研究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的内涵、机制及过程是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的优化调控的关键。通过加快旅游城市化进程和促进新型城乡形态转变,有利于改善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关键词:旅游城市化;新型城乡形态;内涵界定;机制过程

中图分类号:F590.1;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8)03-0048-13

作者简介:杨莎莎,桂林旅游学院国际商学院院长、教授 (广西 桂林 541006)

一、引 言

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大中城市在具有原有经济、文化、交通、政治等功能之外,旅游功能日趋完善。旅游城市化,是伴随旅游业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城市化方式,是一定消费基础支撑下的产物①。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开始慢慢呈现出一种正相关系,旅游活动的开展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显著,“旅游城市化”这一名词也开始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旅游城市化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②:第一,旅游区非城市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旅游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中作用逐渐增大的现象。第二,旅游景区景点的人工化、城镇化倾向。在我国经济社会和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与旅游互动体现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依托旅游业带动的城市化进程正逐渐成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旅游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条件不同和禀赋差异的存在,决定了在旅游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路径,即景区城市化和城市景区化陆林、葛敬炳:《旅游城市化研究进展及启示》,《地理研究》2006年第4期。景区城市化是指发生在景区内的城市化现象,其人口由农村向景区内的城镇转移,农业生产活动向旅游接待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活动转移,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镇生活方式。而关于城市景区化,在《中国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城市要大力发展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业,建设配套完善的综合性城市旅游目的地王兴斌:《以新常态思维谋划“十三五”旅游发展思路》,《旅游学刊》2015年第3期。城市景区化正是构建综合性城市旅游目的地的体现和重要抓手,通过城市景区化建设积极推进“旅游即城市”战略实施李如友:《中国旅游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经济管理》2016年第9期。促使旅游发展与城市化建设融为一体,把城市打造成最大的旅游景区和休闲基地,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拉动作用。

旅游城市化进程的出发点因景区城市化和城市景区化的路径不同而有所差异。景区城市化进程的出发点在于景区景点,通过景区景点的吸引,游客和外来人口不断向景区景点集聚,随之而来的商业机会催生大量的其他要素资源向此集聚。出众的自然禀赋加上后来的资源条件支撑,景区景点快速发展形成小城镇,随着不断的发展扩大,与周边的乡村、城镇相互融合,形成较大的城镇和城市,实现由旅游景区带动的城市化发展。城市景区化进程的出发点在于城市,通过对城市旅游资源的提升和完善,吸引旅游者向城市集聚,这个过程不仅能够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景区协作,而且由此沟通协作的都市圈发展和因此改善的城中村问题都成为城市景区化进程的重要成果。依靠旅游城市化的力量推进新型城乡形态演化,必须将城市景区化和景区城市化区分开来,从二者的特点出发寻求与新型城乡形态相契合的地方。在两种不同城市化路径的推进过程中,带来了新型城乡形态演化,一方面通过景区城市化进程,可以带动新的城乡形态诸如城镇化农村、城郊化农村和新农村的演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城市景区化进程,可以带动新型城乡形态诸如都市圈和城中村的演化发展。

上述分析表明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但目前对于旅游城市化与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的重点构成要素、二者之间的内部要素的演化过程、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的内外部影响因素、旅游城市化与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的接入模式和相互作用机制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因此,本文由以上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展开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研究。

二、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的内涵

(一)旅游城市化的内涵界定

旅游城市化Mullins P, “Tourism Urban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5(3), 1991,pp.326-342.(Tourism Urbanization)是由Mullins最早提出的概念,通過他的研究,旅游城市化是出现在西方国家上世纪后期的一种城市化形态,这种城市化的推动力不是传统的工业发展,而是由一种后福特制的消费观念和基于享乐主义的城市观念推动的。GladstoneGladstone D L, “Tourism urban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Urban Affairs Review,33(1), 1998,pp.3-27.对旅游城市化研究获得的结果与Mullins相似,但发现对于旅游大都市而言,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会有所差异了。朱竑朱竑、贾莲莲:《基于旅游“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旅游化”——桂林案例》,《经济地理》2006年第1期。对中国旅游城市化展开分析,认为旅游城市化在现实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征:一是在旅游区内出现非城市人口往城市进行集聚和转移,同时城市在人们旅游中的作用正在逐步随着景区城市数量和规模的扩大而不断提升。二是旅游景区中的人类活动、城市化活动逐步增多。针对旅游城市化特征的研究当前国内学者还没有完整直接的论述,大多数学者都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城市化的特征问题进行讨论。旅游是城市化进程的动力因素中比较特殊的因素蔡建明:《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及发展战略研究》,《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第2期。由此推动的城市化进程称之为旅游城市化,这可谓是对旅游城市化特征的概括。由此看来,打造一批重点旅游城市,通过加快旅游城市旅游区的发展建设,可以提升整个旅游城市旅游区的旅游综合服务水平,进而带动旅游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不同的城市类型,旅游城市化的特征往往不同。

