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效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018-03-29 16:14曹磊陈佳
船舶职业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教育者载体理论

曹磊,陈佳

(1.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125105;2.五冶集团上海建筑分公司,上海201900)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高校思政教育载体即依托高等院校背景,承载、传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高校及高校教育者)所运用、且主客体(高校、高校教育者与大学生)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是以高校现有教育资源为出发点,适应高等院校学生特点,能为高校教师所掌握的教育形式。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效运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效运用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为衡量标准,即其运用是否为实现教育结果的有效性、教育过程的有效性、教育要素的有效性的实现起到积极作用,是否可以成为有效性实现的承担者。载体的选用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情况、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环境等要素,通过载体的使用更有效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现教育目标。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者运用与创新载体能力有待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效果的好坏最主要取决于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以及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能力。在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应包括高校全体教职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以高校思政课教师为主要教育者的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和以高校辅导员、其他教师、行政与后勤人员等为主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虽然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目标有了深入认识,但对载体的认识,特别是载体系统的认识还不是很充分,在传统教育方式的惯性之下,教育者更多使用传统或自身熟悉的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很少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选择载体进行理论课教学与实践作为深入思考的命题。如没有根据载体的特性匹配与其最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表明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没能有效地、科学地选用并使用载体。另外,理论课教师多使用较为熟悉的载体形式,在大环境改变的情况下才进行载体的升级与创新使用,一定程度上使得载体运用具有滞后性。

另一方面,包括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以及其他行政人员等在内的高校其他教职员工,在运用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能力方面更加欠缺。以高校辅导员为例,他们本应承担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部分任务,扮演好大学生“政治工作者领路人”的角色。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辅导员承担了过多日常事务性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与投入都相对欠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投入不足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减少以及对载体创新能力的不足。除此之外,高校辅导员与其他行政人员等教育者存在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其载体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稍显薄弱的情况,直接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载体运用率较低,载体的创新应用更加成为了难以实现的目标。所以,目前高校中教育者运用与创新载体的能力仍有待提升。

2.2 教育内容与教育载体匹配使用不完善

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采用与其相适应的载体承载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教育内容与教育载体不能匹配使用的现象。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大多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在其理论传授的同时,他们更加注重理论表述的准确性、完整性与学术性,而容易忽视将抽象的理论生活化,而这一忽视就反映了选择载体的单一化、固定化,缺少根据不同教育内容选取不同教育载体的灵活性,随之产生的结果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师侃侃而谈,学生却不知所云,更不知道理论如何用、何时用,教学效果很难实现。又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论与实践并存的学科,其理论的发展、传授与学习最终反映在其实践过程中才是教育目标实现的标志。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过分追求形式的新颖,而忽略内容的科学性与实效性的现实,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吸引度可能掩盖了其承载内容的重要性。如在高校,活动载体被广泛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用过程中虽然形式新颖、有趣味性、吸引力程度高,但是最终难以达到教育性,究其原因就是活动在设计的时候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参与度上,而没有有效地注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类活动往往就是当时“热热闹闹”,过后“无思考、无提升”。又如,在新兴载体出现的大环境下,部分思想教育工作者过分追求载体的新颖性,在不区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情况下,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和通讯工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试图用新技术代替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而网络技术虽飞速发展、广泛覆盖,但是其信息的科学性与可信度都广受质疑,如果不对思想信息进行甄别就直接将其作为传递思想内容的载体,很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预期效果,并有可能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可信度。

2.3 教育载体使用的环境支持力亟待提高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扮演着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桥梁的角色。但是这一桥梁也是置身于一定环境之中的,桥梁作用的充分发挥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密切配合。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们所直接接触到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形成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就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来看,许多载体未能得到教育者的选取,很大程度在于环境支持力欠缺,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教育者没有条件选取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载体形式。例如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不足这一问题,有些高校选择了课上学习和网络课程相结合的模式,网络课程需要授课教师录制相应的授课内容,学生课下的小块时间进行课程自学,配合专业的答疑教师、助教团队,教育内容的学习即可达到教学大纲要求。但是这看似简单的教学过程,却需要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特别是在教学视频制作过程中,租用专业摄影棚等费用非教师个人所能负担。因此,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资金投入就成了完成教育内容、使用新型教育载体的重要保障。但事实证明,很少有高校可以保证载体选用的经济支持力度。又如,高校活动载体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性、经常性的重要载体形式,但是高校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却阻碍了活动载体的使用频率与效果。活动载体中最常使用的是课外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外化于行的重要形式,许多直观的教育内容,例如博物馆、纪念馆的参观,都能使学生更有效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这种效果远远高于课本知识的苍白讲解。可是许多高校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不允许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用也就受到了环境的极大制约。

