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语言研究综述

2018-03-29 05:55
传媒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广播规范

刘 凡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人们被置身于信息海洋之中。而发布与接收信息的渠道就是媒介,这种传播形式的成熟发展也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对象——媒体语言。目前,不论是对于社会的市场发展,还是对于学科的理论建设,我们都亟需对媒体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完善。因此,在理论研究上,仔细梳理媒体语言的研究现状、历史发展脉络和研究中的不足都显得极为重要。

一、媒体语言的研究现状

(一)媒体语言的概念与内涵

关于媒体语言的概念及定义研究,有许多学者持不同意见。姚喜双在《加强媒体语言研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2005)中对于媒体语言的定性问题做了总结分析,最终认为是否存在一个独立的媒体语言有待商榷。而在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现代语言学史纲》(2005)中指出,媒体语言只是人们的一种语言表达手段,而不是一门真正的学科。而在现实生活中,在大多数人看来,语言在媒体中的使用和具有自身独特规律的媒体语言都算是媒体语言。

于根元在《关于媒体语言研究的若干思考》(2006)中指出,媒体语言的概念和对其的研究是在网络语言出现之后正式提出的。在搜索引擎上面直接搜索“媒体语言”更是找不到对应的词条,如百度上没有对这一概念的直接解释。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媒体语言的认识不同,对其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且它是存在自身独特规律和完整系统的。

(二)媒体语言发展的历史脉络

媒体语言的发展是随着大众传媒一起发展的,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第一代大众传媒的报刊在此期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几年之后,电子时代到来,家用收音机和广播技术普及,广播这一第二代大众传媒逐渐成为我国的主流。1958年新中国的第一个电视台成立,随后八十年代电视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而在此后的二十年内发展异常迅速。20世纪90年代后,大众传媒的第四次革命到来,互联网技术迅速在全球发展。而在21世纪的最近几年,新型媒体鳞次栉比地发展,如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电子报纸、IPTV等。

姚喜双、张艳霜在《媒体语言发展刍议》(2010)中将媒体语言的发展分为了四个时期,从建国后到60年代中期是媒体语言相对单一的时期,这一时期,人民广播事业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新闻广播语言逐步发展,基本上还是沿用了报刊的语言方式,书面化强,口语化的特点不突出;70年代时期的广播节目为政治目的服务,与受众相距较远;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是媒体语言返璞归真的时期,这一时期,报刊语言表达呈现多元化趋势,广播语言趋于成熟,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电视事业正在慢慢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媒体语言的丰富和创新时期,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甚至对报刊事业产生了冲击网络语言的层出不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三)媒体语言不同传播媒介的研究现状

按照媒体及媒体语言的发展,纯视觉语言——报纸,其语义内容固定,画面固定,语意的指向、指称也是固定的,因此审美感受有限。关于报刊语言的研究文献众多,可达380401篇。

吴汉江在《报刊语言》(2015)一书中指出,报刊语言相较于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语言,其特点主要突出表现为可读性、选读性、存留性和深度性。当然,其缺点也非常突出,时效性差、感染力弱、覆盖面窄,由于自身这样的特点,新时期的报纸以新的方式发展,纸质报纸电子化,有效扩展了报纸的覆盖面。

陈小全的《英美报刊语言的特点及其翻译》(2015)、张一凡的《大陆台湾报刊语言对比研究》(2013)、张永耀的《现代俄语积极进程下的俄语报刊语言》(2012)等都主要分析了报刊语言自身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广播语言是以有声语言为信息载体,通过电波的方式进行传播的。

唐余俊在《广播语言研究》(2015)一书中指出,学术界对于广播语言的概念和定义相对较少。

刘建明等《宣传舆论学大辞典》(1993)认为,广播语言指在广播电视中使用的合乎语言规范、适应人们听觉感知的口头语言。

赵玉明等《广播电视辞典》(1999)认为广播语言指广播中借以载运信息的基本符号系统。

唐余俊在《广播语言研究》中定义了广义的广播语言(广播电台具体节目内容所使用的语言)和狭义的广播语言(广播节目内容所使用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三要素,相关的修辞及文字等)。

林兴仁《略论叶圣陶的广播语言思想》(1984)对叶圣陶广播语言思想作了进一步探索。

胡耀庭《广播语言研究的新境界——读〈广播语言声学探讨〉有感》(1989)认为田放牧《广播语言声学探讨》是我国近年来广播语言研究方法值得注意的论文,文章扩大了广播语言的视野,拓展了一定的思维跨度。综合分析可知,广播语言的相关理论处于不断完善的状态之中。

电视的画面语言具有直接性、形象感、视觉冲击力大等特点。电视语言主要利用有声语言、画面、文字、音乐等进行传播,能够直观、形象、真实地展示事实的过程和关键场景,其最大的特点是声像互动、视听兼容。

