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视热播剧透析90后大学生的审美价值流变

2018-03-29 06:15杨佳燕陈文燕陈雨枫肇庆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30期
关键词:影视剧参与者影视

杨佳燕 陈文燕 陈雨枫 肇庆学院

影视作为当代生活的主要娱乐方式,因此影视文化也曾作为当代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是一种每个人日常都会接触的最普遍的事物。受众审美研究,是当前中国电视生产实践和电视美学研究领域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1]从九十年代末开始,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一个庞大的大学生群体。根据2016年4月7日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2015年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占全国学生的比例将近20%。[2]90后当代大学生成为影视市场的一大潜在消费群体,因此了解这一受众对影视文化的审美需求具有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

因此,本文主要研究90后大学生对时下影视热播剧的看法,了解90后大学生影像文化消费现状,透析中国当代影视市场对90后大学生的审美价值的影响,以及90后大学生对中国当代影视文化市场的审美需求。

一、90后大学生影像文化消费现状及审美需求现状

通过在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豆瓣、微博等平台上收集影视热播剧排行榜以及相关影视热点问题和看法,并对所得资料进行初步筛选及分类,本文主要把目前流行的热播影视剧类型分为青春偶像类、权谋宫廷类、励志类、搞笑喜剧类、侦探悬疑类、动作武侠类、玄幻仙侠类等几个大类。根据对 90 后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得出以下基本情况:

(一)消费现状

当代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多种类型的影视产品令人应接不暇,在此情况下90后大学生并非消极地、被动地接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信息,而是有选择地接受符合其兴趣、立场、观念的影视内容。[3]因此在影视剧的选择上90后大学生不仅具有主动权,而且具有主观性。

1.侦探悬疑类是指对某件事件的追踪探索,过程充满悬念,情节紧张刺激的影视剧,它是本次调查的最大热门。2015年《他来了,请闭眼》占市场份额高达3.450的成绩为此类型的作品开拓了一定的市场,紧接着电影《唐人街探案》、电视剧《法医秦民》、《河神》和国外侦探悬疑类影视剧的热播也在不同程度上吸引了观众。78.92%的参与者表示看过此类影视剧,其中65.02%的参与者表示会继续观看此类型的作品,而调查期间热播的《白夜追凶》也被多数90后大学生认为是近段时间最满意的国产影视作品。

2.言情偶像类型的影视剧以年轻人的友情、爱情、成长为主线的青春剧,此类剧集成为青春迷茫时期的90后大学生的第二选择。78.48%的参与者表示看过这一类型的影视剧,同为以情感主线为主的都市情感类(励志类)也得到了55.16%的参与者的支持。有趣的是,超过一半的参与者表达了对其过于“狗血”、“玛丽苏”的不满,但其中大部分的不满者表示依旧会保持对这两种类型的影视剧关注。原因有二:其一,53.36%的参与者表示“偶像出演”是其消费的首要动力。其二:言情偶像类在题材、逻辑、价值观和演技等方面的缺陷使得其拥有超高的话题度和“槽点”,促使90后大学生可通过“看剧吐槽”获得愉悦感。

3.搞笑喜剧类型以其极具娱乐性的优势成为第三种深受90后大学生追捧的影视类型。56.5%的参与者表示搞笑喜剧类型的影视剧是他们消费的首选。

4.同是古装类型中,68.16%的参与者表示曾经看过权谋宫廷类的影视剧,但由于此类影视剧多为“鸿篇巨制”且与现实社会相距甚远。因此,33.18%的参与者表示“不满意”或者“从没完整看完一整部”。看过玄幻仙侠类影视剧的57.85%的参与者中有33.63%对此类型的影视剧表示支持。而在此类型的影视剧中“特效”、“剪辑”、“画面”等技术话题引起广泛讨论,且大部分学生表达了观感上的不满。动作武侠类影视剧的支持率较低,只有19.28%的参与者表示支持,90后大学生普遍认为此类型影视剧目前在影视市场的创新性和竞争性不强,难以在改编翻拍中超越经典。

(二)审美需求现状

审美活动不是受众客观被动地接受影视产品带来的感官或者是精神思想上的审美价值,而是受众带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对影视产品审美价值的接收。这就表明,当90后大学生面对审美对象时,就能唤起自己审美表象和想象,通过体验来建立一个独立的审美世界,达到审美情感和审美认识的统一。[5]通过对90后大学生审美需求现状的调查,以及根据李泽厚将影视剧审美价值分成的三个层级:“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5],本文将从感官、精神和理性上对90后大学生的审美需求进行分类探讨。

1.感官上的审美需求

随着影视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审美能力的普遍提高,90后大学生对当代影视文化艺术的形式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画面的构图与质量、音效与场景、情感表达的配合度、特效的逼真度等表现形式的“悦耳悦目”成为54.71%的参与者最基本的审美需求,例如在玄幻仙侠类电视剧《花千骨》中特效的滥用及画面失真,让多数90后大学生直呼“出戏”,让90后大学生将过多的注意力投放在“渣特效”的“槽点”中,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审美价值。

