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8-04-21 11:43鲁豪
考试周刊 2018年38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高中

摘要:历史是从不同角度形成不同认知的多面体。每一位历史研究人员立场不同、时代不同等产生的史学思想与成果也不同。最近一期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将历史议题定格在:整体和专史,我国也在推动中国史发展中将历史基础教育史学研究新成果纳入高中历史教育中。因为,多元史观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有助于学生从世界角度解读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碰撞,并更好地使中国历史融入世界历史当中。

关键词:多元史觀;历史教学;高中

一、 引言

多元史观高中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辨识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辩证历史与现实,积极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可见,高中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学会独立思考、终生学习的学习习惯,并能够对知识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从而奠定科学、求真、务实、创新的精神根基,有助于历史教学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格局。

二、 多元史观的综合性阐述

多元史观主要囊括了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以及社会史观。

文明史观顾名思义即:文明与野蛮相对,文明是一个整体,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历史要素。文明史观本质内涵是:通过人类文明的演进的历史发展的总纲。

现代史观是建基于发展理论的历史认识观点。广义来看,欧洲工业革命后的现代化历程即为现代史观。狭义来看,当人类普遍以发达国家为蓝本,加速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的进程时,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全球史观是当下最为流行的史学观念。当信息社会迅速发展,对于历史的认知脱离了传统地方史和国别史的范畴,应该从全世界角度看待历史发展问题。因此关注对象是整个人类,超越民族、种族等界限。

社会史观本质是透视整体人类发展的史学观念。社会史观既关注历史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等所谓的大事件,也关注由普通民众形成的风俗习惯等所谓的小事件。唯有两者结合才能真正透视人类发展的轨迹与未来发展的方向。

综上所述,本文所提出的多元史观是指将各类历史研究理念进行融合,从更为广泛的角度带领高中生走入历史,学习历史。

三、 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 多元史观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建构

1. 文明史观架构高中历史教学内容

将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脉络和规律的单位,是文明史观的核心精髓所在。因此,高中历史课程中,通过生产力发展出现了农业文化和工业文明;从表现形式来看出现了政治文明以及物质和精神文明。而从地域划分则有罗马、古埃及等文明。可见,高中历史教师授课时,很多时候不知不觉地在使用文明史观。只是当我们将其确定以后,教师授课指向与目标会更加明确。

2. 现代化史观建构高中历史教学内容

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是现代史观的核心内涵。而以中国历史为代表的欧洲工业革命前后的变化更对现代史观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比如:教师授课中考察太平天国对中国近代产生的影响时,现代史观会明确地告诉我们清政府的没落、皇权的衰落以及社会的极端落后,正是因为太平天国的出现加速了清朝腐朽政府的衰亡,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诸如此类的问题考查核心是考查学生应用主要理论结合实践对历史现象及问题进行分析。

3. 全球史观

新时代教师角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书先生,更多转向了专家型教师的身份。因此,全球史观本质上是要求教师用全球视野对高中历史进行授课。这里就不难看出,授课难度明显加大。同时学生要能够以更加宽阔的视野解决历史中疑难问题。比如:高中生学习经济成长历程时,必须以全球史观理解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由此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4. 社会史观建构高中历史教学内容

社会史观与前几种史观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关注小时间的历史。也因此,我们在授课时也应该将芸芸众生的衣食住行囊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大的历史事件是看待历史的一个维度,小的历史事件同样忠实的记录历史,所以,民众经验与情感发展变化的历史,也应该进入高中历史授课目标中。

(二) 多元史观对高中历史问题的阐释

教师应用多元史观进行高中历史授课活动,首先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发展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经验与方法。所以,当我们要理解近代西方列强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问题时,必然会从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半殖民地化加深等标记中进行多元史观的解读。从全球史观看待这一问题,虽然中国被动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但联系加深是历史事实;现代化史观则能够分析出中国工业基地等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带头作用;文明史观则是对中国认识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提供了窗口;而社会史观则说明一系列西方列强的生活习俗、礼仪交往等都为中国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提供了土壤。不同史观解读下的这一历史问题被分割成条块后,多种角度产生多种结果,历史丰富性大大提升。

四、 运用多元史观应注意的问题

(一) 切忌“空谈理论”

历史虚无主义从来都不是好现象。使用多元史观的过程中我们要切忌空谈理论。比如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有东北大学生提出:如果日本多占领中国几年,那是不是东北三省会遍布铁路从而对经济发展更为有利呢?这典型犯了教条主义下空谈多元史观的错误。我们只要稍微从社会史观、全球史观等角度一分析就知道,东北无数的资源被掳掠,东北无数的民俗被破坏,更为重要的是日本的占领使中国人失去了人权。因此,这种幼稚的单纯以现象作为出发点的历史解读与思考,典型将理论与实践分离,生搬硬套的表演出多元史观下看历史的假象,不但危险且骇人听闻。

(二) 强调不同史观的综合运用

不同史观无论维度、角度如何变化,其根本的目的是为历史研究学习者提供更多的视角理解和发现历史。因此,在高中历史授课活动中,多元史观既不强调某一单独史观的重要性,又不脱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要性,因此,不同史观综合运用是多元史观高中历史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文涛.中学世界史教材改革应从史学观念的更新入手—谈“全球史观”及其运用问题[J].历史教学,2003(8).

[2]车华玲.“全球史观”与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J].历史教学,2004(6).

[3]王立兴.试论全球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然性[J].当代教育科学,2004(13).

作者简介:

鲁豪,山东省菏泽市,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高中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