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2018-04-21 11:43李娟
考试周刊 2018年38期
关键词:教育智慧综合素养创设情境

摘要: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已纷纷融入了情感教育、体验教育、价值观教育,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朝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而行进。语文课堂已经成为一门充满情感、充满生命力的教学活动。那么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能够灵动起来、更加富有生命力呢?笔者从“综合素养、教育智慧、创设情境”三个方面简述了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的策略。

关键词:综合素养;教育智慧;创设情境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已纷纷呈现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思想,已逐步绽放出新时代的光彩,体现了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径直朝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而努力前行。一节好的语文课,它是充满教师智慧的、充满学生灵性的课堂。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课堂灵动起来呢?

一、 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语文综合素养和教育智慧

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我认为其中的“道”不仅仅是做人做事的道理,还指的是人的情感与思想的传递;其中的“业”顾名思义是获取知识与技能;其中的“解惑”即为解释疑惑,在获取知识与技能中的体验过程。我认为,古人提出的教育三大目标和我们当前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对等的关系。然而,要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语文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和教育的智慧。

(一)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师具备一定的语文综合素养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分析和把握教材,才能细腻地去处理课文中的知识点和情感渗透与升华;具有丰富的情感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宣泄自己的情感,进入纯真的、有质地的情感世界;具有极为丰富的语言和一定的辞藻,才能更好地表达出语句的意义和内含的情感;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才能更大程度地去引领着学生品味文中的意蕴……

(二) 教师要具备语文教育的智慧

我认为,教师的教育智慧在于运用思维的能力。语文教学的智慧,它包括教师的提问艺术、语言的运用、辩证地欣赏、兴趣的激发等等。比如,教师的提问具有悬念能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欲望,问题具有启发性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语言亲切可以让学生感觉有一种亲和力,语言的抑扬顿挫就会产生一种磁力牢牢地把学生吸引住;教师能够辩证地对待学生回答问题结果的差异,科学地评价可以开放学生的评价观和审美力;教师选择讲故事、做游戏等不同的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等等。

教师的教育智慧更多地体现在课堂中的灵活应变,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棘手的问题能够巧妙化解、险而化之,能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进入“有我”与“无我”的学习之境,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欣赏的、让听课者产生一种佩服的感想。

二、 师生互动,唤醒童心,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语文课堂的灵动不仅在于教师本身的素养,更应该体现在教师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唤醒童心,使孩子们能够进入灵动课堂的境界。

(一) 创设情境,将孩子领进“有我”之境

俗话说“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境育人”。语文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只有把学生带入到主动想去学的“有我”之境,孩子们才能在语文课堂中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才能够感受到更多的真情实感,从而理解语文课文的内在含义,以至于升华情感转为自己的一种语文品质。例如:在《吹泡泡》一课语文写话练习时,教师先让个别学生描绘一下吹泡泡的乐趣,激发学生想吹泡泡、渴望观察泡泡;而后让全班学生集体进入吹泡泡的活动情境,观察活动后说说自己的发现。再如:我听了一节《识字7》教学,教者能够播放中国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历史,直观而形象地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象形与逐渐演变,激发了学生想去探究汉字发展过程的强烈愿望。

让学生进入自己渴望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想看、想说、想写的愿望,真正使学生进入“有我”之境。

(二) 放飞自我,让孩子进入“无我”之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自我保护机制普遍存在于人的心理活动中,其功能类似生理上的免疫系统。学生在学习中也是普遍存在的,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往往难以突破心理的界限进行大胆的表达、勇于表现。语文课堂中,由于心理的自我保护防御他们也是不能充分去想、去说……因而,在课堂上教师要能够促使学生放飞自我,使之能够潜移默化地进入“无我”的学习之境。

1. 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尽情展示。比如,我在教学《古诗两首》时,我们接触到一组形近字,“骑”和“椅”。我请同学们自己去类比思维,思考不同汉字的意思。有的学生说:“奇在马背上叫qí,奇在木头上叫yǐ。”再比如说:辨析“闪”和“囚”时,让学生类比思考“人在门口经过是闪,人在口中失去自由是囚”。充分调动学生的类比思维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相近字的不同意思和造字的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尽情思考,达到忘我,才能勇于表达。

2. 课堂上,教师要发挥学生的想象,使之言语奔放。比如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时,我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依据“烟花三月下扬州”想象扬州三月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依据“孤帆远影碧空近”让学生想象友人离别时的孤单,依据“唯见长江天际流”想象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不同的语言进行表达;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语文智慧进行忘我的表达。敢于放手,孩子的语言表达可以说是淋漓尽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 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沉思静想,使之思维迸发。充满灵动的生命课堂包含更多的“静”。留一点时间,让学生静心思考;留一片空间,让学生默读,用心与课文对话。不停地追问,难以达到理解的最佳效果;有时,少许沉默往往迸发思维的心弦、绽放智慧的火花。比如,在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练习3诵读与感悟——《幸福》的教学中,当读到“蚕的幸福,在于把吃下的桑叶,都吐成洁白的丝。死去了,给世界留下一片光洁,一片华丽。……”我灵机一动,抓住这个空白点,让学生靜思默想。

让学生想想:路的幸福,小草的幸福……

这是一个充满“空白”之美的精彩片段,教师要为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提供契机,学生在个性化解读所留下的“空白”中,进行语言思维,从而迸发灵性,妙语连珠,话出精彩篇章。

总之,要让小学语文课堂灵动起来,教师就必须展现语文综合素养,与学生融洽配合。就必须调动孩子们的学习欲望,使之思维灵活、言语奔放、情感融入。从而使小学语文课堂真正能够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具有无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周国韬著.现代教育理论研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岑国桢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李娟,教师,江苏省宿迁市,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南刘集乡小学。

猜你喜欢
教育智慧综合素养创设情境
责任、信任、智慧——教书育人的法宝
浅论教师课堂管理与调控能力的提升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