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 “悦读”,享受 “悦读”之美

2018-04-02 16:33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狮山中心小学李桂凤
师道(教研) 2018年12期
关键词:桑娜悦读意象

文/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狮山中心小学 李桂凤

课堂 “悦读”,披文入情,情由心生。课堂上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感因素,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领会文章思想内容,让学生在语言上受到美的感染,在思想上受到美的教育,在情感上受到美的熏陶。

一、课堂 “悦读”,感受 “形象之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教师要是利用插图,使图文结合,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学生课堂 “悦读”,感受形象美,进而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如在教学 《地震中的父与子》其中,课文中有一段话是这样描写父亲的: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单靠这样的描述,学生虽有形成初步的意象,但是学生感受父亲挖掘的形象力度还不够。因此,课堂品读这段话,我设计了三问“了不起”——36个小时,两天一夜,父亲不吃不喝不睡不停,你们说他了不起吗?挖掘孩子的辛苦,精神上的压力,都没有使父亲停下来,了不起吗?不管看见什么,父亲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了不起吗?还借助课文插图,使图文结合,把文字内容 “父亲艰难地挖掘”诉诸于视觉的画面,这样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悟文本,读中悟,悟中读,学生思维会越来越宽,认识会越来越深,朗读会一次比一次投入,感情会一次比一次强烈。在一次又一次地感受父亲的伟大之 “形象美”的同时,内心受到无比的震撼。

二、课堂 “悦读”,感悟 “语言之美”

课堂上,在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调动感觉、知觉,抓住那些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让学生去品词析句,透过文中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比如 《穷人》中关于桑娜三次敲门的描写,力量一次比一次重,频率一次比一次快,桑娜从无声的反应中已经预感到可能出事了,本来可以像一般自私人那样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地离开,然而她毫不回避, “猛地推开门”。课文对桑娜探望西蒙时在门外敲门动作的变化写得细致入微。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故事情景,通过人物代入,对比阅读,来品味桑娜的三次敲门: “敲了敲门”是桑娜出于礼貌做出的动作; “一次又一次敲门”说明桑娜心情急切,敲的遍数多,迫切想知道屋内情况; “猛地推开门”是桑娜意识到情况不妙,预感有所不测,集中力量猛地推开门。通过品读细致动作,体会出桑娜对西蒙的牵挂、同情、关注,桑娜善良的人物形象就呈现出来了。

三、课堂 “悦读”,领略 “意境之美”

“想象”是将储存于大脑的表象,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意象的过程。要把文字转化为意象的阅读,一刻也离不开这一基本的心理活动方式。因此,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由文字所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课堂上,教师以教材为凭借,找准想象的诱发点,引导、启发学生“美”的想象是必须的。

例如,教学 《长征》时,可以让学生想象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的情形,想象巧渡金沙江的喜悦,想象飞夺卢定桥的惊险等。学生通过想象,再造红军长征的意象整体,理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含义。又如教学古诗 《竹石》,抓住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可以让学生想象青山与根的对话;抓住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让学生想象根与风的对话。这样学生在看图、想象、对话、读演中,再造 “风中劲竹”的意象。

其实,在 “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课堂上,都会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诗中简洁的、凝练的语言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学生在课堂上的 “悦读”诗歌,学生想象愈丰富,意象就愈丰富,这样学生才能身临其境,与作者产生共鸣,进一步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总之,课堂上 “悦读”中,教师应根据各篇课文不同的特点,善于挖掘美的语言,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开启 “悦读”之旅,去感受文本所描绘的“形象之美”,去感悟字里行间的“语言之美”,去领略诗歌创造的“意境之美”,从中享受 “悦读”之美。

猜你喜欢
桑娜悦读意象
穷人
抚远意象等
《穷人》梗概
意象、形神
微课,为“悦读”插上“隐形的翅膀”
从阅读到“悦读”
续写《穷人》
穷人的心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