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学校变革机制的反思与建构策略

2018-03-29 04:29韦银幕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16期
关键词:变革利益主体

韦银幕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河池 547000)

变革是比改革更为深层次的概念,通常指代对事物内在本质的改变,是用新秩序代替旧秩序的过程[1]。学校变革涵盖了学校从宏观的教育理念、校园文化、管理模式、教学目标到微观的课堂教学、师生观念、班级建设、校园环境等在内的整体变革和转型过程,是一个持续的、系统的、主观的过程,是学校教育升级、升华和走向成熟的重要路径和标志。

同时,机制是一个同现代创新理念关联密切的概念,因此也是现代教育变革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展的有效切入点。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和现代社会教育需求下,学校变革机制,尤其是基础教育学校变革机制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之路上的重要课题,通过研究和探讨基础教育学校变革系统中的各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揭示学校变革机制的运行规律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意义重大。首先,通过对学校变革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把握学校这一组织的运行规律,进而厘清教育改革思路和方向,确保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稳步高效推进;其次,通过对学校变革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明确以学校为客体的教育改革具体内容,可以深入探寻固有的学校运行机制,并及时掌握新生的教育现象,有助于我国教育改革更加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

1 基础教育学校变革机制构成及实践方式解读

该节研究的目的旨在分析基础教育学校变革机制构成的各要素以及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机理。

(1)基础教育学校变革机制结构分析。基础教育学校变革机制具体包含以下要素构成:①变革主体。就基础教育学校而言,其变革主体既包括校内变革主体,即校长、学校管理者、学校教师、学生等,也包括校外推动力量,如政府教育管理机构、教育管理者、教育理论家和研究者、学校社区,以及家长等所有教育相关人或组织[2];②变革动因。首先,经济全球化发展、科技信息发展所引发的社会结构转型是学校变革的根本动因;其次,学校自身依托传统模式发展而导致的困境是学校变革的现实动因;另外,学校主体对变革的需求和推动是学校变革的直接动因;③变革目标。变革目标需综合考虑学校的人、 部门和整个组织的变革需求而加以明确界定,其一应为培养社会转型升级过程所需求的人才;其二是更新传统教育理念,建立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教育体系;其三是实现学校的自我发展,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及市场竞争力;其四为创建新型的、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学校组织;④变革传导。变革传导是学校变革机制发挥效用的渠道,借此可以将学校变革的诸多理论性概念通过变革机制各构成要素的联系性而不断传导和扩散,不断扩大影响,最终将理论设想转化为变革行动和变革结果的过程;⑤变革协调。变革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对原有既得利益的否定和重构,因此必然会带来不同利益者的多视角关注和价值差异磋商,由此则凸显出变革协调在整个学校变革机制中的存在地位,通过变革协调实现利益再分配并借此重新确立一种新型的、高效的、稳定的利益关系;⑥变革支持。学校是社会中的学校,是整个教育结构下的学校,也是地方教育体系下的学校,因此学校变革需要内部主体和外界环境的共同支持,为学校变革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资源投入、理论跟进、技术指导等;⑦变革监督。学校变革机制是一个长期运行过程,其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需要对整个变革过程进行必要的监控、检测和评估,确保变革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2)基础教育学校变革机制运行方式解读。学校变革机制各构成要素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当这些要素达成一个动态平衡状态时,就可以说学校变革机制处于一个良性优化运行状态。具体从以下三个阶段探讨基础教育学校变革机制运行方式:①学校变革机制启动。这一启动过程是由学校变革机制构成要素中的“变革主体”和“变革目标”主导的,也即意味着变革启动动因源于对外部环境压力和教育自身存在和质量革新需求而做出响应,由此制定变革目标和变革方案,并获得学校管理者、教师、 学生等主体的认同和支持。其运行方式包括两部分:其一是由变革目标传导至变革主体,其二是由变革主体反馈于变革目标,由此对变革目标不断进行自我实践、自我修正,并以新的阶段目标作为下一阶段变革启动的起点;②学校变革机制的转化。这一过程是变革主体根据不同变革动因适时改变变革实践方式,由此使变革机制更为高效运作。其运行方式为:变革目标内化为变革主体的变革实践,通过传导机制和协调机制优化和强化变革动力。这一阶段中教师作为学校变革的主要实践者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行为习惯、 价值取向和利益关系等对学校变革的抗阻性将关系到变革的效能以及成败;③学校变革机制的实施。这是变革目标实现过程,这一过程中学校变革方案和方法得以运行并不断深化,催生学校固有机制按照既定目标不断转型、更新,并将这些新的机制内化和固化为主导学校运行的新的机制构成要素和机理,达成变革目标。这一阶段的运行方式为:变革目标内化为变革主体的变革行为,变革行为通过传导机制作用于变革对象,变革对象通过变革监督机制和协调机制反作用于变革主体,由此不断调整、循环、深化,直至达成变革目标。这一阶段中,学校变革的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将发挥重要作用,确保变革实践沿着既定目标运行直至达成。

