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周期女子高低杠成套动作编排特征研究

2018-04-08 02:09杜熙茹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转体世锦赛体操

谭 强,杜熙茹

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马艳红首次摘得高低杠项目奥运金牌后,陆莉和何可欣相继又在1992年巴塞罗那和2008北京奥运会上获得该项目冠军。进入到里约奥运周期,我国的高低杠优势更加明显,黄慧丹、姚金男及范忆琳包揽了整个里约周期3次世锦赛的高低杠金牌,但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拥有最高难度优势的范忆琳却未能进入到单项决赛。尽管早场比赛,裁判打分较为严格是导致这种结果的客观因素,但更多的是运动员自身的问题。在资格赛中,虽然范忆琳成套动作选用了11个难度动作,但由于有两串连接没有成功完成,扣分点增加,使成套动作流畅性大打折扣。尽管难度分为最高,但动作编排及完成质量与冠军穆斯塔芬娜,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本研究以新规则中高低杠项目的有关条文为理论基础,从上法、下法、杠中动作、换杠动作及连接串等要素,对2017年体操世锦赛高低杠前8名运动员的成套动作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探索东京奥运周期世界女子高低杠成套动作的编排特征,为我国女子体操队备战东京奥运周期各大赛事提供理论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东京奥运周期女子高低杠成套动作编排特征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等学术网站,查阅有关女子竞技体操高低杠的资料与文献,分析2013-2016年里约奥运周期版和2017-2020年东京奥运周期版国际体联女子体操评分规则中有关高低杠项目的条文变化。

1.2.2 数理统计法根据研究需要,对第47届蒙特利尔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高低杠单项决赛的8套动作进行数据统计。

1.2.3 录像观察法通过反复观看第47届蒙特利尔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高低杠单项决赛的比赛录像,对其成套动作的上法、下法、杠中动作、换杠动作及连接串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

1.2.4 专家访谈法就东京奥运周期版规则的变化及当前女子高低杠的发展趋势向2名国际级裁判、5名国家级裁判及5名体育院校的体操专家进行访谈,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东京奥运周期版规则中有关高低杠项目的规定

2.1.1 有关高低杠项目编排要求的规定东京奥运周期之前,规则对于女子竞技体操的3个项目(除跳马)成套动作的编排有5条特殊的要求,满分为2.5分,每满足 1条可获得 0.5分[1]。2016年底国际体操联合会颁布了2017—2020年东京奥运周期评分规则。其中在高低杠编排要求方面,删除了下法动作的编排要求,其余4条均无变化。这一改变对高低杠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下法编排要求的删除,意味着编排总分降低至2.0分,那么东京奥运周期高低杠项目的整体得分也会随之降低;其次,没有了下法难度的限制,运动员选择下法动作的余地扩大了,C组及C组以下难度的下法动作也将会大量出现。这将使得高低杠成套动作的编排变得更为丰富。

表1 里约及东京奥运周期高低杠的编排要求及对应分值一览表

2.1.2 有关高低杠项目的其他规定东京奥运周期版规则对于高低杠项目中同源动作使用数量有了进一步的限制。其规定在一个成套中,最多允许使用3个同源动作(除屈伸上,向前、后大回环,摆手成倒立以外)。若超过3个,则从第4个开始就不计入难度、连接加分及特殊编排要求。像欧美选手比较擅长的并掏回环、正掏回环及蹬杠回环类动作,在里约奥运周期以各种形式呈现,以获取连接加分及难度分,而在东京奥运周期,这种现象将会逐渐消失。要求运动员掌握更加全面的技术,动作选用应多样化,这也是国际体操联合会一直所鼓励的方向。另外,在东京奥运周期中,若运动员在shapo类动作后直接做了屈伸上,那么将被判定为无价值的摆动,要被扣除0.5的E分。这一改变主要是为了追求高低杠项目的流畅性特征,减少无价值摆动动作的使用。

