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行于中国的“主义”

2018-03-16 20:30羊夏
读书文摘 2018年3期
关键词:大粪法西斯主义自力

羊夏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主义”频出的时代。这时的“主义”有的是地道国货,有的是舶来品,也有的是政商名流、凡夫俗子的发明创造。尤其是从1931年的九一八到1937年的七七,那一段令国人感慨唏嘘的岁月,为历史留下不胜枚举的“主义”。与五四时期汹涌澎湃的社会思潮相比,这时的“主义”少了那些永恒的经典,更多的如同匆匆过客。水泡的晶莹,木槿花的艳丽,不仅带来短瞬的遐想,还有谢后的思考。

法西斯主义

1936年10月31日,蒋介石在洛阳度过了自己的五十寿辰。在数不清的贺词中有这样一幅,曰:“党国柱石,墨希高风,百年上寿,如日方中。”题写贺词的人名叫孙桐萱,时任第三路军十二军中将军长,属于西北军的旧部。贺词言简意赅,句句登峰造极。其中三句古今通用:柱石,顶天立地;上寿,最高的年寿;方中,天顶的太阳。唯有第二句,孙桐萱引进了西洋事物,把蔣介石比作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此时法西斯崛起不久,意大利和德国的这两位巨头,一度被弱小民族视为救国救民的神灵楷模。孙桐萱在这里绝无诅咒之意,更想不到他们日后会遭人唾弃,一人暴尸街头,一人焚骨扬灰。

法西斯主义在1920年代已经传入中国。1925年1月,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成为西方世界一颗耀眼的明星。东方各国开始关注墨索里尼和他的主义,中国一些报刊也曾有过介绍,但影响并不很大。以致对于法西斯主义的翻译五花八门,诸如棒喝主义、法塞主义、泛牺主义、法西士提等等,不一而足。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再于1928年宣布统一全国,这就为法西斯主义在中国的生存形成了气候。除去发动土地革命的共产党,以及社会主义学说的拥护者,法西斯主义在中国各阶层都有一定的市场。今天回过头来再去看那段历史,其实很简单,也一目了然。赞成法西斯主义的国人只有两类,一类是迎合利用,一类是幻想企盼。前者是蒋介石和他的同伍,后者是年轻的民族主义者。

蒋介石需要法西斯主义。1930年代初期,蒋介石的面前有两个敌人,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运动,一个是除他之外的各路新军阀。于是就在1931年5月召开的国民会议上,蒋介石的法西斯情结第一次公开表露出来。他在会议开幕的致词中,介绍了当今世界传播的三种政治理论,即共产主义、自由主义、法西斯蒂。蒋介石说:共产主义主张阶级斗争,显然不适合“中国固有道德”;自由主义主张民治,必使“共产党坐大中原”。而对于法西斯主义,蒋介石情有独钟,洋洋洒洒地阐述了一番——

法西斯蒂之政治理论,本超象主义之精神,依国家机体学说为依据,以工团组织为运用,认定国家为至高无上之实体,国家得要求国民任何之牺牲,为民族生命之绵延,非以目前福利为准则,统治权乃与社会并存,而无后先,操之者即系进化阶段中统治最有效能者。

所以致民治之道,则必经过训政之阶段,挽救迫不及待之国家危难,领导素无政治之民族,自非藉经过较有效能的统治权之行施不可。

蒋介石这番高谈阔论的核心,就是若想“解除民众痛苦”,“完成中国统一”,法西斯主义的理论正适合今日之中国。其实法西斯主义的原创者,并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墨索里尼所写的 《法西斯主义论》 一书,充斥对和平、民主、自由和马克思主义的仇视,对专制主义的推崇。而蒋介石对法西斯主义的表述,突出的是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效能至上和君权神授。品味蒋介石此时此刻的处境,便不难理解他为何对法西斯主义情有独钟了。有意思的是,在蒋介石的这次讲话之后,再也没有发现他在公开场合谈论法西斯主义。很难说蒋介石是为了留住三民主义的起码形象,还是对纳粹的悲惨下场早有先知。尽管如此,以蒋介石的5月讲话为契机,中国思想界掀起宣扬法西斯主义的浪潮。如果单就国民党而言,就可谓掀起的是狂潮了。此后5年间,出版法西斯书籍和墨索里尼、希特勒、蒋介石言论、传记的书局,遍布全国大中城市;宣传法西斯主义的报刊,多至200余种;研究法西斯主义的机构,更是数不胜数。这些机构和媒体,极力鼓吹中国需要墨索里尼式的人物来领导,只有法西斯主义才能救中国。这就是蒋介石法西斯主义的基本内容和灵魂—— 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