综合概括而言,旅游城市化具备以下具有共性的主要特征:第一,旅游城市化都是以旅游作为城市化进程中重要动力的;第二,旅游城市化发展的依托一般都是富有吸引力的象征性符号,如景区、特色建筑、特殊文化等等;第三,旅游城市化进程中都伴随有大量的人口集聚,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第四,旅游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以旅游消费为目的的服务和设施快速增加;第五,随着旅游城市化的发展,房产地租价格也不断上升。

根据旅游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分析,研究进一步对旅游城市化的构成维度进行划分,实现对旅游城市化内涵界定的准确把握。

第一,旅游城市化的實施主体呈现多元化。由于旅游城市化进程不仅只有一个方向,它可以分成景区城市化和城市景区化两种模式。从景区城市化的角度来看,景区城市化进程的实施主体主要包含景区景点周边的农村、乡镇和政府。景区景点周边的农村、乡镇作为景区城市化的重要载体,承担了景区的旅游发展要求,在人口等要素资源集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政府在政策、资金、土地、规划指导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从城市景区化的角度来看,城市和政府则成为了实施主体。城市为适应现代旅游的快速发展,满足旅游者对城市旅游功能的高要求,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和完善,发挥主体功能和作用。政府在城市旅游快速发展过程中,同样在政策、规划、资金、土地等方面做出了重要决策,同样发挥了城市景区化的实施主体作用。因此,在旅游城市化的实施主体方面,呈现的是一种多元化的形态。

第二,旅游城市化的实施动力是旅游。旅游城市化的实施动力是旅游。在景区城市化的进程中,更加关注景区景点的发展,由此针对旅游景区的综合服务能力、旅游景区的规模结构等反映旅游景区景点发展状况的指标受到重点关注,这也是推动景区城市化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时,作为旅游景区景点周边的农村、乡镇的资源集聚力、旅游吸引水平和民生环境等因素也是推动景区城市化实施的重要动力。在城市景区化的进程中,对城市发展和城市景区建设等方面更为关注,因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景区联动、城市协作、城市面貌等城市和城市景区的发展建设等指标成为关注的焦点,成为推动城市景区化的重要动力。综合来看,无论是景区城市化还是城市景区化,旅游都是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三,旅游城市化的实施方式具有多条路径。在景区城市化的实施方式中,景区景点对自身的提升和完善对景区景点及周边的资源集聚力提升、旅游吸引水平的增强和民生环境的改善又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最终通过整条路径的串联,形成了景区城市化的实施方式。在城市景区化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和景区联动的日益密切,逐步作用到城市协作和城市面貌改善方面,整条完整的路径就构成了城市景区化的实施方式。景区城市化和城市景区化的实施方式共同构成了旅游城市化的实施方式。

第四,旅游城市化的实施保障主要依靠政府、景区和城市共同实现。在旅游城市化的实施过程中,无论是景区城市化会面临的诸如旅游资源环境保护、连接城市和景区景点间交通、打造旅游服务设施和配套环境的规划、外来人口与当地居民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等问题,还是城市景区化会面临的诸如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资金、城市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都必须通过政府、景区和城市来共同采取保障措施。任何一方单方面追求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实施保障而不能够使另外两方参与实施,其结果都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保障。因此,必须在政府、景区和城市三方共同作用下,才能够实现旅游城市化在真正意义上的实施保障。

(二)新型城乡形态的内涵界定

新型城乡形态是指在城乡形态方面打破了传统具有鲜明界限的城市和乡村两种形态,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中生产要素物品和生活要素物品均由市场配给的模式,转而市场化,由市场原则来进行配置张建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12期。 。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城市和乡村的经济结构转变、物质形态变化和公共服务改善等现象推动形成的一种城乡之间新的互联互动态势。旧有二元城乡结构形态不断在现有背景下发生巨大变化,逐渐演化多元的新型城乡形态,最优化地实现了城乡体系中生产生活要素的配置以及城乡社会结构体系,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城乡之间由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进行转变属于结构变化,在这种结构变化过程中,往往包含着诸如人口规模、空间职能、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就业结构、认同度等一系列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变化,这种结构变化会不断地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李泉:《全球化时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兼论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新型城乡形态》,《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共同发展,新型城乡形态表现出了以下特征:

第一,以非农为主的就业。在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理论中,只有城市和农村两个单元。农村中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被称为城市化李慧芳、孙津:《城乡统筹中新型城市形态创制的要素关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2期。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大,城市和其周边农村在功能转变和空间布局方面都有较大的调整,这些调整都导致了农村的劳动力逐渐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脱离出来,从事与城市相结合的业态。

