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堂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实践探索

2018-04-02 16:33广州市第五中学梁艳芳
师道(教研) 2018年12期
关键词:时事思想品德学科

文/广州市第五中学 梁艳芳

思想品德新课程改变了过去“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目标的内涵和排序,代之以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体系,并对其具体目标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将过去所界定的 “觉悟”目标淡化,细化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该如何促使三维目标的达成,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呢?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累知识

知识是培养学科素养的载体。在学习九年级第三课第三框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我利用学生在初二地理课上已经学习到的关于我国的民族现状、民族政策等内容,通过学案把这些知识与新课的内容链接起来。通过学案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地理知识与课本内容进行归类、比较、合并,找出本课的主干知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新型民族关系”,并尝试回答 “为什么我国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只需站在学科的角度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 “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进一步讲解分析,就能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本课的主要知识点。

整个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是教师根据学生已具备的知识、生活经验、情感和能力的实际水平,不断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在逐层探究的活动中生成新的知识,并在生成知识的同时提升情感,明确态度和价值观,逐步深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的过程。

二、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技能

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不能把封闭的教材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学生和开放的教学环境也是课程的重要资源。在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启发和感染当中,促进他们的知识、能力、情感和觉悟的健康发展,提高其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在互动过程中培养学生 “学会合作”的技能,这也是思想品德学科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1.生生互动,促进自我教育

新教材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从学生成长需要和心理发展规律出发,注意同伴之间的交流,设置了许多互动性活动。由于学生的互动活动是一种同伴之间的知识、情感、能力和觉悟的交流,更容易激发他们的思考和体验。互动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助于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自我意识,以及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他人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培养合群性、利他性。因此,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学生的互动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2.生生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活动单位进行学习。通过学生互助合作,一起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做目的在于创设学生之间和谐、互助的学习气氛,满足学生展示自身能力,培养协作精神和获得自豪感的需要。

关注时政、点评时事,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九年级可在课前设置三分钟的“时事点评”环节,要求学生选择最近发生的一两则国内外大事,向同学们讲述,并尝试结合所学的思想品德原理对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开展过程中,你会发现学生由于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并不是每人都能独立完成这项任务。这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建立学习小组解决问题。挑选有新闻价值的时事、结合思想品德原理对时事作分析、制作展示课件、时事点评的彩排等,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整个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去完成,同时帮助了有困难的学生完成时事点评的任务,使中下生也能在讲台上自然、自信地进行时事评述。学生在互助合作中相互促进、互相补充,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又能激发中下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团结互助的学习氛围。

九年级下学期的学习以复习归纳旧知识为主,单纯用 “讲、练、评”的形式进行 “炒冷饭”,学生是毫无兴趣的,也激不起听讲的欲望。这时,我们可通过学生间相互出题,自我检查或采用小组知识竞赛的方法,这样复习效果比单纯“讲、练、评”会好得多。具体做法是:每位学生将自己平时容易弄错或混淆的知识编成问答题,与小组成员交换作答,完成后一齐批改,找出正确答案,这有助于学生共同解决疑难,增强记忆,提高复习效果。知识竞赛前由学习小组选出两位组员 (负责出题)和一位裁判 (负责抽题给对手答并判定正确与否),题目包括必答题 (每位成员必须一人回答一题)和抢答题(除工作人员外的组员回答),规定答题的同学不能重复。这就需要全体组员合理分工,团结合作才能完成必答题和抢答题。在激烈的竞争合作中,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及时弥补知识的缺漏。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从而更进一步掌握合作的技能,促进学科素养的形成。

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科素养中,知识是前提,能力是核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生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不断增强。在此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越来越具有基础性作用,这就必然要求学科素养的培养由课内扩展到课外。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提出了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建构的基础”,因此,新的课堂教学就必须开放教学内容,把教材看作教学的引子,紧扣课标,走出教材,融入广阔的现实生活,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选取紧贴课标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帮助学生通过在生活情境中探究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开展九年级第四单元 《放飞我们的理想》的主题探究活动时,本人选取了体验父母工作辛劳的角度,设计了一个 《体验父母工作做好我的人生规划》的社会实践活动。

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各个职业,了解现代社会对职业的要求,树立人生理想;增强学生与父母的交流沟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教导之恩。活动结束后,从学生们上交的作业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社会的要求有了初步的了解,也更加能够体谅父母工作的忙碌,激发了学生对父母的爱。九年级 (7)班的周同学观察了当点心师傅的爸爸工作后写到:看到了爸爸一天的工作,真是非常有感触啊!没想到爸爸工作的一天竟是如此的辛苦与忙碌。无论是分工还是制造方面,都需要极度的认真与投入。由此推出每一个职业都是如此,都需要认真与投入。爸爸置身于一个热气腾腾的厨房,还要时刻保持耐心,这样的工作实在是太辛苦了!现在,我才明白爸爸的工作是多么的累,知道了工作的不容易。为了工作爸爸总是忙得浑身酸痛,这样才换来了全家的幸福。作为家里顶梁柱的爸爸,您辛苦了!通过一天的观察,我也要为自己的未来做一个妥善的规划……

七至九年级教材中设置的主题探究活动大部分都把教学内容从课堂向社会延伸,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让学生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开阔视野,增强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家、爱集体、爱国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科素养的形成。

四、实践中反思

在思想品德课堂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是学科教学的根本目标,能促使教师在课堂上自觉选用推进三维目标渗透的更好途径,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随着对思想品德学科的了解,学科素养的慢慢形成,学生们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更浓了,他们都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并把自己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比赛中所获得的奖项也越来越多。

1.素质教育与中考应试的冲突

课堂探究固然能启迪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但九年级教学任务的加重以及备考的压力,使得课堂往往会侧重知识点的落实。如果时间分配不合理,难免会出现知识点的落实或巩固不到位的情况。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将是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2.课堂成果的内化问题

在课堂上或课后开展活动后,如何才能使学生把感受落实到明晰的书面表达,如何让学生将当时的感悟内化为自身觉悟,从而长久地影响自己,增强教育的持续影响力将是我们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有些现在看来比较重要的知识对学生未来来说可能是没有用的,因为时隔不长这些知识就可能被新的知识所取代,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旺盛的求知欲和过硬的实践能力,这些学科基本素养的获得则是终生受用无穷的。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可谓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时事思想品德学科
时事半月谈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时事政策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超学科”来啦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