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2018-04-12 09:20瞿小琴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心理特点情境教学小学数学

瞿小琴

摘 要:构建主义认为,学习与情境紧密相连,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有利于知识的构建。如何有效地利用情境教学法,是广大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现实、学生心理等方面进行增强情境教学有效性的探究,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心理特点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产物,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然而很多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往往流于形式,创设情境开展数学教学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还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拓展他们的思维,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密切情境與教学内容的关系,设计有价值的情境

很多教师在创设数学情境前并没有明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后也就缺乏一个明确的引导方向。并且,很多教师为了追求形式,创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并不强,这就难以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以一个明确的目标为指导方向,密切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提高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某公开课上,教师教学“分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播放了“水立方”的图片,并且图片旁边配上了相应的解释,对水立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接下来,教师说道:“水是这个建筑的主题,通过观察,同学们也可以看到建筑外观的多变,能够感受到这个建筑的魅力。”学生们确实也被“水立方”的图片所吸引。然后,教师并没有引出教学内容,而是又对“水立方”的构造是如何的特别、建筑师的建筑技巧有多么的高超等进行了讲解。学生听后也表现出激动的情绪。在教师用了10多分钟的时间对“水立方”进行介绍后,才开始描述该建筑是个立方体并对“平均分”进行解释,引出了分数的概念。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设了情境,但所做的无用功过多。可以看出,他事先并没有明确教学目标,让教学课堂陷入了一种低效的状态。同时,其选取的情境素材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这样的情境往往容易将学生带入思维误区,不仅不利于他们理解知识,还会严重降低教学效率。

二、密切情境与实际的联系,设计有引导性的情境

许多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会联系实际,这样创设情境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更加亲切的体验,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可是,很多教师创设的情境过于牵强附会、含糊不清。因此,教师在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时,要周全地设计情境,切忌将学生带入思维误区,否则情境教学将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在教学“分数乘法”时,教师先出示了一幅土地的图片,然后又拿出一副拖拉机的图片并说道:“现在有一片土地一共是1公顷,有一辆拖拉机开始耕地,每小时耕地1/2公顷。”教师出示了拖拉机耕地1/2公顷后的图片。接下来,教师又问道:“2/3小时拖拉机耕地多少公顷呢?1/2小时耕地多少呢?”教师让某个学生拿着这个图片进行演示。学生拿着拖拉机耕地1/2公顷后的图片,将剩下的土地划为三份,并说道:“拖拉机一小时耕地1/2公顷,那么,1/3小时后,应该是1/2×1/3=1/6(公顷)。”然后,教师又让其他学生演示拖拉机耕地2/3小时的情况。最后,教师列举了几个习题,帮助学生们进行了巩固。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创设了一个拖拉机耕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分数的意义,并通过计算掌握分数乘法的应用。这比单纯地将式子摆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机械地计算,效果要好很多。因此,教师在联系生活实际时,要利用合理的例子为学生们创设出更加合理的情境。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考,提高情境教学的实效性。

三、结合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有趣的情境

很多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容易违背学生的认知特点,而没有遵循学生认知特点的设计教学,就很容易让情境教学失去意义。这就需要教师抓住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以及认知特点,利用科学合理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保证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平均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将学生按照性别进行了分组,组织了一次“套圈比赛”。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让每组选出代表进行游戏,其他学生负责记录数据。教师让学生们每人套10个圈,第一轮后,选出的5个男生,每人套中了4个,选出的5个女生,每人套中了5个。接下来,教师提问:“同学们,第一轮结束后,你们觉得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学生们回答:通过计算总数可以判断是女生套得准。接下来,教师又开展了第二轮游戏,此时选出4个男生、5个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最终,男生套中6个,女生套中5个。再让学生们回答谁更准时,他们就不再用总数比较,而是告诉教师“男、女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进行比较”。接下来,教师开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利用一个游戏的情境引出了平均数的概念,有效地利用了学生好玩的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情境中,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由此可见,只有结合学生心理特点设计的情境,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四、绚丽多彩且不缺乏内容,设计有效的情境

创设情境是为了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情境。换言之,创设情境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很多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过分追求情境的华丽生动,却并没有为教学情境注入灵魂,缺乏实质性的内容,过于淡化知识,导致教学情境看似绚丽多彩,实则内容空洞。这是难以体现出情境教学的价值的。真正有价值的情境应是生动且有内容的,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的。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给学生们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大约1700年前,数学家刘徽用“割圆术”求出了圆周长的近似值。他从圆的内接四边形算起,逐渐把边数加倍,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为了让学生清晰地感知这个过程,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进行了演示,用课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动态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周长越接近圆的周长”,明白古语“圆出于方”的道理。然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径一而周三有余”这句古语。学生们通过交流讨论,告诉教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但是多多少并不清楚”。教师又给学生们讲述了祖冲之发明圆周率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这项伟大的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同样的精确值的时间早了至少一千年,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加强对他们的情感教育,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创设了故事情境,让学生们了解了“割圆术”,同时,教师又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为他们创设了动态情境,让他们在脑海中对圆周长的由来有了一个更加形象的过程,提高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接下来,教师又利用故事情境再次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了“π”的由来。在这个过程中,情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效地推动了教学的开展。

五、生动有趣且不缺乏引导,创设有启发性的情境

教师需要明确创设情境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引导,帮助学生一步步地对问题进行探索,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有效地突破知识的重难点部分。

在教学“图形的旋转”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拿来了一个小风车,学生们马上就被这个道具所吸引。接下来,教师吹了口气,小风车开始急速运转起来,教师问道:“同学们,此时这个小风车在做什么运动?”由于学生们在之前已了解了旋转的概念,于是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旋转。”待风车静止后,教师指着小风车的四个叶片问道:“风车旋转时是围绕什么旋转的呢?”学生们经过观察,告诉教师小风车的叶片是围绕风车中间那个点旋转的。教师继续问道:“风车在旋转的过程中,中间那个点运动吗?”教师慢慢地转动风车,学生们发现风车中间那个点并没有动。接下来,教师开始引出“定点”的概念。最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叶片旋转的规律,并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清晰地感受这个过程。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创设了情境,并且在学生观察风车旋转的过程中引入了一些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利用这样有启发性的情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相关的概念,还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体现出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对于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利用这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时,切忌流于形式,要真正结合学生们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情境,并配合有效的引导提高情境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素质化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特点情境教学小学数学
掌握学生心理特点 有效开展写字教学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