第二,产业集聚和专业分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新型城乡形态演化过程中利用要素或资源禀赋具有比较优势而发展起来的产业,随着生产规模和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其产业集聚的水平、专业分工的程度都变得越来越高陈肖飞、姚士谋、张落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乡统筹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地理科学》2016年第2期。 。由于农村中的非农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使得非农产业生产的产品种类、数量和质量都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与城市的相关产品形成替代性的竞争关系,使得城市生产中生产被替代产品的资源得以转移到生产新的产品中去,使城市和农村间的产业集聚、专业分工合作越来越密切。

第三,显著改善的物质生活条件。在以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白永秀、王颂吉:《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质及其实现路径》,《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新型城乡形态在物质形态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改善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农民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彰显了新型城乡形态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

第四,双重角色融为一体。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城乡形态演化自发地产生了许多城镇化的特征,但随着户籍制度等制度变革的推进相对缓慢,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的过程中还保留了“三农”特色,使得农民在新型城乡形態演化过程中往往会面临非农非城的双重角色王鹤、尹来盛、冯邦彦:《从传统城市化到新型城市化——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未来选择》,《经济体制改革》2013年第1期。 。

根据新型城乡形态的基本特征分析,研究进一步对新型城乡形态的构成维度进行划分,实现对新型城乡形态内涵界定的准确把握。

第一,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是新型城乡形态演化过程中的显性动力。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变能够有效地推动新型城乡形态演化廖永伦:《就地就近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现实路径选择》,《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11期。随着传统城乡二元结构被逐渐打破,立即发生转变的就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种最快、最直接也最为有效的转变也就立即成为了推动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的重要动力。因此,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可以作为新型城乡形态演化过程中的显性动力成为新型城乡形态构成维度的一个方面。

第二,思想观念转变是新型城乡形态演化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城乡居民的思想观念转变能够长期可持续地推动新型城乡形态演化,只有解决了城乡居民的思想观念转变到正确的、适应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轨道上来,才能够真正使得新型城乡形态演化能够长期可持续地进行下去。在新型城乡形态的发展时期,必须解放思想,使思想观念能够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为长期可持续推动新型城乡形态演化提供动力。因此,居民的思维观念转变可以作为新兴城乡形态演化过程中可持续发展动力成为新型城乡形态构成维度的一个方面。

第三,景观形态改变是在新型城乡形态演化过程中消除符号性差异。城乡的景观形态改变能够在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的过程中克服因景观的符号性差异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新型城乡形态演化过程中,最显著的阻力就是由城市和农村的巨大景观形态差别导致的心理对峙,由此必须将符号性差异导致的摩擦减至最低。所以,应当加快新型城乡形态演化过程中城乡景观形态的转变,尽可能地消除符号性差异。因此,景观形态改变可以作为在新兴城乡形态演化过程中消除符号性差异的措施成为新型城乡形态构成维度的一个方面。

(三)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构成维度解析

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中,旅游城市化的实施主体、实施动力、实施方式、实施保障不断促使新型城乡的居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居民思想观念转变和城乡景观形态改变。

第一,从旅游城市化实施主体维度对新型城乡形态演化进行分析。在旅游城市化进程中,主要表现为和城市景区化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中的实施主体不同。一方面,景区城市化过程中,景区景点周边的农村和乡镇成为承载旅游资源配套服务设施和环境的最佳选址,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逐步解体,城乡之间活动日益频繁,由此产生的人口等要素资源的集聚推动了景区景点周边农村和乡镇的城市化发展,城乡之间搭建起全新的城乡景观形态,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居民思想观念相互融合。另一方面,城市景区化过程的实施主体为城市本身。面对旅游者对城市提出的新要求,城市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投入,在打造城市景区数量、城市景区规模、城市景区水平,优化城市交通、美化城市环境等方面有了大幅改善。加快城市景区联动,提升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环境,实现旅游城市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城乡景观形态不断得到升级优化,同时城市景区化发展也会不断促使都市圈、城郊的快速发展,新型城乡形态逐步构建完善。

第二,从旅游城市化的实施动力维度对新型城乡形态演化进行分析。在旅游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不论是景区城市化还是城市景区化,它们实施动力的主要来源均为旅游。以旅游产业发展为推动力,促使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服务不断升级,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城乡间的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乡镇的开放发展程度不断提升,最终形成对城乡景观形态的构建以及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转变。

第三,从旅游城市化的实施方式维度对新型城乡形态演化进行分析。旅游城市化的实施方式按照景区城市化和城市景区化两种形态划分各有不同。景区城市化这种旅游城市化的实施方式的起点是景区景点。随着旅游的带动,大量的人口等要素资源开始向景区景点周边的农村和乡镇集聚,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和环境得以快速打造。这种快速形成的人口等要素资源集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以及城乡间密切交流促使城乡景观形态建设升级、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转变都迅速推动新型城乡形态的演化发展。城市景区化的实施方式与景区城市化有所不同,城市景区化实施方式的起点是城市。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新的旅游观念和旅游模式带动下,城市也逐渐成为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景区数量、规模和水平的不断提升,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环境日趋优化,一方面促进了城乡景观形态的建设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城乡间的交流联系日益频繁,形成了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转变融合。

