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应用型动画设计人才的教育模式研究

2018-04-03 15:59燕,李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学科人才

王 燕,李 远

(安徽新华学院 动漫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在当今科技日益迅速发展,知识经济爆发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朝阳产业也是时尚产业。艺术人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当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之首,作为应用型高校需培养出人文内涵、艺术与技能并重的艺术人才。目前应用型高校在创意人才培养方面不再是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完成,而是依据市场需求量为导向,跟随时代的步伐,分门别类的培养着艺术思维活跃、技术娴熟、创意性较强等各方面并重的文化创意人才。如果仅仅盯着市场需求及功利性,其教学效果在一定时期内卓有成效,但从长远性看这样的教育必然会阻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一、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目前的现状

自文化创意产业快速的蓬勃发展,促使了经济市场对设计人才的大量求贤若渴。目前我国虽然在设计教育方面小有成就,并在慢慢朝向设计艺术教育大国、强国发展,但在一些著名学者眼里,我们的动画设计教育还处在萌芽状态。现实也确实如此,大量优秀、创意人才都是来自海外。由此不难看出要想拥有优秀的设计人才必然需要有优秀的艺术设计教育。目前国内动画设计艺术的教育,尤其是应用型动画设计艺术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一、课程的科学设置与教学的先进模式尚未合理。传统的教学课程在整体构架中呈现出相互孤立的现象,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最终的设计成品或是效果,但设计流程只是草草完结,因此致使在其教育过程中过多诠释的是让学生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技术操作、手法及技能,整体的设计思维及综合素质培养尚未跟上,学生也只能零星将理论、思维、创意、技法、技能拼凑在一起,并不能从整体、全局把控科学的设计观,这样即不可能造就一个思维丰富、艺术文化素养较好的设计人才;也不可能塑造出跨专业、领域等综合型优秀的创意设计人才。二、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尚不足。以往的教学方案相对较陈旧,没法与现代的文化创意理念、发展共同前行。尚有一些高等院校动画设计专业只是设置单一的本专业教学模式并未将除本专业之外的学科及专业很好的融入到动画设计教育中,对于文化的延续、角色产品的衍生与制作,学生的创意思维较欠缺。三、市场需求与设计实际实践相脱节。我国不少院校都开设了与艺术学相关的专业,大部分年轻教师前脚从某所高校大门出来后脚就进入了另一所高校教学,只是身份呈现了转变,但实践经验甚至是思维依旧停留在学生时代。与此同时,学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沿袭着老一套,不能给众多师生进行创造性实践的学习机会。由此可见,在产业-学习-研究相互脱离的氛围,怎么能培养出创意性强、思维活跃的学生呢?当然只有将脑袋灵活、思维敏捷的学生投身到创意产业之中,此时的学生与创意产业紧密结合,但与创意产业需要的人才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言而总之,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且我国高等院校艺术学教育在课程的编排规划、学生的实践与学科研究模式等方面也已经历了里程碑的跨越,但与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动画艺术设计教育比较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艺术类院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来说,进一步提高对动画艺术设计的教育,才能满足市场对创意人才的需求。

二、创意产业下动画设计创意人才培养途径

1、交叉学科的构建。文化创意即为思维的跳跃、突破墨守成规的思想。文化创意产业正是在这种思维中打破传统的思想,使各方面状态呈现出不断融合的界面。正因此在人才培养机制中,尤其是应用型高校,制定具体的培养人才方案,也应该思维跨越,打破学校、院系与企业之间的壁垒,以动画设计人才作为桥梁纽带,和谐勾勒出本学科、相关专业、院系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甚至与国际其他高校之间的交叉学科,正因由多方位的维系相连,才利于动画人才的更好培养。交叉学科的构建是由不同学科相互融合,但这种融合不代表是多门学科简单的拼凑与堆加,而是通过想法的交融、多元的视角,寻找各门学科之间的关联,并将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彼此交叉融合渗透形成新的内容。这种交叉学科的研究在教学中不仅拓宽动画设计人才的视野,同时也能够推动科技的发展。所以面对文化产业的创意,对人才的需求,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教学过程中、培养模式的设定中采取的是不同学科既保留自身的特性但又将其共性的部分有机的联系一起,以艺术学大学科作为基点,以本学科下各个专业为主,与其他与之相关的专业结合起来,并按照社会整体的规划、市场的需求,制定出符合动画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海森伯认为:人类思想的先进,一些重要成果的出现往往都发生在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的交点。每一个单独门类或是单一学科都没有办法有的放矢的解决人类众多的问题。翻阅大量的资料,以及现有的一些学科的成果中不难看出,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纯粹本自然科学中的问题已几乎找不到,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交叉学科,尤其是新技术的应用、新理论的产生、新学科的建立往往都是在已有的学科交叉点或是边缘上;同样在社会学科领域中也或多或少交叉着自然学科的内容。在人类发展行径的过程中,社会与自然两大科学总是相生想成,无法逾越。尤其是现在的艺术学作为一级学科,下设不同专业,如动画专业、视觉传达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影视编辑、影视特效等,都呈现了交叉学科。从这些学科专业中我们能够看到这些专业不仅了艺术性,更多的还涉及到计算机、心理学、文学等众多学科交叉的内容。放眼忘世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艺术学科呈现出多维性、绽放性、创新性。早先创意思维活跃的动画创作人员与技术娴熟的操作人员进行合作,合作过程中并不能完全知晓、把握对方,合二为一或一分为二,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却成为桥梁纽带,让两者在自我领域运行中充分了解对方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此时的二者可以互换身份,即动画设计人员变成了娴熟的操作工,娴熟的技术人员变成了动画设计人员。正因此也就出现了 ‘大艺术’‘大美术’‘大科学’的表述。在此“大”不是物理体量,它是一种全面、系统、综合体系,与常态化的思维、表现有别,既可帮助文化创意产业下动画设计人才解决本专业或与之相关的问题,也可有利于拓宽动画人员的多维度、全方位、综合性的创意思维。

