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人际交往活动中的德育思想传递

2018-04-04 09:28陈发昌
读写算 2018年24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初中德育

陈发昌

摘 要 个人不具有独立性而必得在群体中才得以生存,生存质量的高低亦必受影响于人际关系经营的好坏。这便将人际交往提升至关乎生活与发展的高度而亦理应成为教育之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此尤对于初中学生为必要,因其正处的青春期成长阶段促使其心理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直接关联与人相处的方式,于是,人际交往隔膜、扭曲与困惑便亦随之产生。基于此,作为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学校直接负责人之班主任,理应将此问题作为德育课题之一深加重视。

关键词 初中;人际交往;德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4-0025-01

“道”即自然界运行的规律,诸如初中秋收、昼夜交替等;而“德”为“得”,指在明白自然界客观规律基础上,依此做人行事,诸如母慈子孝、你来我往等。依此,正确有效的人际交往应契合人际规律,也即“礼”,此可解说为所谓的“说话技巧”,但实则为出乎于心底的人文关怀。具体化为对自己的负责、对个体性的尊重与对对方的观察与理解,以避免责任推卸、强人所难与道德定性带来的对人对己的伤害。

一、慎责任推卸——对自己负责

保护自己是人类的本能,而对应的保护方式则往往为攻击对方,或者进行责任转移。但没有人愿意接受如此横空的指责,由此,由于一方对另一方自我保护机制的破坏而便出现了人际关系危机。而此实则应是:我们对自己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当学生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也即意识到自己主宰自己时,他便不再将责任推卸给他人,进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亦将化自身被动的生活形态为主动的积极创造。

例如:在以“我对自己负责”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中,我先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了几幅图画。大致内容为:一位学生揉着眼睛抱怨说:“我不得不早起,因为学校要求早读”;一位公司员工工作时说:“我不想这样忙碌,但是老板给我分配了很多工作”;一位穿着校服的学生指着另一名学生对老师说:“我不想抄作业,可是他非得让我抄,因为他急着收作业”……我让同学们假设自己是其中主人公指责的对象:学校、老板、“另一名学生”,在这些对象的角度上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中便有一位同学回答到:“手是抄作业的人的的,如果他真的不想抄,我能把着他的手让他抄吗;工作是他自己的,如果不想要工作,完全可以不做那些工作;如果那位学生不想上早读,那完全可以不上学”。利用此答案,我逐步引导同学们感知人应该为自己负责的道理:不是要我早读、要我忙碌、要我抄作业,而是我要上学、我要工作、我要尽快写完交作业。如此,便不会因为推卸责任而破坏人际关系,形成“己所不欲施于人”的恶习,亦会在此过程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二、慎强人所难——尊重个体性

人都有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塑造另一个人的欲望和冲动,在人际关系网中,被选中而成为此类被塑造对象的人的几率与他和我们关系的亲密程度成正比,因而此往往存在于父母孩子、教师学生、朋友之间等。但此却恰恰触犯了交往的禁忌——对对方个体独立性的破坏,导致亲密关系走向破碎。所以,教师应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以尊重交往对象,建立在彼此欣赏基础上的长久的人际关系与人际道德。

例如:在以“你我平等而独立”为主题的班会中,我通过“配乐无声图画故事展”的方式向同学们呈现了这样一个关于尊重和友谊的故事:小红和小敏因为是初中入学时的同桌,所以成了最好的朋友。但随着彼此的日益接触,彼此也愈来愈了解,也愈來愈敢于表达。小红不满意于小敏爱跷二郎腿的习惯、不满意于小敏吃饭声音大的习惯、不满意于她说话的方式……对此,小敏一直都不忍心反驳小红,直至有一天小红竟在食堂里吃饭时当着众人的面朝小敏喝道:“吃饭小点声,丢死人了”。小敏看着这个和开始反差巨大的小红,伤心极了,说道:“如果你对我处处都不满意,那我们就不必再做朋友。我从始至终没有对你提出一点点的不满,因为我知道我们是要好的朋友,我应该比别人更懂得理解你,欣赏你,而不是更有伤害你的权利”。小红这时才意识到自己错了……同学们通过此图文声并茂的故事情节将从内心感知到人际交往重在彼此尊重、彼此欣赏的道理。

三、慎道德定性——观察和理解

我们往往善于依据自己的道德标准去对别人的思想观点与行为进行评判,从而将其延伸至对人的道德定性。表现为好人、坏人、愚蠢、懒惰等带有情绪情感色彩的词语使用。但在得出类似此道德性指摘之前,我们对对象的了解却永远都是片面的,因而冠以道德败坏的严重高帽必会造成人际关系的冲突,亦不利于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理解,观察现象、了解需求,真正爱人。

例如:在以“善于理解”为主题的班会中,我向同学们讲了这样两个版本的同一个故事。版本一:两个认识但互不熟悉的人在一块空地上散步,其中一个人感觉口渴,便将包里的苹果拿出来吃了,但是周边并没有垃圾桶,只有树林,他便将苹果核扔进了树林里。另一个人见此,说道:“怎么一点没有环保意识呢,破坏环境”,当事人听此道德指摘立马反驳:“瞎呀,有垃圾桶吗”……于是,相互的恶言相攻便开始了。版本二:……他将苹果核扔进了树林里,另一个人感觉这样做不太对,但想了想:他渴了吃苹果没有错,剩了果核也没有错,没有垃圾桶桶扔进树林也是唯一的选择,况且它还能腐烂成为养分,于是二人便又愉快地交谈起来……这样的对比故事充分显示了观察和理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亦能让同学们领会这之间的为人道德。

道德必发生在人与人的交往环境中,因为有人际圈,才有道德可言。因此,人际交往乃为德育教育的正确切入方向。

参考文献:

[1]宋春光,王建媛.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3(11):67.

[2]王娟.初中德育的实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初中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