第四,从旅游城市化的实施保障维度对新型城乡形态演化进行分析。旅游城市化的保障按照景区城市化与城市景区化两种不同形态来看有所差异。就景区城市化而言,景区城市化的发展,保持景区景点的吸引力成为重点。景区城市化的实施保障主要是对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保障、对连接城市和景区景点间交通的保障、对旅游服务设施和配套环境打造的规划保障、对外来人口与当地居民利益合理分配的保障等方面。通过对景区景点的保护和旅游产业的完善,使得城乡景观形态得以升级更新,同时城乡间的密切交融也使得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就城市景区化而言,城市景区化的发展最重要的吸引物是城市本身,城市景区化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对城市规划方面的保障、城市建设资金方面的保障、城市环境保护方面的保障,城市保障措施的完善推动城乡景观形态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社会结构的不断优化,从而使得城乡之间摆脱二元结构束缚,形成一体化的新型城乡发展形态。

三、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的机制

(一)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机制的分析框架

基于旅游城市化进程中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研究过程中,涉及由旅游城市化的不同发展形态通过不同路径作用于不同的新型城乡形态。结合旅游城市化和新型城乡形态的内涵分析,可以构建出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机制的分析框架(如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的整个分析框架主要是由旅游城市化的构成维度、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的传导机制、旅游城市化构成维度通过旅游城市化的两种形态对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的作用机理和路径、旅游城市化的构成维度对新型城乡形态演化影响方向这四个部分组成。在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的分析框架中,重点在于旅游城市化的实施主体、实施动力、实施方式和实施保障四个维度是如何通过景区城市化对景区规模结构、景区综合服务能力、资源集聚力、旅游吸引、民生环境影响和城市景区化对可持续发展环境、景区联动、城市协作和城市面貌影响的传导机制来最终实现对新型城乡形态中城镇化农村、城郊化农村、新农村、都市圈和城中村这五种形态演化的。

(二)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机制的解释

由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机制的分析框架可以看出,旅游城市化的实施主体、实施动力、实施方式和实施保障等四个构成维度通过景区城市化和城市景区化这两种旅游城市化的不同类型对城镇化农村、城郊化农村、新农村、都市圈和城中村这五种新型城乡形态演化产生影响。其中,新型城乡形态的这五种不同形态的演化又集中在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居民的思想观念和城乡景观形态这三个构成维度下。从景区城市化对城镇化农村、景区城市化对城郊化农村、景区城市化对新农村、城市景区化对都市圈、城市景区化对城中村演化的分析框架可以看出资源集聚力、景区综合服务能力、景区规模结构、旅游吸引、民生环境、景区联动、城市协作、可持续发展环境、城市面貌作为中间变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的分析框架解释如下:

第一,景区城市化的实施主体、实施动力、实施方式和实施保障最后影响到了城镇化农村演化中的居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居民思想观念转变和城乡景观形态改变这三个构成维度。通过明确在景区城市化这种旅游城市化进程的实施主体、实施动力,能够通过实施方式有效地对城镇化农村演化产生影响。首先是通过景区城市化对景区规模结构和景区综合服务能力产生影响,以此推动景区的空间扩张和接待水平上的提升;其次是通过景区规模结构对资源集聚力产生影响,景区规模结构的提升和完善过程需要集聚大量的资源;再次是通过景区综合服务能力对资源集聚力产生影响,景区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硬件”资源的集聚,更需要“软件”资源的集聚;最后,所有的上述中间变量都對城镇化农村的演化产生影响,最终落实到对城镇化农村演化过程中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居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城乡景观形态的改变三个方面上来。

第二,景区城市化的实施主体、实施动力、实施方式和实施保障最后影响到了城郊化农村演化中的居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居民思想观念转变和城乡景观形态改变这三个构成维度。通过明确在景区城市化这种旅游城市化进程的实施主体、实施动力,能够通过实施方式有效地对城郊化农村演化产生影响。首先是通过景区城市化对景区规模结构和景区综合服务能力产生影响,以此推动景区的空间扩张和接待水平上的提升;其次是通过景区规模结构对旅游吸引产生影响,景区规模结构的提升和完善能够极大地提升景区景点的旅游吸引水平;再次是通过景区综合服务能力对旅游吸引产生影响,景区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不但能够从直观上提升景区景点的旅游吸引水平,而且能够通过亲身体验的游客传播到更远的范围,形成衍生的旅游吸引力;最后,所有的上述中间变量都对城郊化农村的演化产生影响,最终落实到对城郊化农村演化过程中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居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城乡景观形态的改变三个构成维度上。

