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引小故事 妙化讲评课

2018-03-26 04:27江苏省睢宁县官山中心小学朱向明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教者习作效果

□文/江苏省睢宁县官山中心小学 朱向明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循着三步走:指导——批改——讲评。

那究竟如何才能让学生将文章写得生动出彩呢?毋庸置疑,除了上好习作指导课外,上好习作讲评课当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本文切入点主要探讨的是如何有效地提高小学中高年级习作讲评的质量——在一些课次的“习作讲评”中,通过植入一些恰当的“小故事“,提高学生听“习作讲评”的兴趣,增强讲评的“有效性”,进而提升孩子的习作力。

为什么这里一定要强调植入的是“故事”,而不是别的什么呢?那是因为在青少年阶段,“故事”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既然是孩子们的最爱,那何不把它们有效地植入讲评课中呢?

那“故事”为什么又非得强调一个“小”字呢?原因有两个:一是故事若有点长,不能迅速引起孩子的兴趣,达不到引用效果;二是课堂时间有限,容不得占用过多的时间。

“新课标”对小学中高年级习作教学的目标确定为三方面∶1.让学生初步掌握四种文体的写作方法,提升习作能力;2.强调写作既要珍视自我感受,又要学会传意交流;3.要提高写作速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也就是要求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要能写出一定质量的文从字顺的完整性习作来。由于“课标”对中年级孩子的习作要求是能写上一段表述清晰的话,过渡到高年级后,由一段“写话”到完成一篇完整的习作的转变是有些难度的。因此,许多有心的语文老师动了不少脑筋,除了在习作指导上狠下功夫外,还重视“习作讲评”,期望在“习作讲评”这个环节下大功夫来夯实孩子对习作技巧、习作方法等方面的把握,以切实提高孩子的习作能力。

著名小学作文指导专家管建刚老师就尤其重视“作文讲评”,他总结的“习作讲评应注意三点”——1.欣赏学生习作中的佳句,通过品读,赞美,让全班学生能感受其文章的美好、乐趣,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2.老师分析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有共性的问题,讲评时一次解决一两个,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免下次再犯;3.每一次习作讲评课可引出一个训练点,如场面、心理描写等,扎扎实实地从细节做起,因为习作的精彩就来自于细节。

一堂习作讲评课如何更有效地达到以上目标呢,不同的老师可能给出不同的方法,我想给出这样一种方法,那就是在讲评的过程中引用一些有启发性的相关联的“小故事”,以期效果更好。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故事是大家公认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最好手段之一;二是传统作文评讲的模式略显“脸谱化”——评述优秀习作、把脉习作问题……平淡的课堂,丝毫撩不起孩子听评的兴趣,一节课过去,大多孩子们依旧一脸茫然,讲评效果可想而知。现在,适时地植入一个个撩人的小故事,就化解了这个难题。

一、“小故事”获取途径

如何获取利于习作讲评的小故事,是我研究的目标之一,这点非常重要。你想在习作课堂上引用小故事来增强效果,让孩子因故事而专注,那得有合适的“小故事”供你待选才好哇。哪里找得到那么合适的小故事呢,又不能上课前临时“抓瞎”?事实上,只要你个有心人就行。这儿,我不妨把我获取小故事的途径告诉大家——多看“小书”、学会整理。

所谓多看“小书”,意指经常看一些诸如《读者》《意林》《哲思》《思维与智慧》《青年文摘》之类的杂志。这类“小书”你别看它们薄得很不起眼儿,实际上那里“肥沃得很”——适于习作讲评的“小故事”大多隐身于此。这时,你最要做的就是认真阅读,碰到“有触动”的故事赶紧想办法收集整理下来——或剪裁(方便的话)或摘录,以备不时之需。

近年来,我从旧书摊上淘到了230多本《读者》《思维与智慧》《青年文摘》等,并通读一遍,同时订阅《演讲与口才》《读者》《思维与智慧》三本小书,收集到可有用于“习作讲评”的小故事近百条,并把它们都整理成电子稿放在我的“硬盘”里,只要有需,立等可取,非常高效和方便。

比如,我在一本旧《青年文摘》中读到这样一则“小故事”:

——有个人想开一家帽子店。他为自己设计了这样一句广告语:“约翰.汤普森帽店,制作和现金出售各式礼帽。”同时还画了一顶帽子附在下面。送去做成牌匾之前,他特意把草样拿给朋友们看,以请大家给个中肯的建议和意见。