2 基础教育学校变革机制的问题反思

从以上对基础教育学校构成要素及其机制运行方式的分析中可见,学校变革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牵涉众多内外部环节的过程,因而对其中问题的反思也应以系统的方法立足整个基础教育学校变革机制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学校变革目标设定存在问题。学校变革目标设定关系着学校变革的成败,关系着教育改革的成败,只有变革目标契合了社会需求,并代表了学校变革大多数主体的共同价值取向,才能使学校变革各主体团结协作,共同奋斗,而不至于产生内耗和资源浪费。而我国学校变革现状则显示,很多变革管理者对学校变革目标设定不合理,或者变革主体对目标认识不清,存在误解。教育学者李春玲曾对这一问题做个数据统计,得出:在学校变革中,对变革目标了解很清楚的相关主体人仅占3.1%,而有54.8%的主体人表示不太清楚或者很不清楚[3]。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大部分基础教育学校变革目标通常存在的问题是:其一,缺乏目标意识,总体目标定位及阶段目标定位模糊或偏差;其二,目标制定微观上的具体化和宏观上的统一化之间权衡失重,造成实践困境;其三,目标宣传力度不够,认同性不高。

(2)学校变革主体间内耗严重。如前文所述,学校变革是一个复杂的、 牵涉到多方主体原有利益的否定和重建,导致变革阻力加大,内耗严重。为更明晰地阐释这一问题,可以把变革主体划分为决策主体、实践主体和利益主体三个层次。首先,就决策主体而言,目前的学校变革决策者通常为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采取由上至下的方式推动,此种方式使得学校这一原本的变革主导力量反而丧失话语权,弱化为变革客体的角色,从而使整个变革机制缺乏内因动力;其次,就实践主体而言,目前的实践主体主要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而传统教育行政组织架构和教育理念下,一方面学校管理者素质不高,往往扮演上级变革决策的传达者和任务摊派者的角色,而非主导者和协调者;同时,教师作为变革的具体执行者,往往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对变革持各种怀疑、犹豫、担忧、观望甚至抗阻情绪;最后,就变革利益主体而言,变革对原有利益的重建和再分配的本质决定了利益主体是变革内耗行为最主要的载体,目前对利益主体的既得利益者处理不当导致学校变革资源和动力严重内耗。

(3)变革动力结构存在问题。目前的基础教育学校变革动力大多源于上级主管部门的由上至下的行政强推,这就导致了学校变革动因结构上,内因动力缺失,而外因动力错位。首先,在内因动力上,学校和教师本应作为学校改革的主体力量[4]。然而目前我国教育体制下,学校仍以公立的形象依赖于政府支撑,而并未真正进入市场形成产业化,也就缺乏自我革新的动力和能力,同时教师课业压力大,且传统理念上教师仅仅被定位于教书育人,两耳不闻窗外事,因此同样缺少推动学校变革的能力。其次,在外因动力上,社会转型和政府主导是学校变革的两大外因,目前的学校变革实际中,外因干扰过多,尤其政府干预过多,严重影响学校变革的特色化发展和能动性发挥[5]。

(4)变革监督环节缺失。变革监督是确保基础教育学校变革沿着既定目标运行的有力保障,也是变革过程中自我调节机制发挥的前提。而我国目前的学校变革机制中,监督环节普遍缺失。首先,变革决策者通常只是将变革目标拆分成任务分派下去了事,而缺乏落实、贯彻的监管和督导,使变革成为一纸空文,成为形式主义;其次,变革相配套的问责机制、激励机制、评估机制等不健全,甚至缺失,导致学校变革机制整体效能低下,目标偏差,以及问题频现。

3 基础教育学校变革机制的构建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如下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变革机制的构建策略。