2、多元化师资队伍的建立。现如今应用型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中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是非常的顺畅,因受到科学研究机制、教学评价体系、人事管理体制、考核评价因素等多方面的制约,其师资队伍建设受到一定的阻碍。尤其是在单一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师资,少有‘通才’,院系、同行等之间存在门户之争,通常闭门造车,自己做学问,很难坦诚相待坐下来“脑力碰撞”,更不用说学术火花四射、资源共享。同时造就了师资队伍中出现重复的科研成果,虽然与当下前沿的课题结合,但更多的是孤军作战、名存实亡、敷衍了事。在这种状态下培养出来的艺术人才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专业面较窄,更多的是熟练的 “操作工”,根本没办法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下的艺术设计师资队伍建设,以老师自身专业为基础,聘任一线有实践经验的设计人员对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多角度、多思维、多学科的指点。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激发教师的潜能,使其在自“我”成长发展中从学科交叉找寻突破点,针对问题有的放矢的调整教学方式,突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在课程教学中不断扩充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此同时请学院内相关院系的教师参与教学,积极打造师资队伍的多元化,争取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教师覆盖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设计人才。

3、综合平台的建立。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界限、领域尚不太明确,科学研究与现代教学呈现出交叉性,因此合理综合平台的建立成为破除各个科学领域界限的重要途径之一。各门学科都有一定的课程群支撑,这些课程群存在着交叉性与关联性,因此突破固有观念,找寻各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将其整合应用,才能真正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以往高校大都采用固定模式,都在各自领域中找寻一定的教学方法,但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因其有特定的要求,所以教师所要掌握的知识不能再是故步自封,按照套路,而应宽广度、且深度,孤军作战没有办法完成科研课题。由此必然对以往的教育进行变革,综合平台的建立,不仅能将各院系坚实的壁垒打破,且能将‘教与研’‘科与业’两堵墙拆分,同时也能增强教师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行之有效的完成科研并发展自我。综合平台的建立,正好弥补了各教师,在学科的互动中,彼此交流中,积极主动找到他们共同价值观以及所需面对共同的问题、难题,他们彼此间相互切磋,扬长避短,寻求最合理、最恰当的研究方法,完成课题,提高自我。

4、课程群的合理构建。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综合素养、综合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较高,以往观念“一专多能”,而现在的观念是“多专多能”,这毫无悬念的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用“院、所、司”模式改变传统“1+1+1”(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有效资源,将人才培养方案与相关课程有机融合,通过各课程、各环节的合作与借鉴,形成彼此关联且条理清楚的课程结构。利用合理构建的课程群,组建一支跨专业、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团队,避免了与与其他学科的不互通性,对于提高动画设计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有利而无害,同时也能迎合及推动市场、产业的发展。

5、理念的转变。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为“观念——行动——结果”。面对现在的市场,经济知识全球化、产业化的今天,如若办学理念不能与时俱进,自然会被弱肉强食的教育竞争所吞噬。应用型高校在创意人才培养中保留传统的思想理念较多,但我们的观念应及时更新,围绕着教育形态、动画人才的综合素养与产业的属性三方面制定行之有效地教学模式,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办学理念基于这三方面的基础上,再展现“自我”的风格与特征。如何才能行之有效的转变理念?首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其人格与意愿,在此基础上挖掘其创意能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个人创业素养与观念;其次着重理念创意性培养,注重精神、思维能力的创新。

动画的制作,产品的衍生,产业市场的运行是最为便捷及有效检验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一个标杆,‘新颖的设计’与‘实际的市场’成为动画设计教学的重心,因此作为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对于动画设计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固然重要,但对于理念的转变也不容小觑。无论是室内或是室外教学,有意识、有目的将文化、创意与产业等相关知识灌输在学生的脑海中,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市场紧迫的竞争性,才能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此作为应用型高校,只有将教学方法、理念等多方面同时转变。行之有效的课堂传授,多维立体的教学模式,复杂多变的市场运行,使动画设计教学更具体、更完善,由此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加速发展源源不断添加新的血液、并注入创新能力强、人文素养高的综合动画设计人才人才。

参考文献:

[1](美)亨利·保罗.《文化研究的必要性:抵抗的知识分子和对立的公众领域》[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4.

[2](韩)宋丙洛.《全球化和知识化时代的经济学》[M].金东日译.商务印书馆2003.11.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4]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9.

[5]朴商道.以韩国文化荣盛委员会的文化创意发展战略为例——韩国文化创意产业新发展[J].上海经济,2014(9).

[6]孟卫青,黄崴.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制度困境与出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8).

[7]马凤芹,王凌霞.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策略探讨[J].教育探索,2013(6).

[8]王志标.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困惑与产学结合的探索[J].学术论坛,2012(10).

猜你喜欢
应用型学科人才
【学科新书导览】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