在众多报刊之中,有一本名曰《前途》的杂志,1933年1月一经问世,便成为力行社鼓吹法西斯主义的喉舌。力行社全称为三民主义力行社,1932 年在蒋介石的支持下,效仿德意法西斯成立的特务组织。孙桐萱为蒋介石题写的贺词,就刊印在这本杂志上,誉之“墨希”自然不足为奇。孙桐萱出身冯玉祥、韩复榘门下,在国民党里面是纯正的杂牌军,对蒋介石决不会有什么好感。他把蒋介石比作法西斯首领,除去恭维的成分,也表现出国人对于法西斯存念的幻想。尤其是年轻的知识分子,既有救民水火的热情,又有西方思潮的浅知,便向法西斯主义投入了浓厚兴趣,甚至把它作为民族复兴的唯一路径。随着法西斯主义在中国甚嚣尘上,泱泱大国却在国际舞台屡屡受辱,窘迫的民族主义者不得不承认这条路走不通。

甘地主义

对于甘地这个人而言,无论是在他的祖国印度,还是在近邻中国,都是受到社会尊重的,包括并不赞成甘地主张的人。在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下,甘地倡导以非暴力手段争取独立的主张,被称作不合作主义。而甘地主义则包含了这个主张,以及为了实现这个主张,所经历的苦行僧式的奋斗方式。1930年3月,甘地在印度再次发起不合作运动。由于同属东方世界被压迫民族,对于甘地和他领导的自治运动,中国民众的关注和反响是热情和激烈的。而这种非暴力的抵抗主义,还有那种超乎寻常的忍让,却难以得到社会的一致认同。正在创建苏维埃红色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以及它的上级共产国际,就不赞赏甘地主义的这种方式。共产国际甚至认为,甘地所在的印度国大党与背叛中国革命的国民党一样,代表了地主资产阶级,是以牺牲劳动人民利益为代价,与帝国主义进行的妥协。

更多的社会层面,讨论的则是甘地主义的精神,因为中国毕竟与印度有所不同。印度已经被英国殖民统治半个多世纪,中国虽屡遭列强侵辱,却至少在形式上保持着独立。于是国人更关心的是寻找民族自强的路径,而甘地主义可能就是通往这条路径之门。甘地的名字最初传入中国,曾被译作康第。国民党的理论家戴季陶,第一个使用了“甘地”这个译名,表示甘于从地狱中济世救民的宏大誓愿。于是“甘地”在中国,成为了忍辱负重和牺牲精神的代名词。甘地一生没有到过中国,但“中国的甘地”却比比皆是。人人可被称为中国的甘地,人人可自称中国的甘地。这句话一度成为国人的恭维之词,尤以上层社会为甚。能够戴上这顶桂冠的,不乏政商名流、豪绅名士。不愿屈从权贵的蔡元培,从事乡村建设的梁漱溟,献身贫民教育的车向忱,没有谁不乐得消受。国民政府行政院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石青阳,由于相貌消瘦,酷似甘地,也在友人中获此殊荣。只有九一八之后的张学良,面对充耳盈目的“甘地”誉称,味同嚼蜡。好事者由此引申,当年走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徐庶,难道不是三国的甘地乎。

一篇题为 《中国是否能适用甘地主义》 的文章,说出了普通民众的心声——

东三省的问题爆发以后,给与国民的刺激的确是很大。而中间最使我们注意的,有一种消极空气散布到社会的一部分。假如这种空气果然扩大,我认为是更足以增加我们的悲观。这种空气是什么呢?就是甘地主义!

