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播环境下关于创新党报话语体系的思考

2018-03-29 05:55阎文华
传媒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可读性党报话语

阎文华

(宁夏日报,宁夏 银川 750004)

在党报历史上,有过三次话语体系的改革。第一次是1942年在延安发行的《解放日报》,它确定了党报的宣传话语体系;第二次是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革,进一步确立了党报的亲民色彩;第三次是改革开放至今,确立了党报应该同时具备实效性、感染力和吸引力。近年,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国内众多党报开始尝试新的话语体系,以期待顺应受众新的阅读诉求。

一、党报的话语体系转型实践

因为特殊的报道要求,党报给读者留下了一种严肃、刻板印象。一般读者想到党报,多会与单调、无趣的时政新闻联系在一起。党报是一种指导性报纸,可读性一直相对比较弱,这是党报自诞生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不过随着形势的变化,近年来党报在可读性上不断进行改革,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近年来,党报在话语体系的表现上出现了多元化化。

(一)讲读者听得懂的话,话语体系变得通俗

让读者产生共鸣,必须用语言去打动读者,这便是一张报纸提升影响力的必然选择。党报媒体掌握的是一个地区内最权威的信息来源渠道,但是如果写出来的报道字里行间都是复杂的概念,是长篇大论的灌输性文字,读者是很难产生阅读兴趣的。相比之下,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时多运用网络新型词汇,与读者的阅读习惯很贴近,这给传统媒体尤其是党报的报道风格带来前所未有阅读冲击力。但是网络词汇向来被严肃的党报自动屏蔽掉,很难进入党报的话语体系。但是,作为党报典型的《人民日报》“带头”使用网络流行词,如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出现了“给力”一词,从而引起热议。有人统计2009年到2013年出现在《人民日报》上的网络流行语有52个。

新华日报鼓励记者使用个性化语言,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不仅在记者的稿件中保留个性语言的存在,而且还开设了记者专栏,让记者施展语言风格,如《李杨说事》,主打社会新闻的点评,三言两语但一针见血,而《梦语秋萍》则是针对文体新闻进行诙谐幽默,视角独特的解读,这些个性语言的存在打破了党报语系,使报纸活跃起来。

这充分党报对读者阅读感受的重视,也使政府与百姓语言断层得到了填补。

(二)讲读者想听的事,报道内容更具可读性

主流报道是党报主要的报道内容,作为党的“喉舌”,党报在报道内容上存在大量的政府部门工作、领导的活动会议等等,这并无可厚非。但是并不能因为这些报道内容而端着架子进行呆板的说教。在当今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要摒弃单一的思维模式,增强服务意识,要了解民众真正想了解的事,报道社会热点。比如对于全国两会的解读,不少党报在报道方式上增加图表的表现力,对内容进入深入解读,实现服务百姓的目的。尤其是近几年,党报推行的“走转改”行动,将新闻触角向基层延伸,讲老百姓的故事,实现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例如全国范围内党报开展的“新春走基层”活动,是党报放低身段贴近民众的有力行动表现。这使党报的故事性可读性明显增强。而文章里直接用基层劳动者的话语,是对党报传统话语体系的一种解构。

二、进一步提升党报话语体系的路径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党报话语体系的面临改革已是不争的事实,得到普遍的认同。但是话语体现的革新远远不是用用读者易懂的语言、讲讲大家喜欢看的新闻那样简单,需要进一步深化。新媒体时代,实现党报的主导地位,提升影响力,话语体系的创新需进一步提升。

(一)进一步改变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理念的转变是根本。新媒体环境下,党报报道尤其是时政报道必须改变原有的创作体系。如果时政报道仍旧保持高高在上、满纸官腔的姿态,话语体系的创新不过是穿新鞋走老路而已。2013年新年之际,《人民日报》再一次改版用时用了这样一句话:“新一年,我们将努力说真话、写实情,让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请,更具有亲和力感染力,更具有可读性,实实在在服务于读者。”因此,党报在进行话语体系改革的同时,理念必须先行,话语体系要改变,是因为我们的报纸服务不是官员,而是更广大的读者服务,从而心底主动降低党报报道的姿态,实现话语体系的亲民。

(二)追求时效性,抓住报道主动权

由于宣传纪律的要求,党报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等方面存在被动的局面,这在新媒体时代很容易丢失话语权。就话语体系的创新上,党报必须在民众关注的问题上,发出应有的声音。一方面,这是党报责任担当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减少网络谣言的有效手段。话语体系的创新,不只是变变说话方式的问题,更多的是用行动来维护新闻的真实性,面对社会热点,党报要第一时间抓住民众的眼球,做出强而有力的回应,主动去拿话筒,引导社会舆论,体现话语的力量。

(三)通过大众熟悉的网络平台,实现更多互动

话语体现的改变,最终带来的是行动的改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微博、微信公众号不仅吸引了网民,更多吸引了媒体、政府、企业的加入。党报也不甘落后,党报领头羊《人民日报》率先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吸引了大批粉丝,文章的点击量特别大。但是值得关注的是,除了有选择地推送重大新闻消息外,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选取的多是和健康、民生、心理相关的大众类阅读文章,相信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人民日报的某篇“夜读”刷过屏。可以说《人民日报》固有的话语体系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是基本消失的,它追求的是亲民、通俗、大众化的传播效果。因此,党报的话语体系创新,离不开移动互联网阵营。在这个平台上,党报要实现全“变脸”,对网民“温柔以待”,通过这些来改变民众对党报的传统印象,实现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再造。而且,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了与网民的互动与交流,可谓彻底的贴近。

三、总结

总之,在新媒体传播环境影响下,大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体验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党报作为权威性影响力媒体的代表,必须强化其在新传播环境下的话语权。传统那种以说教为主、以领导活动为主要报道内容,以文件材料为主的报道形式,已离大众的阅读需求越来越远。党报的话语体系必须改变,踏实做新闻,真情写新闻,多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话,爱听的事,通过新的传播平台走进百姓,重新树立新传播环境下党报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猜你喜欢
可读性党报话语
可读性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对增强吸引力可读性引导力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提高党报可读性的几点看法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