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与民间的共振:壮族山歌文化传播的路径思考
——基于凭祥市礼茶村的个案考察

2018-03-29 06:15廖华力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30期
关键词:山歌壮族文化

廖华力 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一、凭祥市壮族山歌文化传播现状简述

凭祥市地处广西西南中越边陲,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体现出高度的民族团结,各族群众彼此相处融洽,民风纯朴。自古以来,凭祥一直是壮族及其先民骆越人生活的家园,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凭祥市的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壮族山歌在民间广为流传,极具地方特色。

本文从9位歌师、歌手处共收集到104首壮族山歌,20多张山歌碟和1部山歌集,个别访谈11人,包括歌师、歌手、山歌文化协会的负责人、村长、山歌爱好者、普通民众等。收集的地点涉及全镇范围。尽管壮族山歌文化的内容非常芜杂,但从成文的山歌出版物中,还是能够看出一定的轨迹和规律。成文出版物可以被看作是山歌书写的重要载体。书写遗留下来的文本极大地拓展了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在书写的过程中还要对信息进行有序的编整,从而使书写超越口头的时空限制,以文字的形式保留大量的文献资料。

壮族山歌文化的书写更多地掌握在本民族知识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士当中,扮演着传播学所说的“舆论领袖”的角色和功能,官方精英阶层对壮族山歌文化的书写文本自然也成为维护主流认同和延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同时这些书写文本随着时空的延展又成为当时及以后世人了解与认知壮族山歌文化的重要文献。

二、壮族山歌文化传播与主流意识形态共振

随着文化的发展,书写的话语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凭祥市壮族山歌文化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诸如,中国共产党党史山歌、法律(法规)山歌、禁(戒)毒山歌、交通安全山歌、护路山歌、边(警)民共建山歌、赞颂改革开放和和谐社会山歌等。壮族山歌文化已经部分的由抒发歌者自己的真情实感转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达。

例如,由歌师罗现刚创作的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凭祥党史山歌》(排诗)就以七言诗的形式,共316句、2212个汉字,把从1947年刘刚在凭祥地区搞游击开始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所发生的一切大事以及与凭祥市有关的大事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描述,是以山歌文化形式创作的简明“中国共产党史诗”。开篇就唱到:共产党成立几十年,党史拿来告你的。一九四七年开始,党员刘刚搞游击。党派梁由先来管,来在夹岗做根据。后来王家也来呀,游击部队就成立。老高同志当营长,发展青年批搭批……

其中历史的描述涉及到50年代的西南剿匪、反右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事件,赞颂毛泽东和邓小平等的英明领导以及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山歌最后唱到:改革开放富民强,全国人民多赞扬。……今日有如此富裕,不用忘去党中央。感谢中央好领导,为了造福儿和孙。每样都用机械化,中国变出新江山。科学技术来发展,往后下去更辉煌。

又如,2011年农历“三月三”传统歌节期间,凭祥市文化体育局、共青团市委、市民族局、市文明办在凭祥市联合举办中越(凭祥)第一届“友谊关杯”壮族山歌文化大奖赛。来自广西各地市(县、区)及边境乡镇的20多支山歌演唱代表队和100多名歌手参加比赛,本次大赛还邀请越南山歌队参加演唱。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中越两国传统友谊等内容成为本次大赛的主题。歌手们自编自唱,用历史悠久的壮族山歌唱响中越边境地区民族团结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和谐旋律。

长时间里,主流意识形态对壮族山歌文化的渗透就断断续续的存在着。这种借用虽然一定程度有别于壮族山歌文化自由自在的原生形态,民间的自我情感表达会受到一定的削弱,但山歌文化也在这种借用中实现了其合理性的存在。壮族山歌文化正是在其内容的扬弃与认可中,呈现着主流与民间的交响与共振。

三、凭祥市礼茶村山歌文化传播的当代考察

友谊镇礼茶村位于凭祥市东南部,南距友谊关7公里,北距凭祥市区8公里,共下辖7个自然屯,其中有6个与越南接壤,共有637户居民,2914人。全村耕地面积1456亩,八角种植面积达1550亩,是凭祥市有名的“八角村”,也是南疆国门“第一村”。礼茶村的发展成就与壮族山歌文化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村中历来有一个传统歌圩,设在礼茶村下辖的那岭屯,靠近礼茶村党支部所在地。歌圩地势平坦,方圆三公里,可以辐射整个行政村。每年的二月初四为传统歌圩日。歌圩日当天,参加人数众多,各种衣服、日常百货、甘蔗、小吃等也适时销售,热闹非凡。整个歌圩集对歌、交友、购物、餐饮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成为村中男女老少和外地人在特定日子的狂欢场域。

那岭歌圩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遭到过禁止。2010年在多方努力下,歌圩重新得到开放。自愿参与的群众主体更多地置换成了某些社会团体、组织,如村委会、山歌文化协会、派出所等,自由自在的对歌活动也变成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山歌文化演唱(出)活动。男欢女爱的民间内容也为国家法律、法规、爱民固边等替代,活泼、戏谑的民间风格也被中规中矩的台上表演逐渐取代。

礼茶村于2006年由凭祥市公安边防大队政委冯晓萍牵头组建礼茶村女子山歌队,2011年山歌队队员已经发展到了10人。山歌队自编自唱通俗易懂的壮族山歌,向边境线上的村民宣传党的政策和方针,引导村民遵纪守法。禁毒宣传、计生宣传、打击非法入境等成为常见的传唱内容之一。山歌传唱的内容不仅紧密地结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传达,就连女子山歌队本身也成为了当地接待领导和外来宾客的“文化招牌”。2010年11月20日,中央工作领导小组到礼茶“爱民固边模范村”检查指导工作时,女子山歌队就以一首《敬酒迎客歌》表达了对贵宾的热烈欢迎。

