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018-04-02 16:33深圳市龙岗区如意小学林和柳
师道(教研) 2018年12期
关键词:整本书读书课文

文 深圳市龙岗区如意小学 林和柳

一、立足核心素养,注重语言积累

1.语言在于积累,经典浸润童心

经典诗文诵读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少年儿童时期是古诗文经典诵读的黄金年代。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儿时诵读的经典文,尽管当时不解其中的含义,却常常一生难忘,终身受益。在小学阶段以积累为重点。语言经验的积累,包括语言材料的积累,词语积累、句型积累;还包括运用语言经验的积累。语言积累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北大中文系的陆俭明教授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的老师辈,不管是文科、理科、工科的老师,语文程度都相当高,语文能力都相当强,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大多在私塾打下了坚实的语文基础”。私塾里怎么打语文基础?就是多读多背啊!五四时期诞生了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胡适、蔡元培、赵元任、郭沫若、茅盾、沈从文……这些大师大都接受过严格的传统的私塾教育,在少年儿童时期强记背诵了大量经典著作,从而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做起学问、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成为一代大家。

有机地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也是少年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基于此,本人所从教的如意小学自2013年以来坚持开设国学课程,由语文教师执教,统一时间授课。为检验学习成果,以年级为单位在国旗下背诵,期末对背诵优秀个人颁发国学考级证书。此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古诗文的热情,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才子,特别是刚读四年级的陈奕恺同学,苏轼的 《前赤壁赋》 《方山子传》 《日喻》,王安石的 《游褒禅山记》 《伤仲永》 《祭花欧阳文忠公文》,欧阳修的 《朋党论》 《醉翁亭记》 《秋声赋》……大量的传统经典熟烂于心,信手拈来,站在深圳市中小学学生 “我最喜爱的课外书”大赛的擂台上,这个年仅9岁的孩子博古通今,引经据典,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举夺下了特等奖的殊荣。传统文化滋养着的这棵勃勃生机的小树苗,我们坚信:在传统文化精髓的浇灌下,小树苗日后势必长成参天大树。

2.学习课文语言,提高表达质量

语文课首先关注的是丰富学生的词语,丰富学生的句型,最大程度积累语言表达的经验。教科书是编者精心选编,大多文质兼美,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潜心阅读,细心品味,化人为己。比如 《山中访友》这篇文章,一开头: “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刚阅读,一股清爽的气息就迎面扑来,好舒服好享受!结尾时 “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多优美的句子多完美的一次访友之旅!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一声 “呼唤”,一个 “眼神”,多默契多深厚的情谊!平时学生不是经常写游记吗?课文中的语汇、句子,比学生已有的语汇要丰富得多,这就是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呀。所以每一篇课文老师应该关注语言,关注课文语言和学生语言的差异,通过这些差异的认识比较,去提高学生语言质量,去丰富他的语汇,包括词语和句型,去学会高质量的表达,这是我们小学语文的一个重点。小学阶段学生记忆力最旺盛,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关键期。语言材料积累越多,语言表达经验越多,那么他的语文能力发展的空间越大。

二、围绕核心素养,重视表达实践

1.从 “教课文”到 “教语文”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大多数时间用于阅读教学,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是当前的阅读教学大部分都是在教课文,在分析课文内容。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我们的课文只是教语文的“载体”, 是个 “例子”, 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 “载体”来教学生学习语文。吴忠豪教授也一再指出,我们要实现从 “教课文”到 “教语文”的华丽转身,即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应注重表达,变 “阅读核心”为 “读写并重”;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应变 “阅读主导”为“表达主导”;在教学内容上,应变“理解课文”为注重 “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按此理解,如在上《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一课时,不应一味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 “我”对残疾青年的感激之情,而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并学习这一写作手法。在教学 《中华少年》一课时,不要过多地分析讲解诗歌的语言,而是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重读、韵律,能够用特定的意象来抒发情感,进而仿写诗歌。

2.“纸上谈兵”不如 “实弹操练”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升华为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运用的机会,搭设展示个性才华的舞台。不难发现,现代语文课程在结构上读写严重失衡。阅读占了三分之二,习作只占三分之一。其实仔细想想,三分之一的时间是难以支持学生表达能力过关的。这仅有的三分之一的表达时间,我们老师还大量地在教写作方法,真正用于学生表达实践的时间少的可怜,这样学生的表达能力怎么提高?记得有个乡村语文老师一个学期让学生动笔实践68次,这个乡村小学的学生作文能力超过县中心校的学生,为什么?因为老师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学生的表达实践上,实践中的切身体验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不是那种外加的,是一种自发的、内在的学习。而县中心校的老师大概是将大量时间用于讲解课文内容上,方法指导上。方法指导当然也要,但必须适当,更多时间应该是学生的表达实践。学生作文实践的价值远远超过方法指导的价值。鉴于此,从教十七年来,每一届学生开学初我都会让他们准备一本厚厚的硬皮抄作为练笔本,每个周末的作业就是布置学生读读书练练笔。一来二去,习作表达不再是我们班学生学习上的 “拦路虎”。

3.创设情境练表达

语文课的读写结合设计,有些教师往往是从写作方法规律这方面寻找切入点,但我更提倡另外一种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就是利用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让孩子进行说和写的表达实践。如在教授 《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课文时,我有这样一个小设计环节:那天晚上, “我”回到家,躺在床上,白天发生的事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心潮澎湃,怎么也睡不着: ____。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接着往下说。学生的表达充满真情:这个残疾青年太有爱心了!他为了成全我看书的愿望,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虽说他这么做欺骗了我,但他是为了维护我的自尊才这么做的呀。我以后一定要多看书多学知识,以报他的恩情;为了能让我心安理得地在他那看书,残疾青年用心良苦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他不计一己得失专门为我着想,我何德何能遇上这么好的人……在表达实践中熟练表达的技能,语文课上这样的实践越多,学生的表达技能越熟练,并且可以在大量实践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表达经验,获得更多策略性的知识。

三、培养核心素养,加强读书实践

1.多读书,读整本书

我这里说的是读书,和阅读课讲课文是两码事。读书是学生自主阅读整本书的行为。于永正老师在江苏教育上发表一篇文章,表述他在退休以后对语文教育进行了大反思: “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学习兴趣不是讲出来的,情感态度更不是讲出来的。讲,真的作用有限。如果再让我教语文,小学语文,怎么教?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不但读,多读多背,多读多写”。这是于老师四十年语文教学的切身体会,我完全赞同于老师的观点,并付诸行动。《青铜葵花》 《草房子》 《幸福来临时》 《魔法师的帽子》 《不老泉》 《第十一根红布条》 《我是一只狐狸狗》……古今中外各类国际获奖小说,各种形式的导读课、班级读书交流会,每月都如火如荼进行。对整本书如何有效地进行阅读,本学期我还申报了龙岗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阅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就像葡萄酒需要慢慢发酵一样。只要坚持,我想,总有一天,我们会得到丰厚的回馈。

2.读书习惯——核心中的核心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曾说过,一个人精神发育的历史就是阅读的历史。崔峦老师曾写过一篇文章——《读书习惯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人的很多习惯、很多能力的养成是有关键时期的,精神饥饿感的形成也有关键时期。人的很多能力在某一个时期适当地刺激,一学习就掌握了,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当然不是说中小学没有养成这种习惯今后则不可能,只是困难了。当下国民不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小时候没有养成读书习惯。那么小时候没养成读书习惯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我们的基础教育在读书习惯的养成上没有作为。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深思的问题。

猜你喜欢
整本书读书课文
《论语》整本书阅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背课文的小偷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背课文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