2.2 第47届体操世锦赛女子高低杠决赛概述

从表1可知:进入到高低杠决赛的8名选手分别来自中国、俄罗斯、比利时、德国、乌克兰和美国,其中中国和俄罗斯实力较为突出,各有2名选手。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中国队的范忆琳凭借着最高的D分技压群芳成功卫冕,俄罗斯队的埃雷米娜以0.066分之差收获亚军,比利时队的德瓦尔获得第三名。从难度分来看,比利时的德瓦尔、中国的罗欢以及俄罗斯的埃雷米娜达到了3.7分为最高,其次中国的范忆琳、俄罗斯的伊利安科娃和德国的塞茨也都达到了3.6分,而最低难度分为美国队洛克里尔的3.0分;连接加分方面,范忆琳凭借EEDDD和DEED两串高难连接获得了0.9的加分,其次是瓦林斯卡的0.7分,两位俄罗斯选手同为0.6分。随着FIG不断重视成套动作的流畅性,单个高难度构成的成套动作显然已经不符合国际发展方向。只有发展长串连接、减少屈伸上摆倒立等准备性动作,在获取更多加分的同时,减少扣分点,才能为获取高分奠定基石。

表2 第47届体操世锦赛女子高低杠决赛得分一览表

2.3 东京奥运周期女子高低杠成套动作编排特征研究

2.3.1 上法动作的选编特征进入到第47届世锦赛高低杠决赛的8名选手,有5名选手选用了A组的低杠屈伸上上法;3名选手选用了难度同样为A组的跳上高杠屈伸上上法。东京奥运周期版规则中对于上法动作的选择没有特别的难度要求,再加上上法是整套动作的开始,因此为确保一个良好的开端,绝大部分选手都会选择简单且稳定性高的A组动作。

2.3.2 下法动作的选编特征在世界体操竞争不断激烈的形势下,下法动作成为了更多运动员训练的重点。在本届世锦赛中有5人次采用了蹬杠回环转体360°接后团两周转体360°的下法串。究其原因在于该下法连接计入两个D组难度的同时,还可以获得0.1的加分,难度价值达到0.9分。而最亮眼的下法串为我国选手范忆琳所采用的“并掏回环转体180°+凌洁转体+林莉转体+后摆转体180°后团两周下”,难度价值达到2.1分。同时“后摆转体180°后团两周下”这一下法动作被FIG命名为“范忆琳下”。本届世锦赛中,传统的单一类型下法动作也有两人次采用,分别是罗欢的直体后空翻两周和洛克里尔的后团两周转体360°下,难度价值均为0.4分。由表3可知:下法动作多以D组难度为主,同时采用转体动作连接下法,以获取更高D分,但动作的选择应具有个人特点,避免编排雷同将成为东京奥运周期的发展方向。

表3 第47届体操世锦赛女子高低杠决赛下法动作及其难度一览表

2.3.3 杠中动作及连接串的选编特征杠中动作一直以来都是高低杠项目成套动作编排中的重点。但随着shapo动作的流行,优秀运动员更多的采用杠中动作去连接shapo系列动作以形成连接串。相对来说,单一的杠中动作逐渐被淘汰。

表4 第47届体操世锦赛女子高低杠决赛单一杠中动作及其难度一览表

由表4可知:范忆琳和瓦林斯卡的成套动作中,没有单一的杠中动作;而德瓦尔和伊利安科娃分别采用了F组的正掏屈体特卡和腾身并腿特卡,难度价值为0.6分;另外,埃雷米娜和罗欢均采用了3个动作形成的连接串,难度价值分别为1.4和1.7;洛克里尔由于在完成转体动作时出现重大失误,因此计入了一个单动作和一个连接串,最终的编排效果与前7名选手存在巨大的差距。此外,短半径类的并掏回环、正掏回环及蹬杠回环动作成为杠中动作中的主流,且多与飞行动作形成连接。新的奥运周期,教练员在编排中应减少单一杠中动作的使用,并根据运动员能力特征,合理设计杠中动作与换杠及下法动作的连接,以实现D、E分双向提高。