女子山歌队的山歌内容贴近日常生产生活,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春耕时有对水稻种子选择的宣传;计生宣传中有打击“两非”(丢弃、溺死女婴和非法收养、违法进行男女胎儿性别鉴定和非法引产)的宣传等。例如,山歌手们把计划生育的政策内容融化入山歌文化形式中,琅琅上口的山歌,使得计划生育政策家喻户晓。

另外,打造活力支部,实现基层党组织的“五好五化”;争当新农先锋,实现农村党员的“五模范五带头”,甚至“全民消防,生命至上”、家庭和社区消防安全“五要五不要”、人员密集场所“清剿火患”指南等也都被歌手们改编成山歌进行传唱。

近年来,礼茶村党总支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力打造“南疆党建示范村”。女子山歌队就把礼茶村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改编成了“三言”新歌谣,86句、共258个汉字,宣传礼茶村的良好形象,赞颂党的英明领导。歌词如下:

党中央,真英明。十二字,发号令。要建设,新农村。新农村,啥模样?咱心中,轮廓明。抓生产,事业兴。学技术,常创新。有项目,会经营。既经商,又务农……守法纪,享太平。知荣辱,廉耻明。村容美,讲卫生。山上绿,水里清。讲环保,更怡人。善管理,机制新。求和谐,团结紧。群众事,大家定。俱民主,风气正。主人翁,尽责任。齐努力,一条心。新农村,定建成。

由于凭祥市地处中越边境,禁毒宣传也成为山歌宣传的重要内容之一。2011年6月23日,在国际禁毒日即将到来之际,凭祥市妇联、禁毒办、防艾办在凭祥镇南山村联合举办凭祥市2011年“拒绝毒品艾滋 建设平安家庭”山歌会,来自凭祥市友谊关山歌文化协会、群乐山歌协会、礼茶村女子山歌队、卡凤村女子山歌队、社区艺术团等近40名山歌手和演员参加活动。山歌会通过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唱山歌、歌舞表演等文艺形式和在演出节目中穿插禁毒防艾知识有奖抢答、现场发放宣传资料等方法宣传禁毒、防治艾滋病知识。

为配合全市的整体工作,女子山歌队就把禁毒宣传融入到山歌的内容之中,“毒品就是那魔鬼,吸食上瘾不可收,伤你身来要你命哟……哥哥妹妹莫近它,齐心协力把毒除……”女子山歌队队员陆玉群介绍说,“刚开始,村里的一些吸毒人员听到我们唱禁毒山歌,拔腿就跑。后来听多了,一些吸毒者也跟着唱起来。”每年的“6·26”国际禁毒日前后,女子山歌队利用群众赶圩之机,多次集中传唱《吸毒果然害处多》等山歌,宣传禁毒法律、法规。渐渐地其内容连村里的小孩都听得懂,很受村民们喜爱,很多人都会唱上几句。如《吸毒果然害处多》中“肩膀高过耳朵多”描写的就是吸毒者身体萎缩,低着头颅,耸起肩膀的悲惨形象。“在这个近3000人的礼茶村,吸毒人数最多的时候曾达到44人。在女子山歌队等多种方式的努力下,有4名吸毒人员现已基本脱毒,无重新犯罪记录。村里近年来也没有新增吸毒人员,目前该数字已下降到32人。”(1)

壮族山歌文化在礼茶村的传播状况已经部分的从日常生活分离出来,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传达的工具,已经由主体自我的感情抒发转化成对外部世界与社会规则的描绘。虽然民族民间的生活色彩受到一定程度的褪色,但它并没有完全的消失,它仍然在一些民间歌者中生动的维系着;而官方的肯定与重视也为壮族山歌文化的当代阐扬开拓出更为宽广的发展道路。

四、结语

壮族山歌文化因其提供维系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情感和文化多样性的合理文化成分,渐渐被纳入政府关于民间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行为,以及普查、抢救、保护和开发等一系列的实践工作中。它们除了对壮族山歌文化保护和传播提供政策上的引导和法律上的保障外,还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山歌文化活动,包括商贸旅游文化演出,实现着对壮族山歌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它们的肯定与重视使得壮族山歌文化获得政府层面上的合理地位,也使得壮族山歌文化的传播具有了一定的方向性,在相当大的内容上更加的贴近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达。誓夺“南珠杯”的号召、党史(建)山歌、禁毒山歌、交通安全山歌等内容的传唱,既使山歌文化获得了传播和延续的多种可能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山歌文化原生形态的民间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变化,民间山歌的吟唱也具有了更多的时代特色和当代内涵,许多反映当代社会生活气息的内容不断地被吸收进来,日常生活的情感表达有时候也不可避免的具有主流意识形态的色彩和商业的浓厚气息。因此,在民间传唱中实现壮族山歌文化的当代转型,势必对山歌文化传播与传承的路径选择带来积极的影响。

注释:

(1)李而亮,张其武,石佰华,石相国.大爱洒边关——记广西凭祥市公安边防女警官冯晓萍[J].中华儿女,2011(6):76.

猜你喜欢
山歌壮族文化
山歌还要妹起头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山歌
谁远谁近?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苗山歌
苗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