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史吓破了“佛胆”

2018-03-14 18:09齐敬婷
北方文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法门寺大雁塔舍利

齐敬婷

“在西安,你永远不会迷路。”

我是中秋节去的西安,时间紧张,只去了兵马俑、骊山、华清池,登了大雁塔,去了乾陵法门寺。西安是个“历史厚重”的城市,我所感触最深者,在离佛最近的地方。

大慈恩寺坐落在市内繁华地,然而一堵青墙圈出了佛门内外两个世界。墙外行人如织,墙内虽也游人喧闹,可是却是两重天地。在大慈恩寺,我最受震撼的是钟鼓楼里四周自下而上一直延伸到顶摆放着的灵牌。

一进大门,除了那个烧香的大鼎映入眼帘,还有就是在大雁塔的背景下守在两边的不甚起眼的钟楼和鼓楼了。很遗憾,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是远观了一下市中心的钟楼和鼓楼,看它们外观宏伟厚重,内里应该是大气而空荡。大慈恩寺中的钟鼓楼,不那么起眼,但是腹中藏有无限的充实。环绕在钟与鼓的周围,那些牌位整齐地遮盖了所有墙壁,我没有问那些牌位都是谁的:是在这寺里曾住过的得道高僧?是为大慈恩寺的修建付出绵薄之力的人?还是曾在这寺里修行过的所有人?我想应该是后者吧。我知道大慈恩寺的历史厚重以及地位优胜,但是更愿意认为大慈恩寺是让所有愿意向佛的人都能净化佛心的地方,不管是寺院的住持,还是打扫院落的小沙弥,都平等地与佛对话。所以我想,那些灵位应该是按照年代顺序历数一个个最后都回到了曾来自的清静之地的人吧!

大雁塔,我曾对它充满了好奇与期待,然而在进入塔中以后,我发现我曾有的认识都太肤浅。沿着一圈圈向上的两排楼梯,拾级而上,每上一层,离地面越远,原以为离佛就越近。可没想到,每上一层,离地面越远,却将地面的繁华看得越真——在塔越高的地方,更能看清塔北面音乐喷泉的美景。所以好多人匆匆爬完,要急忙下去亲身体验。所以原本礼佛更近了的心在快要见到佛的时候一下子又离佛最远了。

第三天去法门寺,天上下着的小雨一下子变大了,似乎是在表示:要去法门寺受熏陶,有点雨更能洗尽人的铅尘。我同意,所以即便是很冷,我仍然兴致勃勃,而且这样,便能在佛堂大殿中感受到更多佛的“温暖”。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子只在每月十五才从黄金宝盒里升起来给游人瞻仰。我很幸运,在不是当月十五的中秋节假期里看见了佛祖真身舍利。后世的人对此项事物如此小心翼翼:黄金棺,玉莲台,高空吊索,钢化玻璃罩……把这枚小小的“物什”细细呵护。若是佛祖见了,一定连呼“罪过”。人们争先恐后往最佳的观赏位置上站去拍照,栅栏前的假花丛里,一位大师在读经书。我听不见他在读什么,但是他翕合的嘴唇彰显了他的专注,这正是我所追求的,也正是滚滚红尘中的我永远无法达到的境界。

新修的舍利塔实在是太豪奢了,我深以为配不上那枚指骨舍利,法门寺旧址在新秀的宏伟的法门寺边显得很微不足道,但我觉得那才是舍利子应该保存的地方。地宫里空间很狭窄,转了一圈回到原来的地方,而在这进门的地方,出去时才能看到唐时遗珍。舍利子就是在这个小小的通道里发现的,这里同时发现了大量的珐琅瓷器,更有“九州風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秘色瓷。导游小姐说:以前皇帝也需要跪着才能参拜。我们芸芸众生,访一真迹足以,然而今日所见,却是几根电线穿壁而过,照亮了洞内世界,却没有让人觉得视界明亮。洞口两只神兽,无奈地大张着嘴,已不复当时可以震慑凡夫俗子的威严了。

远离法门寺,舍利塔尖若隐若现,已不复见。再见了陕西扶风,法门寺一行将深深印在我的心里。不只是那无奈的神兽不复当时雄武,更有那莹白舍利浴泪后的光芒。

远离西安,古城墙还能看到最后一眼。然而这厚重的历史,已不复当时的容颜,在一处处值得凭吊的遗址上,能看到新貌惹尽纤尘,哪里闻得旧颜悲诉沧桑。

我希望更近地感受历史、聆听故事,此行西安,却被一个“永远不会迷路”的谎言迷了心。

(作者单位:邢台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法门寺大雁塔舍利
大雁塔
大雁塔即景
法门寺里的琉璃
1987年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秘色瓷清单
“揭秘”秘色瓷 从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秘色瓷说起
跟着我的脚步去旅行——西安之旅第一站:大雁塔
辽《无垢净光大陁罗尼法舍利经记》考释
唐文化符号在现代广场景观中的应用——以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为例
何谓[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