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就业联动机制研究

2018-03-29 06:15赵云霄河北金融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30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生专业

赵云霄 河北金融学院

一、创新创业及就业教育研究现状

(一)省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高校落实国家就业优先战略,就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采取更加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措施。特别是对于众多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全力打造应用创新型人才,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和人才培养与现金社会需要的契合度,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关键和根本。同时,人才培养工作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统筹安排,集聚相关教育教学要素,有效衔接,有机融合,方能协同发展。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国家重要战略手段,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展高校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我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我们应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起普遍重视,深入研究,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实施与改革提供正确的参考和借鉴。

人才培养过程中紧密相连的三个基础环节:高校招生、人才培养、促进就业,三者之间既各负职能,又相互作用。构建基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三位一体”联动机制有利于整合资源,能够保障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二)国内毕业大学生就业现状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等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同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强调,要革新创业教育内容和方式,激发教育活力,深入了解不同阶段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且通过成立创业学院、协同创新平台、创业中心、众创空间等措施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目前,从我国国内毕业大学生就业现状来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普遍比较严峻,有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前后坐等就业机会,却忽视去参加创业创新项目,自我创造机会,因此导致大量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这样的现象显然是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也延缓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化的发展水平和进程。因此,高校关于创业创新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打破高校学生创业创新率比较低下的教育僵局,创业创新教育势在必行,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重点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造热情和创业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素养,深度挖掘大学生的创造力潜能,从而使当代学生真正走向创业创新之路。

二、当前存在问题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规模迅速扩张,结构失衡

目前高校培育的毕业生无法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现阶段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力度一直在加大,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正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产业结构调整直接导致用人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毕业生就业的专业不对口。而高校毕业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正好处在低端岗位和技术高端岗位的岗位需求错位,但这正是产业结构所对应的人才需求。一方面传统产业的调整调整对低素质劳动力产生排挤,这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迅速崛起,该产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急速增加;地区结构失衡,中西部地区相较于东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对于农业产业链:生态种植、深度加工、贸易等有着大量的需求,但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随着学历的发展,更趋于经济发达但岗位有限的东部沿海地区,所以就产生了“地区性人才分布不均”的问题。

(二)高等学校对于高校学生培养偏差影响就业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有数量矛盾,但更重要的是结构矛盾,即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升级的需求不匹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对口,高校毕业生知识滞后等。比如相关单位人员的需求量和该专业的毕业生人数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发生偏差,最典型的就是新兴行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供不应求,高校专业设置滞后于市场需要,往往是高校教育行业弥补市场需求缺口,同时也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就业也逐渐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却无法适应市场化,专业缺乏自身特色、重复、调整总体滞后,这已经成为导致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重要原因。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不合理

当前大学生大部分面临的是“相对就业困难”,即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并不接受于实际就业职位和期望就业职位落差大的局面。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更倾向于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流域、珠三角流域等经济超前、科技发达地区,因为该地区的工资福利、工作环境、职业声望等条件十分优越,因此,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成为了大部分毕业生就业选择区域,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区域性结构矛盾。

三、教学实践就业联动机制分析

(一)构建良性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为创新人才指明就业方向

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是对当下经济与社会联系密切,创业与创新紧密发展这一状态的描述。政府、企业以及个人等主体相互影响、有效协同,该体系是由企业、高校、人才、投资和金融、创新创业服务、创新创业文化六大因素构成,集合政、研、资等关键资源要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新经济常态下的创业趋势是以创业生态圈为基础,对创业资源进行整合,进而形成前所未有的竞争优势。

(二)高效率的创新创业平台,提供更多实践、展示的机会

富有成效的创新创业平台是实现创新的重要前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该平台建设将使资源对接更为快捷准确,在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机会的同时,减少资源浪费。

(三)高校应在创新创业及就业教育方面加大力度

1.实施学业成绩评测计划,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通过机制约束和激励措施等手段,调动高等院校开展本科专业建设与评鉴的积极性,以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准确评估。对于专业培养实施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与培养目标的整体切合度进行重点评估,重点关注创新创业理念在教育体系中的落实情况,对人才实践认知与专业素养的教育,包括师资队伍和教学实施建设,教学模式改革与成效的及时反馈,都是评测计划中的重要环节。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国内外交叉培养

充分发挥大学综合性强的优势,在完成基础知识学习上的前提下,建立跨院系、跨专业的创新型人才交叉培养新体系。开创联系密切或发现新联系的新综合专业。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共享课程,开放跨专业的交叉实验室,提升人才综合素质能力,以达到更好更快适应经济市场的目的。

3.对已有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进行改革

(1)学校推动开放式教学活动的广泛开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进一步完善助教制度,对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以做出相应调整。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对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进行着重培养,有助于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同时,增加实训、实践在教学板块中的比重,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立互联网在线教育平台。推动基础课程、通识教育及核心课程线上线下交叉进行教学形式的开展。积极开拓选修专业、第二专业的在线教育,通过学分认定、教学工作量和教学绩效激励等手段,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在线课程,扩展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

4.构建“创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1)设立创新意识专项教育课程,广大低年级本科生为接受的教育对象,了解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创新点或已经在相关行业的取得突破,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的案例,将学科发展脉络和国际学术前沿融入课堂教学,营造特定氛围刺激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的产生,为创新创业奠定思想基础。

(2)利用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已有的经验和资源。引进海外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拓宽大学生的国际文化视野,使高校学生在不同文化环境下都能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3)挑选综合素质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学生团体,在具备较高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师团队配合下,进行实践实训,将问题与经验进行整理总结,形成可供分析的案例,作为教育素材及教学模板,使教学模式得以实际化的同时,让学生得到提前的锻炼。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生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