第一个朋友看后,不客气道:“‘帽店’一词后面的‘出售各式礼帽’语义重复,建议删去为好。”第二位朋友则说:“‘制作’一词也可省略,因为顾客并不关心帽子是谁制作的,只要质量好、式样称心,他们自然会买,这个词也免了吧。”第三位这样说:“‘现金’一词实在多余,因为本地市场一般习惯是现金交易,不时兴赊销,顾客买你的帽子,毫无疑问会当场付现的。”这样删了几次后,草样上只剩下“约翰.汤普森出售各式礼帽”和那顶画好的帽样了。

“出售各式礼帽?”第一个朋友对剩下的还不满意,“谁也不指望你白送给他,留着那样的词有什么用?”他用力地划去“出售”二字,想了片刻,又毅然“痛下杀手”,将“各式礼帽”也一并“斩”喽!

等帽店开张,招牌挂出来时,上面仅有“约翰.汤普森”几个大字和一顶新颖的礼帽图样。来往顾客没有不称赞这个招牌够创意的。

——由是,在习作讲评课上,针对有些孩子习作中言语罗里吧嗦,不够简洁的毛病,我“粘贴”来该故事。此“故事”后,孩子习作中那些如“懒婆娘的裹脚布“一般又臭又长的句子顿见少了许多,语言自然明快了不少。

当然,获取“小故事”的途径应该还有很多,比如网络搜索、多浏览一些励志书籍等,不可否认的是,多留意些身边的“小书”是获取理想“小故事”的最佳途径之一。

二、植入“小故事”策略

1.植入的“量”应“适宜”。由于一节课时间有限,因此,一节课上通过1、2个“小故事”来处理1、2个问题最为“黄金”。我们不能在一节课中“为了‘植入小故事’而‘植入’”,一发现问题,就用“小故事”来说道,比如在一节课中连讲了3个故事,甚至还要多。糖吃多了都会腻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的,因此,评讲课上当你想达到最佳的评讲效果,试图引用一些得当的“小故事”时,最好把握一下植入的“度”。我往往在评讲课中至多引用2个“小故事”,感觉效果奇好。

2.植入的“故事”要凸显“小”。所谓的“小”,就是要简洁,教者要用最短的文字将“故事”精炼地表述出来,不拖泥带水,不添油加醋。为什么要这么强调呢?因为还是考虑课堂效率问题。我的经验是,若在课堂中引用一个故事,可将故事尽可能地表述清晰些,也就是将故事说的“稍丰满”些,因为那是课堂的高潮,孩子们正津津有味呢,那正是出效果的时候呀。倘你在一节讲评课中要尝试引用2个或2个以上的“故事”,那就请你有必要牢记住一个“小”字,因为你绝不能将一篇正儿八经的“习作讲评课”上成了一节“故事汇”。请记住,每个“小故事”仅是一盘“开胃的小菜”而已,吃多了就腻味了!

3.植入的“小故事”应避免“牵强”。课堂上所要植入的每个“小故事”,教者在课前都要切实做好斟酌,确保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小故事”警示一个“问题”,让孩子一听就明白教者植入故事的意图,效果会立竿见影。否则,一旦引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故事”指示不明,与其让孩子云里雾里,还不如直截了当告诉孩子“问题所在”为好。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为了“植入故事”而“植入故事”,决不能让“画蛇添足”的故事在我们的课堂上重演。“小故事”是为提高评讲效果服务的,一旦引用的故事弱化了讲评效果,那又何必呢?

有一次,我准备给全校语文老师们上一节“植入小故事”的习作评讲展示课。在试上的时候,我针对有些孩子错别字连篇这个问题,想引用一个故事引起他们警觉。引用的是一则从互联网上下载到的故事:

传古代一个县官是靠花钱买的,自己是斗大的字认不了两口袋。这天审案时,一次押上同案的四个人犯,三男一女。只听惊堂木一响:“再往后!”县官叫道。犯人往后退了一步。“再往后!”犯人又退了一步。县官勃然大怒:“再往后!本官叫你为何不答!”犯人委屈地说:“回大人,小的名叫冉住俊,再退后就要出公堂了。”

四个犯人依次跪在县官面前。县官对第2个犯人说道:“你,翻斤斗!”犯人愕然,心想,大堂之上怎么叫翻斤斗呀?!他不敢违拗,只得翻了个斤斗。县官大怒:“大胆刁民,给我打10大板!”衙役照办。这时师爷小声说道:“老爷,他的名字是叫潘斛科。”县官“啊啊”了两声后又叫那个女犯人道:“你!也是(乜氏!)”女犯人无奈,就很蹩脚地翻了个斤斗。县官又生气地打了她10 大板。师爷又说:“老爷,应该是叫乜氏。”县官道:“早说嘛,啊啊!”他刚准备问第4个犯人时,师爷说道:“老爷,此犯人名叫新釜。”县官道:“哈哈,幸亏你提醒的早,我刚才差点把他叫做‘亲爹’啦!”