第三,景区城市化的实施主体、实施动力、实施方式和实施保障最后影响到了新农村演化中的居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居民思想观念转变和城乡景观形态改变这三个构成维度。通过明确在景区城市化这种旅游城市化进程的实施主体、实施动力,能够通过实施方式有效地对新农村演化产生影响。首先是通过景区城市化对景区规模结构和景区综合服务能力产生影响,以此推动景区的空间扩张和接待水平上的提升;其次是通过景区规模结构对民生环境产生影响,景区规模结构的提升和完善会对周边农村、乡镇在民生环境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再次是通过景区综合服务能力对民生环境产生影响,景区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会需要大量的劳动资源,同时由此吸引来的游客需要在景区周边的农村、乡镇进行休憩,由此会给周边农村、乡镇的民生环境带来较大的影响;最后,所有的上述中间变量都对新农村的演化产生影响,最终落实到对新农村演化过程中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居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城乡景观形态的改变三个方面上来。

第四,城市景区化的实施主体、实施动力、实施方式和实施保障最后影响到了都市圈演化中的居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居民思想观念转变和城乡景观形态改变这三个构成维度。通过明确在城市景区化这种旅游城市化进程的实施主体、实施动力,能够通过实施方式有效地对都市圈演化产生影响。首先是通过城市景区化对可持续发展环境和景区联动产生影响,以此推动城市范围内整体旅游氛围的提升,增强游客体验过程中的舒适感;其次是通过可持续发展环境对城市协作产生影响,可持续发展环境的营造会对城市发展产生动力,由此向外扩散的效应会影响到周边城市,周边城市在可持续发展环境营造过程中也会产生类似的扩散效应,由此城市之间就形成了协作的基础;再次是通过景区联动对城市协作产生影响,景区联动密切程度的提升,会提升景区之间交通便捷度,缩短旅途时间,游客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不同城市间的景区游览上,城市之间具备了协作的基础;最后,所有的上述中间变量都对都市圈的演化产生影响,最终落实到对都市圈演化过程中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居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城乡景观形态的改变三个构成维度上。

第五,城市景区化的实施主体、实施动力、实施方式和实施保障最后影响到了城中村演化中的居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居民思想观念转变和城乡景观形态改变这三个构成维度。通过明确在城市景区化这种旅游城市化进程的实施主体、实施动力,能够通过实施方式有效地对城中村演化产生影响。首先是通过城市景區化对可持续发展环境和景区联动产生影响,以此推动城市范围内整体旅游氛围的提升,增强游客体验过程中的舒适感;其次是通过可持续发展环境对城市面貌产生影响,可持续发展环境的营造会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文化等因素产生重要影响,而这些因素对城市面貌的改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再次是通过景区联动对城市面貌产生影响,景区联动密切程度的提升,会对景区周边及景区沿途的城市面貌有较大的改善;最后,所有的上述中间变量都对城中村的演化产生影响,最终落实到对城中村演化过程中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居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城乡景观形态的改变三个方面上来。

四、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过程

(一)景区城市化对新型城乡形态演化过程

从景区城市化的实施主体、实施动力、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保障出发,通过引进景区规模结构、资源集聚力、民生环境、旅游吸引力、景区综合服务能力五项中介变量,研究景区城市化对新型城乡形态演化过程中居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城乡景观形态的作用,较为合理的模拟出景区城市化对新型城乡形态演化过程的理论模型,见图2。

研究首先对影响景区城市化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作用内部因素进行分析。

第一,农村居民需求是首要的内部影响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在不断地扩大,景区城市化的发展也让旅游业慢慢渗透到城市发展之中,打破农村原有的封闭状态。农村居民的需求是促进景区城市化对新农村演化的一个重要内因。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居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得到丰富,提高了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通过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等方式,居民成为旅游从业者,增加个人收入以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景区城市化的全面发展,促进新型城乡形态演化李冰:《新型城乡形态内涵及构建路径研究》,《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第二,景区从业及居民人员素质是重要的内部影响因素。乡村发展和旅游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城乡发展越快,内部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旅游的保障作用越强。构建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先进的经营管理观念,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服务技能水平,能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最终推动新型城乡形态的建设和发展黄葵:《西南民族地区特色旅游经济探微》,《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年第4期。城市居民是外来游客首先接触的人员,良好的城市居民形象将为整个城市带来生命力。