(1)强化变革机制构建的目标意识。学校变革之初首先要明确“为什么变革”这一核心问题,而不是为了变革而变革。作为变革决策者,需要在充分调研内外部环境及学校现状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具有先进性的变革目标蓝图,并尽量使之清晰、细化,突出目标的明确性、适用性和价值性[6],同时充分征求各变革主体的意见和建议,以获取最大目标认同,进而以目标意识推动学校变革机制构建和运行。具体而言: ①紧紧围绕学校变革总体目标整合和优化各种资源,构建相关变革机制;②根据变革阶段性目标调整学校变革机制构建策略和实践方式,使变革行为不断自我修正、适应目标需求。通过以上方法充分发挥变革目标的引导和整合作用,使变革机制各要素始终处于动态的和谐、平衡和高效互动状态。

(2)协调变革主体利益关系,增强协作能力。学校变革的阻力源于其对原有利益的再分配,同样,学校变革的根本动力也是来自变革主体对预期利益的追求,因此协调各主体的利益关系,趋利避害,是推动学校变革机制构建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①明确变革主体利益关系,并对原有利益及变革中产生的新的利益追求予以正视。变革主体的多元性必然导致变革主体对利益追求的多元性,只有正视这种利益冲突和利益追求的客观存在,才能施以正确的解决方案,化阻力为动力;②强化不同利益主体在变革总体利益上的一致性。学校变革是对现有落后机制的全面革新,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学校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这一长远目标也必然符合大部分变革主体的利益,因此强化总体利益,弱化个体利益诉求,是协调变革主体利益关系的有效方法;③构建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利益分配关系。总体利益的一致性并不能掩盖个体短期利益的冲突,因此建立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新型利益分配关系同样重要,是学校变革短时间内得以推行和深化的保障,也为长远共同利益实现提供基础。

(3)构建稳定、可持续的变革动因结构。如前所述,学校变革动因也是多元的,既有社会和政府的外在推动,也有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因驱使,以及各变革主体自身利益和发展的诉求,构建稳定、可持续的变革动因结构,就需要在多元的变革动因之间本着适度、合理的原则权衡主次,掌控力度,具体而言:①确立变革主体自身利益和发展诉求动因为学校变革主动力地位。在学校主体身上所激发出来的内生性变革动力才是确保学校变革高效、彻底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②确立学校自身发展动因为次级动力地位。学校和教育作为公益机构和公益活动,需要立足整个教育体系发展水平,立足社会需求,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目标和服务社会为职能追求,由此构成了学校变革的次级动力;③确立政府主导的辅助动力地位。政府及教育管理者更多地应充当变革的监督者和协调者角色,而将其他权利和职能下放给学校本身,强化学校变革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政府自身辅助推动力。

(4)健全科学高效的监督反馈机制。正如变革动因中对政府角色定位所述,政府应该弱化学校变革中的决策权和主导权,转而强化其监督管理权,以第三方管理者视角独立、 及时地审视和反馈整个学校变革机制的运行状况,协调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冲突,及时发现变革机制中的不足予以修正完善,及时应对变革机制运行中产生的新的状况予以调整应对,具体而言:①建立第三方监督机构,增强监督的自觉性,强化监督和反馈能力;②建立科学的监督反馈机制,包括问责机制、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等;③明确监督职能范围,避免权利过度和滥用而影响学校变革效能。

阿拉伯数字的用法

1.统计表中的数值,如正负整数、小数、百分比、分数、比例等,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例如:16;120;-125.06;23.90%;32%~39%;1/4;1:200。

2.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要求使用阿拉伯数字。例如:公元前3世纪;20世纪90年代;公元前440年;1997年7月1日。

3.时、分、秒以阿拉伯数字表示。例如:15 时40 分,15:40。

4.引文著录、行文注释、表格、索引、年表等,年月日的标记可采用全数字表示法。例如:收稿日期:2010-10-25。

5.物理量量值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并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例如:0.133kPa;0.2cm×0.3cm×0.3cm;36℃~39℃。非物理量在一般情况下亦应使用阿拉伯数字。例如:45.6 万元,290 美元;48 岁;11 个月;1 480 例;4.8 万册;200 幅。

6.部队番号、文件编号、证件号码和其他序号应用阿拉伯数字,序数词即使是多位数也不分节。例如:84062 部队;国家标准GB 2312—80;国办发[1987]9 号文件;HP-3000 型计算机;维生素B12。

7.引文标注中版次、卷期、页码,除古籍应与所据版本一致外,一般均使用阿拉伯数字。例如:[1] 乐杰. 妇产科学[M]. 第7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变革利益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变革开始了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利益链与新垄断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