虽然故事引来了孩子们好几番嬉笑声,可我感觉孩子们没有我想要的效果。后来我反思,是我的“故事”选择有些问题,孩子们只把上述故事当成“笑话”听,“故事”背后传递的东西很模糊。于是,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我修正成以下故事,效果一下子就出来了:

1913年夏天,茅盾中学毕业,报考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他自己觉得考得不错,便安心地回家等候消息了。想不到的是,发榜时竟没有“沈德鸿”(茅盾本名)的名字,茅盾非常失望。可不久后,他却意外地收到了北京大学寄来的入学通知,通知书上写的竟是“沈德鸣”三个字,茅盾赶忙跑到报名处去查报名单,发现自己在填报名单时,书写潦草,把“鸿”字写得像个“鸣”字了。

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从此,他写字一笔一划,端端正正,从不草率,直至80多岁高龄写回忆录,还用毛笔正楷书写,字迹清晰俊秀。

“故事”说完,许多孩子面露羞色和凝重。此后,大家的书写显然改进了许多!效果当然也达到了!

所以说,评讲课上植入的小故事一定要力避“牵强”!

4.植入时机应“恰到好处”。一节习作讲评课一般分为三部分——“开篇”、高潮、结束。“开篇”阶段,一般是教者大略总结本次习作所呈现出的优劣。这阶段,由于教者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信息量比较大,一般采用直接点评法,这也是老师们普遍采取的方法,获得大家共识,这时候就不宜“讲故事”。“高潮”部分,就是纠偏本次习作所呈现的主要问题,这时候,采用一般的说教手段,于孩子来说只可能是又一遍“狼来了”的喊叫,难以撩动他们的神经。此时,当是“小故事”植入的最佳时机了。

5.简短的“小结”及时跟进。“小故事”后最好跟进简短而中肯的“点评小结”。一般来说,倘教者于“小故事”后智慧地佐以简洁的针对性极强的点评,三两句而已,更能增加“小故事”带来的冲击,你让孩子们听不进去都难。

如:一次习作讲评课上,我针对部分孩子习作中出现了“词序混乱”现象,就讲了一个解放战争时期云南省主席卢汉巧换蒋介石的电文词序挽救了90余名爱国人士的故事。故事讲完后,我的“点评小结”也随之出来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小的“词序”学问大得很,很耐人寻味——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需求调整词序,表达的效果有时迥然不同。我们初学写作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表达需求来调整词序,一些词语排序时要知道斟酌,不能想当然写来——有些词组选择适当的词序,表达的效果更甚。

6.相较方显“真有效”。为了检验习作讲评课植入“小故事”的实际效果,我把自己所任教班级睢宁县官山小学三年级五班作为实验班级,非实验班级为同年级的其他五个班。与“非实验班”对比看,实验班在习作讲评课植入“小故事”后,三方面效果凸显。

(1)语文成绩相较“真有效”。参与实验的三(5)班在第一次同年级质量抽测中(第一学期)语文成绩排序第六,全校仅有的三个各科不及格都在这班——三个孩子作文得分加起来没超过10分。第二次年级抽测中(第一学期结束),该班语文成绩上升到第二,仅有一个孩子不及格,那不及格的孩子作文也得了23分(满分30分)。第三次抽测中(第二学期中),该班语文不仅消灭了不及格,成绩还一下子跃升到榜首,均分整整落下第二名近10分。

(2)发表或获奖习作数相较“真有效”。近一年的研究期间,三(5)班共发表习作22篇,县级征文一等奖以上43篇。特别是其中的三个县级大型征文,充分检验了该班的作文成色——“金家园杯.我眼中美丽的睢宁”大型征文,全县一等奖仅设一名,被该班吴家欢同学获得,二等奖仅设四名,前两名被该班学生信宇、吕林洁获得;“感谢有你”大型征文,全县一等奖20名,该班李培宇等同学获得了其中6名;“睢宁湿地公园首届花灯征文”设9个一等奖,该班徐子乾、彭佳慧、张可等同学获得了其中三个,张可同学更以总分92分获得全县第一名。而同年级非试验班五个班级,同期间仅发表习作1篇,获县级二等奖以上2篇。