姚喜双《新媒体背景下的广播电视语言研究》(2012)一文中探讨了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关系,认识把握新媒体背景下的传播规律,针对新媒体背景下的一些问题探讨科学的广播电视语言规划方案。

周曦《试论电视语言的创新》(2011)主要通过对新版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文本细读,主要通过历史时空的构建、恢宏的战争场面调度,对有声语言美学的探索方面分析新时期电视语言的创新。周认为电视是融合了文学艺术、舞台艺术、戏剧和电影艺术等多种艺术形态的综合艺术形态,且具有“创造潜能”。

在传播效果的研究上,吴胜《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对社会语言的影响力分析》主要从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对社会语言的规范作用,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的导向作用,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的示范作用,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的审美作用四方面来阐述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的影响力。此外,还有部分专家和学者对于电视语言与其他语言(电影语言、网络语言等)的相互比较,为了更加突出电视语言的特性。

网络语言兼容了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介的一切传播手段,具有超文本、超链接的语言特征,是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立体化融合。用词新颖、前卫,是一种口语化的书面语体。它影响及改变了人类的媒介观念,是一种具有极大影响力的语言传播形式。

周梅《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语言规范问题》(2013)认为网络语言具有生活平民化、词语事件化、信息浓缩化、新词新语数量增长迅猛等特点。并且指出,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语言存在的一些问题,新词语的创造层出不穷,部分词语更替快,缺乏稳定性。

赵雅文《网络媒体语言交际的特征及规范性应用》(2006)认为网络媒体语言交际具有简约性、含蓄性、口语化、多元化、广泛性、平等性和排解性的优势特点。

二、媒体语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的文献梳理来看,前人对于媒体语言的关注程度颇高,研究的理论成果丰硕,文献数量众多,然而,研究成果中有相当一部分观点和见解有雷同之处,而具有较高代表性的文章相对来说较少,总结这些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不乏一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成果,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此之中,尤以媒体语言规范的问题较为显著。

刘佳,邹煜,侯敏在《如何引导媒体语言规范——以外文缩略词在广播电视语言中的使用为例》(2011)中在外文缩略词使用调查的基础上,就如何规范外文缩略词在广播电视语言中的使用、如何引导广播电视语言规范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樊华《媒体语言的规范问题》认为媒体语言的语言变异是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媒体语言的规范应当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是语病还是创新?需要语言使用者语言学素养的增强,语法规范的制定和推广力度也必不可少。

周东华《谈谈媒体的语言规范》认为当下各类媒体在语言运用中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有格调有误、脱离规范、导向偏差,并且分别以悉尼奥运会射击选手陶璐娜上央视,一些词语的错误使用、媒体媚俗态等为例。

周梅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语言规范问题》(2013)中指出,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语言存在的一些问题,新词语的创造层出不穷,部分词语更替快,缺乏稳定性。

有以上相关文献,我们可以看出当下的媒体语言的确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媒体传播信息渠道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我国官方话语浓厚的形势下,媒体语言也起着引导大众舆论的力量,媒体语言更应该严格规范自身,做出正确的舆论引导。

三、媒体语言研究现状之思

通过前面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大致对于媒体语言的现状问题有了了解。媒体语言对当下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它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便捷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和弊端。我们需要做的或许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尽力发挥它的优势,避免弊端问题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身为一个媒体人,对于媒体语言做深入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这需要我们掌握好媒体的发展规律,熟悉媒体语言的运用规范,在实践中完善理论,以理论推进实践。

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下,各种媒体语言相互融合,语言规范的问题日益凸显,这在我们的文献梳理过程中不难发现。当然,语言规范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应当理智的加以区别对待,不能随性地全盘接受,网络语言在给传统媒体语言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这应当引起媒体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现时代下,媒体语言研究者应当积极调整研究视角,确立科学规范的研究观念。研究者不应当故步自封,限制学科专业的探索方向,应当积极寻找研究角度,拓宽视野,从心理学、社会学、符号学、文化学、传播学、统计学等学科中汲取良好的研究方法。此外,对于媒体语言的科学研究,加快这一领域相关条例的规章制度的建设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媒体语言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相关理论的研究也是跟随时代进展的。虽然对媒体语言的研究起步较晚,且是从进入21世纪之后此类研究才正式提上日程,但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关注和研究媒体语言的学者数量激增,研究理论范围也不断扩展,从对本身的理论概念、特点、发展历史、优缺点和规范问题到社会影响、性别歧视等等,理论成果逐渐趋于丰硕。但决不能止步于此,尤其是在媒介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媒体语言研究者更需保持谨慎,勇于开拓创新,密切联系实际,在理论建设与社会发展中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广播电视广播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