第三,景区景点的旅游供给要素及开发投资是重要内部影响因素。实现景区城市化的旅游供给要素包括旅游交通、食宿房屋建设、信息技术等。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完成的必要条件,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的便利程度会直接影响旅游者的出行日程安排。配套完善的旅游景点的住宿和饮食服务设施是保证旅游者得到满足感的必需品。信息已经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信息在旅游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景区城市化对城镇化农村演化作用的过程中,外界对于景区的旅游开发和投资尤为重要。国家对旅游开发和投资的重视,使农民的收入增加,企业的投资环境也有所改善,原有融资渠道由不畅变为通畅,促进了城镇化农村旅游的转型升级。通过调整开发区政策来发展旅游业,形成了支持城镇化农村发展的良好环境赖晓华、聂华、滕汉书:《西部民族农村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探讨》,《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7期。

第四,景区服务能力及旅游营销策略也是重要的内部影响因素。景区城市化的旅游业如果要发展,不仅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友好、高质量的景区服务水平。从业人员素质的优化有益于实现乡村旅游服务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提高旅游地区产业竞争力,展现地区传统文化,增强景区景点吸引力,为游客营造一个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场所,促进城乡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和谐发展李蕾蕾:《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探讨》,《旅游学刊》1998年第1期。宣传策略往往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加快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的速度。利用节庆活动、电视平台、网络宣传等宣传方式也可以对地区城乡旅游进行系统营销,提高城乡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全方位推广乡村旅游,促进新型城乡形态演化。

第五,非物质性旅游资源也是内部影响因素。非物质性旅游资源是指历史文化资源、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等。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农耕文化、民族建筑还是生活习俗、民间文艺,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体现着中国传统文明。通过展现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增加游客对于乡村文化的兴趣,是城郊旅游发展的主要吸引力。乡村旅游通过生产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对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接触,提高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景区城市化的发展,加快新型城乡形态演化进程。

研究进一步对影响景区城市化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作用外部因素进行分析。

第一,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是首要的外部影响因素。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方针对景区城市化进程中新型城乡形态的演化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得到国家和地区的政策的帮助后,城乡的旅游产业会在减小阻力的前提上稳步前行。国家和地区政府对于景区城市化的建设应按照当地的实际财政情况,提出相应的财政政策以及相关的金融措施,文化、旅游、税务、人事等各个部门应出台配合景区城市化背景下新型城乡形态的建设的相关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新兴文化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的优惠,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经费列为区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制定合理的宏观指导政策黄翔、柯丹:《论发展旅游业对全面推进城市化的作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2期。

第二,基础服务设施是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随着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不断增长,乡村旅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景区整体形象最直观的表现。旅游景区管理部门更新升级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张琦:《旅游型农村中城郊村发展模式的探索——以浙江省余姚市穴湖村为例》,《城市地理》2014年第8期。将基础设施融入风景名胜之中,能大大扩展旅游客源市场,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第三,行业及技术发展状况也是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行业及技术发展状况的好坏决定着景区城市化对新型城乡形态演化作用的过程,对行业及技术发展状况的准确认知能够帮助地区景区城市化对新型城乡形态演化过程的建设在激烈或相对平稳的市场中寻找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潜在市场黄向、梁明珠:《區域带状极核型主题旅游产业集群培育——以广东恩平旅游经济走廊为例》,《经济地理》2007年第6期。 。景区城市化对新型城乡形态作用的过程中,景区的基础服务设施、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城镇化农村的旅游方式等构成要素都必须参照当前发展状况和竞争优势状况,只有准确地对行业及技术状况进行评估和把握,景区城市化对新型城乡形态协同作用机制才能实现演化。

第四,物质性资源环境是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物质性资源是指自然景观、人造景观、旅游服务设施、交通基础设施、通信等等物质性比较明显的旅游资源。城乡旅游资源素质是产生旅游吸引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决定城乡旅游开发选址的客观必要条件,改善物质性资源,能加快景区城市化对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的进程。生态自然环境是新农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如果在开发城乡旅游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遭到污染或破坏,城乡旅游则会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抛弃传统观念,在开发旅游的时候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能改造和美化生态环境,实现城乡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夏德孝:《发展农村旅游对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影响》,《改革与战略》2015年第11期。通过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合理进行开发,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协调好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统一,能推动景区城市化发展,增加旅游业发展的潜力,保证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少数民族文化是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变得日趋强烈,对旅游的要求也开始发生变化,旅游活动由过去单一的观光活动变成一种深入的“慢旅游”活动,希望亲身体验和感受古老文化的巨大魅力,在这种背景下,将促进地区城乡的旅游发展,推动新型城乡形态在景区城市化进程下的演进。

(二)城市景区化对新型城乡形态演化过程

1、城市景区化对新型城乡形态演化作用的内部影响因素

从城市景区化的实施主体、实施动力、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保障出发,通过引进可持续发展环境、城市面貌、城市协作、景区联动四项中介变量,研究城市景区化对新型城乡形态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居民思想观念以及城乡景观形态的演化作用,较为合理的模拟出城市景区化对新型城乡形态演化过程的理论模型,见图3。