就如这一次学生请愿绝食,当局们对于他们有了什么影响呢?你绝食吧,他们还不是珍肴海味地大嚼,到了可以卖国的时候,谁来管你绝食不绝食!试问我们对于这一群麻木不仁的腐败权力者,用甘地的精神可以感动么?

更看暴日侵略东三省,不顾一切地冲到你的面前,什么公理是非,一切他们都没有放在眼下。我们看见自己的土地权利,被他们用强暴的手段拿去,我们可以用甘地主义去收了回来吗?我们对于这一般野兽,可以用甘地主义去感化他们吗?

这篇文章署名壮夫,是辛亥元老刘成禺的笔名。他在文中对共产党的暴力革命,也表示出极大的不赞成。然而发表此文的 《民声周报》,却曾被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查扣,理由是“言论荒谬”,“内容反动”。其实仅从查禁报刊这件事本身,已足以说明甘地主义在中国,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

甘地与甘地主义还是有区别的。1936年7月斯诺在陕北苏区采访时,常听红军将领谈起已经牺牲的中共中央委员恽代英,意志坚定,甘愿苦行,称他是中国的甘地。于是斯诺这样概括烈士:“重视思想品德的修养,情操高尚,从不追求奢华,过着十分清淡的生活。”毛泽东说:“你的评价是正确的。”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顽强奋斗,真正的共产党员哪一个比不上甘地?由此可见,来到中国的“甘地”并无更多的政治色彩,任何人都可以把他请到家里。区别只在于供为上宾,还是藏在心里。

甘地倡导的非暴力抵抗主义,在他的家乡也没有得到实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蒋介石造访印度。东方世界两个最大的国家,一个“暴力”的元首,一个“非暴力”的领袖,第一次面对面地交流。这是一次没有成果的会面。因为甘地告诉客人:“阁下革命有阁下的武器,我有我的武器;你的武器声音洪亮,我的武器则寂然无声。”随行的蒋夫人还得到一架纺车,甘地把他的“武器”赠献给宋美龄。直到战后全球兴起的民族独立运动,印度才真正脱离殖民主义的统治。而此时的中国却再次面临国内战争,有人把希望寄托在这个印度老人身上,重新打出甘地主义的旗帜。《申报》 推波助澜,刊登了一则《征求“谁是中国的甘地”意见启事》,应者寥寥,明日黄花已不留香。

自力主义

与前两种主义相比,自力主义可以说是正宗的国货了。称之为地道正宗,不仅它是由国人所发明,探究其历史渊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至于创新的成功与否,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其实,自力主义的命名就表明了它的民族性。与自力主义相对应的是他力主义,说得直白就是依靠他人的力量。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一度把幻想寄托在国际联盟身上,企盼国联主持正义。国联理事会以日本一票反对,其余全票赞成通过决议,要求日本在三个星期以内撤出中国东北。最后的结果是日本退出国际联盟,觊觎中国更多的土地,他力主义的幻想被无情地击碎。

自力主义的发明人章渊若是一介书生,留学巴黎的法学博士。章渊若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东吴大学。1933年1月,日军陆续向长城东部重要关隘进犯,长城抗战爆发,自力主义应运而生。章渊若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发表题为 《自力主义与中华民族之复兴》 的演讲,系统阐释倡导自力主义的动机、定义、内容和功能。

自力主义的定义,用最通俗的方法来讲,就是以义务责任为本位,以国家社会为对象的,全国动员,努力自强的救国主义。它的功用是可以打动每一个国民的心坎,可以激发每一个国民的建国热情和责任心。在这一个主义之下,每一个国民都应负起他对于国家的责任。所以简单的讲,自力主义是一种“行动主义”,是一种“全民行动主义”。