2.4 载体整合运用模式亟待理论与实践突破

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系统中,不同载体都有其特有的形式与独特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具有一一对应性,也就是说同一教育内容可以选用多种载体、不同教育内容也可以选用同一载体。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研究中,研究多以载体如何分类、单一载体的应用为主,很少有针对载体整合运用的专项研究,特别是针对特定教育内容、教育对象,选用合适的教育载体组合,并遵循一定的载体运用的机制和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组合载体比单一功能载体更具有多样性和整体合力。由此可见载体整合运用模式的理论尚未完全形成,由于理论研究的欠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整合运用没有得到有效的理论指导,然而要实现其有效运用,提升教育效果,迫切需要注重各种载体的综合应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目前,高校载体使用已经十分广泛,但是在大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没有将多种载体整合使用,还是以单一载体对应单一教育内容为主,很难将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成一个系统,使各载体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未能有效运用的原因分析

3.1 教育者运用与创新载体的能力有限

教育者运用与创新载体的能力有限成为了阻碍载体有效运用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高校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与创新的意识不足。首先,一些高校党委、宣传部门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对运用与创新载体重视度不够,未能把其作为铸魂工程的重要实现要素进行对待。面对日益激烈的高校竞争,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很难作为有力竞争砝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与创新也就很难受到高度重视,严重影响了高校整体的载体运用与创新能力的发挥与发展;其次,专业课教师与公共课教师对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认识不清,对载体理论掌握欠缺。有的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以及研究价值缺乏认同感,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抵触情绪,这些情绪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使用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产生阻碍作用。可见,高校教育者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载体运用的意义、地位和作用。

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与创新需要一定的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首先,高校对已有教育者运用与创新载体的能力培育不足。教育者在日常培训中很难得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提升。在强大科研压力之下,教育者用于载体理论自我学习的时间也相对缺乏,最终导致有关载体学习缺乏且难以跟上载体更新的脚步。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无论是思想专业素养还是载体运用能力都处于自发学习与形成阶段,高校缺乏相应的已明确的责任目标要求或是要求标准相对不高,造成高校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及个人责任不明确,大部分教育者没有将“思政课程”的传统思路转移到“课程思政”的新思路上来,仍停留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教育的主渠道,缺少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到其他课程之中去的基本理念;其次,高校在对潜在思想政治教育者引进不足。高校人才引进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对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考核,忽视了对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考察,造成思政教育队伍新鲜血液补充不足。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与水平的人才的缺乏也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运用与创新载体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3.2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运用不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是人们探求真理的有力认识工具,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就是盲目的实践。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加,在短暂的学科发展进程中,载体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运用不足的情况却广泛存在,并直接导致载体未能充分有效运用。一方面,部分高校教育者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潜意识,在教育过程中,载体的运用未能与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同步性,出现理论先行、实践滞后的情况,应用有效性较差的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未能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学以致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未能有效运用;另一方面,实践作为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缺少实践应用和检验,不仅给载体理论的发展带来障碍,同时也制约了载体的有效运用。在已有的理论研究中,有很多关于载体运用的新探索在实践运用中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所以载体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需要广大高校教育者在实践中验证其可行性、丰富其内涵、完善其理论。然而载体理论运用的不足直接制约理论的发展速度,其有效运用也势必受到影响。

3.3 物质投入未能保障载体的高速更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及时更新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效运用的关键,但目前新兴的思政教育载体大多停留在理论设想阶段,只有少数的实践者开始对新兴载体进行尝试。众多新兴载体未能广泛使用和普遍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与技术未能保障载体的及时更新。从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来看,对高校巨大的资金投入大多用于高校硬件设施建设、实验设备和材料的购买与维护、科研活动等方面,由于未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更新纳入到资金的使用方向中,所以载体的更新仍然受到资金投入的限制。与此同时,教育主管部门缺乏相应的资金利用指导方案引导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更新需求。从高校层面来看,高校缺乏对载体投入的准确认识与定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正逐渐从低经济成本型向高成本型转变。如传统载体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座等对资金需求量较小,而新兴载体,如网络在线课程等对资金需求量就很大。面对这一情况,部分高校并没有转变资金投入思路,造成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许多新兴载体不能投入使用,经济投入的不足也就成为了载体有效运用的巨大障碍。

3.4 载体的运用成果未能转化为成熟理论

“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我们经常强调的是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却往往忽视理论对实践的‘超越’,并因而在强化实践意识的同时却弱化了理论意识”。在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在内的一切实践活动中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一切实践都将最终变成盲目的实践。载体的运用与载体理论的形成就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与此同时,理论也迫切需要实现对现实的超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已有载体理论的指导下,教育者进行了一些具体载体运用的有益探索。例如将辅导员博客、就业指导、专业型志愿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等。然而这些具体的载体实践活动都是在较小的活动范围内进行的,有些以简短的学术论文形式分享给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虽然大部分已有探索,但没有有效地进行分析与推广。也就是说,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经进行了践行。但是目前对载体的探索未能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体系,各种有益实践也未能归纳总结,大部分实践探索没有及时、准确地转化为成熟的理论并用以指导广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由此可见,载体的创新实践成果存在理论形成困难与不足的现象,这也成为了阻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效运用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 秦琦.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效运用存在的问题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3):237.

[2] 郑肖玮.“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党史博采(理论),2016(6):55-57.

[3] 周彦彤,张国启.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载体[J].继续教育研究,2013(11):111-113.

[4] 修国英,陈思宇.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策略[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5):1-2.

猜你喜欢
教育者载体理论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