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

2018-04-02 16:33广州市增城区郑中钧中学黎芳君
师道(教研) 2018年12期
关键词:轴突细胞膜染色体

文/广州市增城区郑中钧中学 黎芳君

新一轮课程改革势必将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在教改的浓厚氛围中,深入研究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求,努力探索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成为每一位高中生物教师的努力方向。

一、科学史探究教学模式

在生物学中的许多理论知识都是由科学家们通过不懈努力而总结出来的,科学家在进行观察和探究过程中不但可以揭示人类思考及解决生物学问题的基本流程,同时也展现了科学家们的一种科研态度。在生物课堂中教师如能使用教材或者一些文献资料来建立起相关的生物问题,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重现科学过程,将会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有着巨大的帮助。

实践案例:进行《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中细胞膜的成分教学时,我先呈现早期科学家的实验发现史:

资料1:①1859年,E.Oerton将500多种的化学物质应用在了植物细胞膜上以此对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观察与研究,从中发现了只要是能够易溶于脂质的物质都可以优先穿过膜,相反,不能够溶于脂质的物质就不容易穿过细胞膜。②1897年,Crijins和Hedin用红细胞做实验,也得到相同的结果。③科学家得出,脂溶性溶剂容易溶解细胞膜。

资料2:科学家深层分析细胞膜化学成分发现,细胞膜会被蛋白酶分解。

学生根据以上科学史,很容易能探究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

二、问题型探究教学模式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积极思考某一问题的时候,其主要动力就是其对该问题所产生的好奇与疑问,在进行深入思考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单靠教师的讲解分析是实现不了的。

实践案例:在讲解 “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的时候,我只给出一个二肽和组成二肽的两个氨基酸的结构式。然后说: “大家仔细观察一下,黑板上是两个氨基酸和它们经过特殊的反应后的产物,大家仔细观察他们结构上的不同之处。请大家猜测一下氨基酸的化学反应在哪个部分完成?氨基酸是通过什么方式结合起来的?”

问题的存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而后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理性思维的动力。

三、模拟扮演探究教学模式

在高中的生物学习过程中,很多概念、原理及过程都需要学生进行系统性的理解。若是教师只是单纯地讲授,那么学生不仅会学得非常枯燥,遗忘率也会非常高。如果能适时适度地采用模拟或角色扮演的方式,就地取材,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实践案例:当教师在讲述到《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中的 “神经元的结构”时候,作为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由细胞体与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可以分为轴突与树突,其中轴突长同时分支少,而树突却是短同时分支比较多。教师这样表达后学生也不见得记忆深刻。我当时是引导学生挽起衣袖,伸出手臂,在手掌心上画一个圆圈,用手臂来模拟神经元结构。这种形象的模拟,学生们通过观察后很容易将其理解:手掌表示的是一个细胞体,画的圆圈则表示的细胞核,短且分枝多的树突用手指表示,胳膊就是长且分支少的轴突。把衣袖拉下来,代表轴突外面起保护和绝缘作用的髓鞘,这样胳膊和衣袖共同构成神经纤维。

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元素,通过模拟扮演的方式,不仅可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更能对知识点熟记于心,核心素养明显提高。

四、模型建构探究教学模式

“我听到的,我忘记了;我看到的,我记住了;我会做,我明白了。”基于目前的生命科学研究理论来看,理论模型的搭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学生通过“做”知识,不仅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内容,同时也对其思维能力进行了锻炼。

实践案例:在 “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这一节中,学生可以使用红绿吸管共4根,其中有两根长管和两根短管,模拟复制后具有染色单体的两对同源染色体,加上白纸、笔等,尝试建立起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同源染色体的行为,从而明白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缘由,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会自由组合(“长红短红、长绿短绿”组合;或“长红短绿、长绿短红”组合)。

学生通过确定模型的类型、选择材料用具及思考制作方法的模型建构过程中,发现科学规律,培养和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同时,也直接提高了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素养。

猜你喜欢
轴突细胞膜染色体
microRNA在神经元轴突退行性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外周血红细胞膜脂肪酸C20:1n9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多一条X染色体,寿命会更长
为什么男性要有一条X染色体?
能忍的人寿命长
再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皮肤磨削术联合表皮细胞膜片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疗效观察
宫永宽:给生物医用材料穿上仿细胞膜外衣
中枢神经损伤后轴突变性的研究进展
cAMP-Epac 转导通路对中枢神经轴突再生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