国人之病在于空言,虚骄,巧取,幸进,责人,依赖,怠惰,因循,畏难,苟安,卑怯,争权,自私,酣嬉,萎靡,消费;自力主义则主张力行,务实,刻苦,努力,责己,求己,勤奋,勇敢,进取,耐劳,刚毅,忠公,奋斗,坚忍,生产。一般国民的病态,都可以拿自力主义去纠正。

或许是由于国人所创,自力主义比之法西斯主义、甘地主义,更适合中国的形势,也更适应国人的需求。无论是对于国民党还是共产党,无论是1930年代,还是21世纪的今天,自力主义都有许多可取之处。为了明示自力主义的信念,章渊若把他在上海的书屋命名为“自力斋”。遗憾的是章渊若不遗余力地宣扬他的主义,演讲报告,出版著作,发表文章,虽连篇累牍,却应者寥寥。《东方杂志》 《申报》 刊载的有关自力主义的文章、报道,似乎只有他这一张面孔。莫不是国人无动于衷,莫不是百姓心灰意冷?纵观此间国内形势,爱国声浪不断高涨,唯有政府忙于“安内”,疏于“攘外”。所以能否实施自力主义,并不简单地取决于民众和社会。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章渊若告别讲坛,出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参事,以后又任职国民党中央党部。可能是因为章渊若工作繁忙,报章撰述少了许多,“自力主义”一词在 《申报》 难觅其踪。章渊若便将部分演讲稿汇编成书,命名《自力主义:民族复兴之基本原理》,由商务印书馆发行。他在扉页写道:“自力主义是一切救国理论的中心基准,自力主义是一切救国运动的基本动力。”

大粪主义

当一个人中了毒,最好的办法是给他灌一勺浓烈的大粪,立刻就能解毒。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大粪解毒不失为救急的好办法。当一个社会中了毒,解救的办法依然要靠大粪,这就是聂云台开出的济世良方。1925年,聂云台的惊世骇俗之作 《大粪主义》 问世。最初这只是一本铅印的小册子,并没有引起世人的关注。聂云台先后又把它编入 《聂氏家言》 和 《人生指津》,由聂氏家言旬刊社出版。《人生指津》 是聂云台的作品汇集,主要是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感言,《大粪主义》 是其中的重要篇目。1930年代,《人生指津》被屢屡修订、重编、再版,篇目略有变化,印数不计其数。世人因此得以知晓,连大粪也都可以被作为主义了……

对于国家中了哪些毒,为何只有大粪才能解毒,怎样用大粪解毒,《大粪主义》 作了系统阐释。聂云台认为,现在世人的病具有四种毒质,这就是骄慢、体面、娇懒、奢费;目前只有大粪这一味药是对现在的病。在聂云台的笔下,粗俗的物体化为不朽的思想,非一般学者可为。排泄物通篇皆是,却不见污言秽语,精辟语言随处拾来——

现在政治家教育家都要讲一种主义,他们的主义都说得很高很好听,但是主义尽管讲,国事格外糟。有人就怀疑了,就问这主义是不应该讲吗?我答不是主义不要讲,但是主义不要讲得太远了,须要切实点才好。

究竟有什么主义可以救中国,这些贵药既无实在的效验,可否找出一个很简单的丹方能对这个病呢?我想了很久,得了一味好药。这药不但是不贵重,并且是很贱很臭很秽的。我简直地说出来,这药就是大粪。换句话说,我的救国方法,就是大粪主义。

政治上大粪主义的施行,我的条件是一国的元首,或是一省一县的行政的长官,必须每日早起,将指定的公众厕所一处,在大众面前扫洗揩抹清洁为度。须自动手,不许工役代劳,非确因病假,不许派别员代行。服务时尽可有兵警在旁保卫,但必须穿著粗衣,实行工作,并由当地人检察厅长教育会长监视记载。如敢故意违误,即为违反国宪,立刻丧失行政元首或长官的资格。

有这种行政长官的主要条件,那么他们的起居享用,他们家人生活和财产,自然同时应该有相应的规定,载入宪法了。那么往后做元首和行政长官的,应知晓得他们的本分,是对群众服务,不是发财闹阔摆架子和使子孙享福的机会了。那么来争这元首及长官的人就少了,正经的人就肯出来了。