2.3.4 换杠动作及连接串的选编特征2005至2009年,由于世界各国运动员都在过度地追求D分,而导致了这5年间高低杠项目的发展一度趋向于单杠项目,高低杠的“低杠”如同虚设。从2010年至今,经过一代又一代体操人的努力,如今高低杠项目已呈现出“上下翻飞”、“连续飞行”的特点。换杠动作的编排也成为了高低杠项目中最丰富、最复杂、最有特色的一项技术。由表5可知:本届世锦赛的高低杠决赛中,最长换杠串为伊利安科娃的“腾身分腿特卡接pak接蹬杠shapo接腾身回环180°再接叶佐娃”,由6个动作组成的超长串,连接加分达到0.5;最难换杠串埃雷米娜的“蹬杠直体特卡接pak空翻再接shapo180°”,首次将G组的高难空翻编排于换杠串之中,使得整套动作应接不暇、极具观赏性;而最具连接价值的换杠串为范忆琳的“并掏360°+并掏shapo+pak+正掏shapo+京格尔”,既有转体动作、又有飞行动作,连接加分高达0.6,该长串的顺利完成也为她获得冠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Shapo系列动作为从低杠(以蹬杠、正掏、并掏及腾身的姿势)直接后跃至高杠(可加转180°/360°)。在本届世锦赛高低杠决赛中,共有15人次选用了该系列动作,平均每人选用了2次。从动作类型来看,最难的并掏shapo(E组)只有1人次选用,而D组的正掏shapo、蹬杠shapo分别有3人次和5人次完成,腾身shapo无人选用;带转体180°的shapo动作共有4人次完成,其中2人次为连接形式;选用飞行动作连接shapo动作的共有8人次,其中4人次为高杠飞行,其连接加分为0.2分。由此可见,换杠动作中,D组正掏shapo和蹬杠shapo较为普遍、而E组的并掏 shapo和shapo180°更加“经济高效”,同时含有短半径转体、高到低(主要为pak)/低到高(主要为shapo)的换杠动作及高杠飞行的换杠串将成为东京奥运周期的潮流。

表5 第47届体操世锦赛女子高低杠决赛换杠动作及其难度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东京奥运周期版规则删除了5条编排要求中的下法要求,并限制了同源动作的使用次数,凸显了高低杠项目动作的选用朝着更加多样化的趋势发展。

(2)东京奥运周期女子高低杠成套动作编排特征为:为确保整套动作的良好开始,上法将继续以A组难度的高杠屈伸上和低杠屈伸上为主;下法则以具有连接加分的连接串下法为主,但转体动作应有个人特点,避免编排雷同;杠中动作更趋向于换杠动作及下法动作构成长串连接,而单一杠中动作逐渐被淘汰。以shapo动作为核心技术换杠连接串将会是东京奥运周期的编排重点。而要想获取高分,必须设计编排出同时含有并掏360°、并掏shapo、及高杠飞行的换杠串。

3.2 建议

(1)教练员及运动员应仔细研读东京奥运周期版规则,寻找新规则的导向之处,并根据运动员的个人特点,编排出“独一无二”的高低杠成套动作。

(2)避免过度追求D分,而多次选用同类型的高难动作,应巧妙运用每个动作的技术特征,设计出经济高效的连接串。

(3)努力做到用更少的动作去获取更高的D分,减少动作之间的换向与停顿,使得成套动作精简流畅,一气呵成。

(4)动作选择应遵循多样化原则,注重长短半径动作全面发展、飞行与转体动作并行、高低两杠使用频率的合理安排。

参考文献:

[1]国际体操联合会.2013—2016里约奥运周期版《女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

[2]靳庆伟,刘振南,王健,等.世界优秀体操运动员双杠成套动作编排特征分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3):111~116.

[3]胡万军.我国竞技体操区域性发展现状的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6.

[4]竭晓安.从第46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看女子体操各单项发展趋势[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6(3):23 ~25.

[5]刘智丽,刘青.新奥运周期中国女子体操竞技实力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1):109~115.

[6]李丽,余良华.我国女子体操竞争实力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5(12):93~98.

[7]郝瑶.世界女子体操高低杠成套动作编排特征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7.

[8]何俊.里约奥运会中国体操队失利分析及备战东京奥运会对策[J].体育科学,2017(4):87~97.

[9]李小刚,袁家强.2013—2016年国际男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变化评述[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6(4):28 ~31,34.

[10]尹湾湾,王玉珠.当今世界女子体操高低杠项目竞争格局的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6(10):135~137.

[11]国际体擦联合会.2017—2020东京奥运周期版《女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

猜你喜欢
转体世锦赛体操
爵士啦啦操“跳跃类难度”动作运用分析——以2019年啦啦操世锦赛前六名为例
星问答
昆楚高速公路 西河特大桥上跨成昆铁路成功转体
我国桥梁转体刷新世界纪录
某混合梁转体斜拉桥称重及配重研究
思维体操
最多观众的世锦赛伦敦田径世锦赛10天卖票70.5万张
思维体操
头脑体操
世界最重转体桥跨越京沪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