90后大学生的感官需求不仅是对艺术上的形式美提出要求,还对艺术形式的表达方式提出要求,即要求影视作品提供更为丰富的审美感受。56.4%的参与者表示悬疑侦探片的惊疑氛围能营造感官刺激,促使他们观看这类型影视剧时保持好奇心,但是如果作品刻意追求“惊悚”、“猎奇”则会使得他们对其失去兴趣,得不到审美满足。这一点在其他类型的影视剧上也有体现。

2.情感上的审美需求

影视文化作为当代一种典型的娱乐文化,具有强烈故事性的剧集深受84.3%参与者喜爱,剧中饱含人生喜怒哀乐的缩影,引起90后大学生的情感共鸣,而这种情感共鸣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在调查中发现,90后大学生倾向于寻找那些与自己思想或经历更为切合的审美对象,如电视剧《最好的我们》、《欢乐颂》和电影《前任3:再见前任》等。这些影视剧有一个相似的特点:表达了90后大学生在当代社会主流文化下的普遍情绪以及典型精神,给予他们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对自我进行慰借并且通过对自己情感经历的反思引发对当下时代人类共性的思考。调查中发现,90后女大学生因本身较为敏感细腻的情感诉求以及女性在当代社会中面临更多方面的压力,影视剧的精神审美需求是男大学生的两倍。因此,当代多数影视作品都能契合女性“悦心悦意”的审美需求,也就吸引了更多的女性消费者。

3.理性上的审美需求

90后大学生接受的是当代高等教育,这就使得他们在消费影视作品时,不仅对其提出感性需求,更提出了理性需求,要求影视作品达到“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的审美需求。89.7%的参与者认为影视作品必须有教化的功能。这种理性审美需求可以是要求影视作品满足观众求知欲,也可以要求审美对象符合观众人生观、价值观等理性意识。感性需求与理性需求如何一起实现这一问题在喜剧类影视剧中得到较为集中的体现,具体表现为“笑点”与“泪点”的有效平衡,“笑点”即作品的娱乐性,“泪点”即观众从作品中所能体会到的深刻含义。当作品一味粗俗搞笑而导致理性审美需求缺失时,很容易得到观众“低质化”的差评,而当作品过于虚假夸张地“煽情”或说教则更容易引起观众的不满。电视剧《爱情公寓》系列以及电影《夏洛特烦恼》、《驴得水》等贴近社会生活的小品式喜剧在90后大学生中得到较高好评,但也存在较多争议性。可见,影视作品怎样在其娱乐的形式上与深刻的意蕴上做到有效的统一是对中国当代影视文化产业提出的一大难题。

二、审美价值的流变

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美的感知也是伴随人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类思想在不断演变,人类审美文化共识的标准也随着改变。美与审美活动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标志性。[6]不同时代的受众总是受其特定时代文化影响,同个时代的受众也会因为其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在审美需求上有较大差异。为了对比不同时代相似受众的审美价值流变,本文选取受同等教育的不同三个时代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即70后大学生,80后大学生以及90后大学生。再根据普遍大学生入学年龄为18周岁,大概计算出各年代大学生的在校时段作为三个研究时段,大致为90年代(1988年——1997年),00年代(1998年——2007年)和10年代(2008年——2017年)。

(一)审美价值中的情感流变

(1)爱情作为每个时代影视剧的永恒主题,90年代《将爱情进行到底》作为中国大陆第一部青春偶像剧,反映了九十年代都市知识青年的爱情、梦想面临现实的考验,是当时社会的缩影。00年代的言情开始超脱现实,最主要的标志便是霸道总裁类影视剧的盛行。这种类型的影视剧,像台剧《王子变青蛙》、《天国的嫁衣》和韩剧《浪漫满屋》等讲述都是一个平凡的女主角在机缘巧合之下邂逅了“高富帅”,从此展开了他们或悲或喜的浪漫情感历程,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而这种“霸道”男主和“丑小鸭”女主的搭配更是延伸到了其他题材如校园言情题材的影视剧中,如《流星花园》和《恶作剧之吻》。这种类型主要针对女性消费者,为她们营造了一个立足于现实社会而又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普通女主角的设定让广大女性观众能找到代入感,在此类作品中获得力量与希望。但这种看似浪漫的影视剧中却饱含“男强女弱”、女性可以通过依靠男性来提升幸福指数等不良情感价值观念。但10年代“大女主戏”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为女性提供了另一种情感寄托。例如《美人心计》、《甄嬛传》和《楚乔传》等典型的“大女主戏”的热播在一定程度上将女性视角从对另一半浪漫的幻想转移到关注女性本身的成长。