研究首先对影响城市景区化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作用内部因素进行分析。

第一,城市居民个人素质是首要的内部因素。城市居民是外来游客首先接触的人员,良好的城市居民形象将为整个城市带来生命力。城市居民提高自身文明素质,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充分认识到个人形象在城市景区化发展中的重要性,可以提高都市圈的影响力,形成区域品牌优势李艳、曾菊新、程绍文:《城市环境供给的游憩者满意度及对重游意愿的影响——基于游客与居民差异的分析》,《人文地理》2014年第6期。充分利用城市社区的资源、网络资源,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所在城市的景点。居民还可以参与对旅游经济决策的实施、旅游规划的制定以及环境保护政策的颁布。

第二,区域联合宣传是重要的内部因素。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越来越关注其整体旅游形象和品牌。为了适应旅游者的认知心理和市场品牌效应,通过政府主导战略,打造区域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品牌,运用旅游节庆事件、微博营销、网站营销、电视广告及报刊杂志等形象宣传途径,统一推广区域旅游形象进行。另外,通过建立区域间的旅游信息平台,及时了解合作企业的最新动态,形成两地的旅游信息共享,可以同时向外宣传所有企业的最新信息,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和影响力,促进城市景区化的发展。

第三,城市规划也是重要的内部因素。良好的城市规划能提高游客对城市的认识,促进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发展区域旅游合作时,一个详细的、权威性的跨行政区的区域旅游规划能有效整合区域旅游经济资源,形成区域旅游特色,促进区域内部实现有序发展,并能避免出现恶意竞争的局面,实现区域整体发展。城市间道路交通的完善也能大大促进城市景区化的发展,区域交通网络发达,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高,有利于产生长期规模化的经济效益邓祖涛、周玉翠、梁滨:《武汉城市圈旅游流集聚扩散特征及路径分析》,《经济地理》2014年第3期。区域旅游交通和区域内的其他方面的基础设施都影响整个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四,土地所有权是重要的内部因素。城乡土地的“二元”结构是形成城中村最根本的原因,城市的土地是归国家所有,农村的土地归集体所有,城中村属于城市中的乡村地带,具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特征王艳飞、刘彦随、李裕瑞:《环渤海地区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地理研究》2015年第1期。在土地的所有权上主要体现在两点上:一是土地大部分被征用,土地所有权部分属于国家所有,部分属于集体所有,但原农民未转为居民;二是城中村已列入城市框架范围,土地全部仍属于集体所有。对城中村的改造主要从土地的所有权出发,正确处理好城乡土地“二元”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进行新型城乡形态的构建。

研究进一步对影响城市景区化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作用外部因素进行分析。

第一,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是首要的外部影响因素。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是影响城市景区化对新型城乡形态作用的有形的手,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区域规划具有重要的作用。地区政策的出台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为景区城市化对新型城乡形态形成影响作用提供引导、促进、调整、保护、扶持等方面的支持秦伟山、张义丰、李世泰:《中国东部沿海城市旅游发展的时空演变》,《地理研究》2014年第10期。国家和地区政府以加强城市协作、实现景区联动、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手段,以城市景区化的发展促进新型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居民思想观念、城乡景观形态的改变,为城乡形态的演变提供强有力的外部影响。

第二,地区及行业发展状况是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地区及行业发展状况是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地区发展状况主要包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环境保护状况、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文化发展状况几个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状况是城市的经济发展基础。环境保护状况是地区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地理位置都是地区城市景区化发展的自然基础。社会发展状况是进行城中村改造的衡量标准之一虞虎、陆林、朱冬芳:《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性及影响因素》,《自然资源学报》2012年第10期。文化发展状况是地区发展旅游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照,文化是地区进行景区城市化和城中村改造的重要因素,也是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力量。行业发展状况包括行业发展的前景、挑战、优势、以及饱和度等方面,识别行业发展状况是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首要重点。通过对城市景区化发展整体状况进行判断,有利于城市景区化加强不同城市之间的城市协作,在城市协作中加强旅游产业的连接,实现景区联动,营造可持续发展环境,进而实现对新型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居民思想观念以及城乡景观形态的影响。

第三,区域合作也是重要的外部重要因素。区域合作强度的大小对于城市的资源分配、优势力量的利用、生产效率的提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区域合作的加强有利于克服地区出现的问题,为未来城市景区化的发展提供动力高玉玲、王萍:《1922~1937年青岛城市建设与旅游现代化》,《旅游学刊》2014年第9期。

第三,管理体制也是重要的外部重要因素。管理体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管理体制决定着各机构间的相互协调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在地方管理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景区城市化对新型城乡形态的演化作用受到地区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的影响谢春山、魏巍:《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12期。包括以政府为主体的社会管理和以社会为主体的社会管理。良好的管理体制是实现景区联动、改造城市面貌、保护可持续发展环境的驱动因素,对景区城市化实现对新型城乡形态的演化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外部影响。