如果与章渊若比起来,聂云台则是一个平民百姓了,因为章渊若毕竟后来步入仕途,膺选国大代表,官至行政院侨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不过聂云台也并非一个普通百姓,他在国民政府没有担任权势职务,却在上海滩上声名显赫。聂云台曾经是上海恒丰纱厂的掌门,上海总商会会长,全国华商纱厂联合会副会长,属于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军人物。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的民族工业走入萧条,恒丰的处境亦不例外,心灰意冷的聂云台退居幕后。大凡一种主义的问世,离不开两个条件,一是历史环境,二是历史人才。聂云台就是这样一个天才。聂云台一生著述颇丰,而多著并不是他最大的特点。早年译著 《无线电学》《托尔斯泰传》,中年创作 《保富法》 《学佛六篇》,晚年出版 《伤寒解毒疗法》 《结核辅生疗法》——科学,文学,佛学,医学,诸多学说出自聂氏一人笔下,即使今天也可谓凤毛麟角。

大粪主义是聂云台在国家、社会和他自己面临困境之际,提出的一种改良主义的主张,绝非一时兴起,口无遮拦。对于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聂云台的义愤填膺,博得了社会底层的一片喝彩。然而聂云台对这种主义的表达,更多的停留在操作的层面,乃至不厌其烦地讨论过程和方式。而对于社会问题根源的探寻,聂云台的思想甚至有些混乱,流露出儒学、佛教、道家的痕迹。所以大粪主义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不过是泄泄愤而已,对于权势贵族而言,不过是吹吹风罢了。

在人们的心目中,主义原本是很深奥的东西。当主义像野草一样遍地生长,主义就不被人仰视了。1932年5月,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以冷观的笔名,发表一篇 《人吃主义》,颇为精辟。

主义万能,人更是万能。这是我们平常的感想。何谓乎主义万能?有了主义就可以治国平天下,就可以使人人都有饭吃,这不是万能而是什么呢?何谓乎人更是万能?主义的力量虽大,但有时亦不免失了“时髦的”价值。独是人真是太聪明伶俐了,尤其是我们中国人,随便什么主义搬到我们中国来,许多人都能相信它,适应它,拿它来做个人谋生之道。结果主义虽好,没有力量治人,而人却把主义吃得精光,这不是人更万能而是什么呢?聪明伶俐的中国人!西方人笃信基督教,而我们偏偏要吃教。现在又要吃起主义来了。国家之亡,不亡在主义之对不对,实亡在人之吃不吃主义。如果换一个主义,就要吃一个主义,则纵然外患不至,民族生机亦将斩绝,可不惧哉!

特殊的历史年代,会有特殊的历史事物出现,1930年代的主义就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事物。主义丛生,体现了国人面对危情的思想状态:愤然而起者有之,期待党国者有之,茫然无措者有之,漠然无谓者亦有之。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主义。除去文化科学领域的主义,上流社会还在讨论新贤良主义,吴佩孚坚守不出洋、不入租界、不坐外轮的三不主义。混迹官场的还有一个风马牛主义,即“出风头”,“拍马屁”,“吹牛皮”,谁要是“风马牛不相及”,必败无疑……国运强盛之时,社会的主义少,文化的主义多;国运衰微之际,社会的主义多,文化的主义少。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规律,道理其实很简单。到了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诸多的“主义”如过眼云烟,瞬间銷声匿迹。人民大众关心的只有一个主义,那就是全民族抗战的爱国主义。

(选自《粤海风》2017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大粪法西斯主义自力
Students’ Feedback on Integrat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Cases into Lecture Task in Course of Built Environment
回乡所见
中国抗13与二战的开始
防治吸果夜蛾一法
Coupled Faults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Based on Cellular Automata
Performance of Ni/Nano-ZrO2Catalysts for CO Preferential Methanation*
国家尊严与人的尊严
挣不到大钱怎么办?/拉一车大粪,挣30块,其乐融融
斯大林对德国法西斯主义认识的过程及其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