(3)相关联活动结果相较“真有效”。研究期间,全镇组织了一次以“我喜欢的XX”为题的现场作文比赛,所取的一等奖6人中有5人在三(5)班;组织的一次全镇“讲英雄故事比赛”,第一名是该班吕琳琳等三位同学的课本剧《生得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的故事》;组织的镇经典文诵读比赛,张可等同学的《寻春》获得了第一名,推荐参加县级比赛也获一等奖。

一系列数据相较表明,习作讲评课中植入一些适当的小故事,不仅对提高孩子习作水平很有实效,对孩子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影响。

实践表明,为了切实提高小学中高年级讲评课堂的“有效性”,我大胆地采用了适时地植入一些“小故事”的办法,效果是非常不错的,可以说很出乎当初做这个课题研究的预想——参与实验的所有孩子们都大大提高了习作兴趣,冲击了传统习作评讲课堂的沉闷、单调、呆板,促进了习作讲评课堂“质”的提高。同时,对孩子们的诸方面能力诸方面都或多或少有积极影响。

1.提高习作讲评课的效率。正常的习作讲评课中每每提到习作中所反映的一些问题,往往因言语直白而显寡淡无味,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孩子左耳听右耳扔,我们都做过学生的,点到大家就都懂的,就不作过多赘述。故事是孩子们的最爱,它能够迅速撩起孩子们专注的神经,正如给一个昏昏欲睡的人送上一杯浓咖啡一样——在评讲课中植入一个或几个适宜的小故事,孩子们的情绪自然会迅即高涨起来,接受的新东西自然快捷而高效!

2.提高孩子习作的兴趣和能力。许多孩子之所以害怕习作,之所以经过老师一遍又一遍悉心指导而仍无起色,关键的原因是孩子对习作缺少兴趣,对老师的评讲课上所涉及的阻滞好习作生成的方方面面的直白讲解不感兴趣。孩子们一旦失了兴趣,没有好的习作生成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在讲评课上及时植入一些小故事,孩子们自然会兴致勃勃地吸引,你想让他对“小故事”所要表述的东西漠不关心都难,他们自然会想方设法克服通过故事所反映的那些应该规避的习作毛病。孩子们一旦爱上习作,用心习作,那好习作自然会如潺潺的山泉活水生成不休。

3.有光明的推广前景。本小课题限于我目前的“工作状态”——正带着六年级语文和写作,由此切入点主要探讨的是如何有效地提高小学中高年级习作讲评的质量——在一些课次的“习作讲评”中,通过植入一些恰当的“小故事“,以提高学生听“习作讲评”的兴趣,进而增强讲评的“有效性”。事实上,本课题的研究对小学中年级以上(三年级起)各年级的“讲评课”都应有所启示,包括初高中的习作讲评课。

三、三个问题求关注

1.用心把握“植入”点。可以肯定的是,不是所有习作讲评课都适宜植入小故事的,也不是所有习作讲评所要突出的问题都能植入小故事。教者一定要根据课堂讲评侧重点的需要加以斟酌,否则,有些讲评课堂上勉强植入一些小故事,不但不能增强孩子的兴趣,甚而有可能成为学生们的一个听觉负担,成为一种煎熬。这亟需教者的智慧。

2.注意故事丰富性。在讲评课堂上植入小故事时,倘教者面对的是同样的学生,想重复讲评同一个问题时,就要力避故事雷同,尽量换一个故事,以让孩子始终保有新鲜感。比如有教者第一次讲评课上引用“矛盾写字潦草”这一故事说明字迹工整的重要性,那他第二次讲评课上假如还想用一个故事来强调字迹潦草危害性,应尽量换一个“小故事“为妙。那些鲜有动脑只想重复“昨天的故事”的老师,课堂一定又会趋于平庸。

3.莫断了“源头活水”。一些老师课前不愿多做“功课”,只想靠着自身那点儿“残汤剩羹”来维持也是不足取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堂高质量的植入小故事的习作讲评课,一定要有高质量的小故事做储备。这是不可否定的事实!

鉴于习作评讲课上植入一些小故事后“有效性”已经突显——孩子的习作兴趣、习作水平、阅读兴趣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今后想从以下方面继续深入研究:1.继续深化本课题的巩固性研究,使其更具有操作性、科学性、推介性;2.探究在习作指导课上植入一些适当的小故事及带来的效果。3.探究在常态语文课中植入一些适当的小故事及带来的效果;4.探究在育人时植入一些得当的小故事及带来的效果。◇

猜你喜欢
教者习作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抓住“瞬间性”效果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气氛的基本策略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某生课寝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