五、结论与启示

研究通过对旅游城市化进程中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的内涵、机制及过程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与启示。

第一,景区城市化对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的作用路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产生作用的路径,另一种是间接产生作用的路径。直接产生作用的路径为景区城市化直接对新型城乡形态演化产生作用的路径。间接产生作用的路径为景區城市化间接对新型城乡形态演化产生作用的路径,这样的路径有八条,分别是:景区城市化通过景区规模结构作用于新型城乡形态演化;景区城市化作用于景区规模结构,景区规模结构作用于资源集聚力,资源集聚力作用于新型城乡形态演化;景区城市化作用于景区规模结构,景区规模结构作用于民生环境,民生环境作用于新型城乡形态演化;景区城市化作用于景区规模结构,景区规模结构作用于旅游吸引力,旅游吸引力作用于新型城乡形态演化;景区城市化通过景区综合服务能力作用于新型城乡形态演化;景区城市化作用于景区综合服务能力,景区综合服务能力作用于资源集聚力,资源集聚力作用于新型城乡形态演化;景区城市化作用于景区综合服务能力,景区综合服务能力作用于民生环境,民生环境作用于新型城乡形态演化;景区城市化作用于景区综合服务能力,景区综合服务能力作用于旅游吸引力,旅游吸引力作用于新型城乡形态演化。

第二,景区城市化对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部因素促使景区城市化直接对新型城乡形态演化产生作用;另一种是外部因素促使景区城市化直接对新型城乡形态演化产生作用。内部影响因素包括:农村农民需求、从业人员及居民素质、旅游供给要素及开发投资、景区服务能力及旅游营销策略、非物质性旅游资源等五个方面。外部影响因素包括:国家及地区政策、基础服务设施、行业及技术发展状况、物质性旅游资源环境、少数民族文化等五个方面。

第三,城市景区化对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的作用路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产生作用的路径,另一种是间接产生作用的路径。直接产生作用的路径为城市景区化直接对新型城乡形态演化产生作用的路径。间接产生作用的路径为城市景区化间接对新型城乡形态演化产生作用的路径,这样的路径有六条,分别是:城市景区化通过可持续发展环境作用于新型城乡形态演化;城市景区化作用于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作用于城市面貌,城市面貌作用于新型城乡形态演化;城市景区化作用于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作用于城市协作,城市协作作用于新型城乡形态演化;城市景区化通过景区联动作用于新型城乡形态;城市景区化作用于景区联动,景区联动作用于城市面貌,城市面貌作用于新型城乡形态演化;城市景区化作用于景区联动,景区联动作用于城市协作,城市协作作用于新型城乡形态演化。

第四,城市景区化对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部因素促使城市景区化直接对新型城乡形态演化产生作用;另一种是外部因素促使城市景区化直接对新型城乡形态演化产生作用。内部影响因素包括:居民个人素质、区域联合宣传、城市规划、土地所有权等四个方面。外部影响因素包括:国家及地区政策、地区及行业发展状况、区域合作、管理体制等四个方面。

根据以上结论可以获得两个十分重要的启示:第一,必须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景区城市化、城市景区化进程,将景区城市化、城市景区化从城市化的大背景中剥离出来单独研究,实施针对性的重点研究。同时也必须把握好景区城市化进程、城市景区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同步性和协调性,不能完全脱离城市化进程的大环境。第二,必须对景区城市化、城市景区化的推进进行具体的方案设定和有效地监管,在景区城市化当面应该通过加快景区规模结构完善、资源集聚能力增强、民生环境改善、旅游吸引力扩大 、景区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来促进新型城乡形态演化张春燕:《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关系研究——以贵州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5期。在城市景区化方面应该通过可持续发展环境改善、城市面貌更新、城市协作增强、景区联动提升来促进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研究在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的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具备重大意义。

(責任编辑:潇湘子 晓 亮)

Abstract: The city is bound to experience the process of human society, but als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stage of the inevitable outcome. City urbanization driven by tourism industry is constantly adv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morphology evolution also produced and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city is different. The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and city of scenic spot contains in the process of city tourism has been or is a profound impac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form. Research will be divided into the scenic tourist city of city and city area of two paths, the new urban and rural form into rural urbanization, rural urbanization, new rural villages in the city, and five types of connotation evolution. In the new urban and rural form of tourism city in the proces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echanism, puts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new urban and rural tourism city form in the process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research. The evolution of new urban and rural form the connotation of tourism city in the process, mechanism and process optimization is the key regulation of new urban and rural morphology evolution. By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of city tourism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 urban and rural form, is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Keywords: Tourism Urbanization; New Urban and Rural Form; Connotation Mechanism; Function Pro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