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2018-04-21 11:43刘殷莎
考试周刊 2018年38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初中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休戚相关。采用生活化教学能促进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吸收与理解,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学生在初中阶段接受的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秉着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加强生命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建立以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为本的德育课程观念,引导并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正确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道德与法治蕴含于生活,脱离生活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无效教育,只有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于生活,与生活相连,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地发挥教育的作用,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形成自身的道德观念与意识。

一、 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环境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同时自身的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将道德与法治融入于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道德知识、法制观念,是一种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体验知识的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的学以致用,有利于知识点的吸收与理解。没有切身的体验与感受,初中学生无法真正获得道德与法治的知识。

二、 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现状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严重缺失

陶行知老先生早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论,让我们感悟到教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紧密联系的。在教学中,要注重将知识与生活相连,在生活中,让学生体验知识并能应用知识指导实践,但是长期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死教书,教死书,让课堂成了知识传授与吸收的场所,教师教,学生学,“在生活中应用,在实践中检验”成了一句空的口号,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同样如此,生活化教学严重缺失。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无法真正融合

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生活化教学的优势所在,在教学中尝试着将道德与法治课堂与生活相连,将知识与实践相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检验书本上的知识,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验证知识,但是由于教师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欠缺,经验不足,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不能落到实处,不能真正地实现生活化教学。

(三) 初中教师缺乏适当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经验

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能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自然地与生活融合。长期的“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方式让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新的教学方法能力欠缺,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并未实现知识的传授、理解、吸收、应用、反思,在传授方面做到尽善尽美,在知识的吸收与构建特别是应用方面严重欠缺,教师在将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生活化教学中缺乏必要的经验,不能做到游刃有余,让教学活动变得不顺利,教学效果也就差一些。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践

(一) 从自身生活入手体验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

学生自己的经历对于自身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自己的生活体验与生活经验总结。道德与法治知识完全来源于生活,将这些知识与学生自身生活联系起来,让其置身于生活环境之中,切身体验新知,用自身所见所闻以及切身感受去理解新知,这样的知识才更容易吸收与内化,更容易实现知识的建构。

《道德与法治》中《爱在家人间》一节主要目标是增进学生对父母的了解与理解,学会体贴、关心父母。学会与人沟通,理解父母之爱。用心去体验生活,用爱去感受父母的情深,自己从身边的任何一件小事都能体会到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又反思自己对待父母的言行,甚至与父母之间的一些隔阂,反省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并能积极改正,用自己的言行表达出对父母的爱。

(二) 从身边同学入手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

学生的生活离不开周边的同学,同学是学生在校期间乃至生活中最紧密相连的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共同的生活空间、共同的生活经验,交流起来、沟通起来更容易一些。教师可以借助同学资源,用同学的经历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如何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怎样的思想理念,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如何让自己在团队中能表现得更棒、更出色。

譬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享受学习》一节内容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开展“生活中我是怎样的一个学习者”的交流会,让学生之间分享学习经验,寻找不足,让优秀的学生讲述自己学习的技巧与方法,让有特长的学生讲解如何实现日常学习与特长发展之间的平衡,让自己学会学习,从而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同学生活中的學习技巧,反思自己的学习得失,能进一步地促进其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丢弃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让自己也能学会学习,高效学习,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权利,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 从社会生活入手应用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

《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方方面面,从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学生的能力与思想,涉及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学会爱自己,有正确的生命观与价值观,用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珍视生命。

《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节让学生掌握生命的特点,了解生命的传承关系,培养他们正确地对待生命的态度。进而引出对生命的敬畏一节内容,同时借助社会生活中血的教训,让学生去感受生命的崇高与无价。失联客机MH370,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寻找值得吗?为什么?因为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8·12天津港火灾爆炸事故”发生时,网络上流传的感人诗句:“火里,你们来,水里,你们去。爱你们的忠于职守,心疼你们的血肉之躯。你们离现场最近,离平安最远。离灾难最近,离家人最远。你们接过了别人的父母妻儿,让自己的父母妻儿孤独等待。你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你们的伟大天下皆知。你们留下最美丽的背影,是我们最期待的归来。”这表达的是对奔赴灾难现场的消防官兵、公安民警的崇敬与祝福。他们不顾自身危险去救他人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为什么?显然不是,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珍爱他人的生命。对学生进行生命观、价值观教育,用社会生活中的实例与课本知识紧密联系,让学生去感知知识,体验其中传递的情感与理念。

杜威说,“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不能‘形成道德观念”。我们要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进行生活化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真正地理解知识,体验情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齐笑蕾.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D].天水:天水师范学院,2017.

[2]陈雅君.李镇西教育思想及初中语文写作方略探究[D].辽宁:渤海大学,2015.

[3]张蓉.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探讨[J].学苑教育,2017(04):96.

作者简介:

刘殷莎,福建省厦门市,福建省厦门五缘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初中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