(2)影视作品渗透着人类共同的情感,而人类共同情感产生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出现“出国热潮”,在影视市场中就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反映90年代一批中国大陆人在海外的生存及奋斗历程,以《北京人在纽约》为典型。作品中人物迷茫、挣扎而又积极向上的精神是90年代多数青年的情感缩影,引发强烈的社会情感共鸣。00年代和10年代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的奋斗舞台转向中国各大繁荣城市,像00年代的热播剧《奋斗》、《蜗居》和10年代热播剧《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北京爱情故事》等都反映了80、90后多数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在像北上广的繁华城市就业,反映了在经济快速发展下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些热点问题和大学生在繁荣都市的物质诱惑下个人内心的困惑。

(二)审美价值中的形式和内容的流变

艺术作品的形式蓄积着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7]因此影视作品的形式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并且这种审美形式对影视作品内容的审美价值有着极大的能动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关于影视文化审美价值中形式和内容的流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表现形式上,90年代的部分影视剧兼有台词和唱词,如《新白娘子传奇》就融合了音乐歌舞戏曲元素,在表现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而00与10年代的影视剧基本没有唱词,台词更加口语化,音乐也更多地被作为背景音乐烘托气氛。

新媒体样式的不断出现,传播媒体由以电视频道为主导的模式逐渐转为电视、网络并行模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而学生更是中国网民的一大主力军。[8]在此大浪潮下,10年代出现网络剧和网络大电影,以《太子妃升职记》、《河神》和《灵魂摆渡黄泉》为典型凭借篇幅短小简洁、情节紧凑的特点受到众多90后大学生的支持。

10年代影视剧技术手段较90、00年代相比也是越来越丰富,主要因为10年代受众对影视特效、画面、音效等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观影的感官审美。

2.在内容上,剧本的来源是70、80、90后大学生审美价值之所以流变的重要原因。90年代的影视剧主要是对优秀文学作品或民间传说的改编,题材主要为历史传奇人物,具有很高的社会功用性和艺术审美价值。00年代影视剧类型更加通俗化并对10年代的影视受众的审美价值有很大的影响。00年代前期琼瑶的言情小说和金庸、古龙等武侠小说的改编受到追捧,多数作品至今仍被称“经典”。后期出现的穿越剧《穿越时空的爱恋》和根据网络游戏为原型而拍摄的《仙剑奇侠传1》引起穿越言情类和玄幻仙侠类影视剧的大热潮。

10年代兴起网络小说改编热潮,被称为大IP(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时代。而这个时代的出现,为影视文化产业注入鲜血同时也存在着危机。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多元丰富性的题材和高度生活化的内容,完美地迎合了受众的审美需求。例如《人民的名义》、《欢乐颂》、《我的前半生》等等都是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人民生活的现实代表作,因此引发全社会的热议。但是由于网络小说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并且常用“猎奇”的超现实内容和低俗的题材来迎合读者,因此也存在艺术价值较低而争议性较高的现象。我们只有客观地把握和分析这些原因,才能合理地规范网络小说和影视的关系,从而驱利避害,最终实现网络小说与影视双赢的局面。[9]

(三)审美价值中主体地位的流变

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受众在影视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90年代基本没有观众发表意见的渠道,且由于当时影视作品的数量和类型并没有时下这么丰富,因此受众较为被动地接受媒体所呈现出来的影视作品。而网络的发展使得观众舆论对影视作品的拍摄、制作和播放造成一定影响。10年代影视剧“弹幕”和“边拍边播”的模式使受众的参与度达到空前的高度。目前执行“边播边拍”最为彻底的影视剧为2014年的《不一样的美男子》,剧本边拍边改,多次根据观众的意见对剧本进行大改动。在微博和论坛等网络平台也多次出现制作方公开收集观众对选角、剧本改编等方面的建议。本次的调查中,多数90后大学生对在影视文化的审美中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对影视作品不断提出了创新、改革的新要求。

三、总结

通过本次调查,不难发现影视剧的题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且艺术、技术的表达能力也越来越高,以及大学生这一群体对影视剧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并在影视剧消费过程中表达了强烈的自主意识及审美倾向。虽然影视剧是制作者的审美意识形态的表达,影视文化肩负着一定的社会教化作用以及审美的导向作用。但制作者应在制作过程中充分考虑影视消费主体的审美需求,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特定“需求”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给予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10]值得注意的是对受众需求的满足不代表要刻意迎合每个观众的口味,况且目前中国影视文化市场出现僵化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影视市场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审美的导向作用而过度商业化。同质化的影视作品和营销模式的确能降低投资风险,但却带来影视市场僵化以及消费者流失得更加严重的问题。像“限韩令”这样的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消费者向外国市场流失的问题,中国当代影视文化市场应该在充分了解当代受众的审美需求的同时积极发挥其价值导向作用,坚持创新和多向发展而不拘泥于眼前的经济效益,才能有利于影视生产及消费的良性循环,促使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及影视文化的繁荣。

猜你喜欢
影视剧参与者影视
影视展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台胞陈浩翔:大陆繁荣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影视风起
影视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