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

2018-04-23 01:10徐扬帆
当代旅游 2018年9期
关键词:创造精神石涛

摘要:《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作品皴法、苔点反复,明显有别于当时被皇帝赏识的“四王正统”画风,而石涛用《搜尽奇峰打草稿》反对“四王正统”的仿古之风,也同时来表现自己提倡生命的创造精神。从《搜尽奇峰打草稿》异常丰富的表现来浅析石涛释放他自己的生命创造力,反对仿古之风的主张。

关键词: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精神

一、《搜尽奇峰打草稿》作者简介及其创作背景

(一)石涛生平简介

石涛(1642-1707)生于广西桂林,清代画家。明皇室后代,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法名元济(或原济),号石涛。石涛的生平传略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是石涛的早年(1642-1663),二是石涛在黄山、宣城时期(1666-1678),三是在南京与扬州(1680-1689),四是石涛在北京(1690-1692),五是从北上归来回到扬州时期(1692-1707)。在清初四僧中,石涛的画风最为多变,也是最具创造力的一位,他技法多样,视野开阔,充满热情,存世作品颇多。他著有《石涛画语录》这本中国古代最完整的一本画论,从各个方面叙述绘画的理论。本文的《搜尽奇峰打草稿》是他在北上时期的代表作,是他探索理论和生活体验的结晶。

(二)《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背景

石涛在扬州接驾时,结识了清宗室辅国将军博尔都。石涛接驾后便去了北京,并和这位清朝贵族交往甚密,还为博尔都画了好多画,因博尔都是诸多贵族中能书善诗喜爱绘画的收藏家,石涛在和博尔都结识期间观览了大量的五代宋元绘画。但是当时的皇帝并不认同石涛,皇室贵族和官僚阶级把“四王”标榜为正统,排斥像石涛一样的“非正统”的画,石涛在北京期间虽然在字画中可以看出其内心得意之情,但在他感受到皇帝对他的不赏识时他还是回到了扬州,而作《搜尽奇峰打草稿》和回扬州正是同在康熙三十年辛未(1692年)。

二、《搜尽奇峰打草稿》与石涛当时创作的社会环境

石涛在创造《搜尽奇峰打草稿》时是在他北上的三年中,这三年是他创造的高潮期也是一急剧转变的时期。石涛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社会地位和声望是不高的,石涛在南下之前可能也悟到了自己的地位:“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于冰。”而石涛一直坚持反对复古派,在画《搜尽奇峰打草稿》这张画时用到淋漓尽致的笔墨就是对复古派的反击。我们就能从中看出石涛在画《搜尽奇峰打草稿》时那种不屈的坚定的品质,石涛在《搜尽奇峰打草稿》这张画中体现出来的这种内在精神才是这张画的核心。《搜尽奇峰打草稿》体现出来的是在大的社会潮流下卻坚定自己想法不被外在的东西所干扰,更要直面它、反对它的一种精神品质。

三、《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特色

(一)《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章法布局

画卷迎首处,石涛自题:“搜尽奇峰打草稿。”整张画山势延绵,整个画面跃然于纸上,给人一种山石要扑面而来的感觉,山石在画面上的布局很满,但石涛运用了“深远 ”、“平远”、“高远”的构图安排,巧妙的把画面往画面空间的后面和四周拉伸了,不仅没让画面觉得压抑,反而让画面灵动而又充满张力,山势延绵出几万里的感觉,灵动之感悠然而生。石涛在这幅画上的远山还是用了他自己方式用了黑色的山头,而传统的山水画是越远越虚越淡的,这种画法也是前面的山体形成很强烈的对比的,这也是石涛自我的生命体验和创造,这也是石涛在笔墨上对仿古派不削的体现。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堪称雄伟的“全景山水”。与前代山水画不同,他用纷繁复杂的皴法组织画面,连绵重叠的山集中在整个画面,气势撼人。

(二)《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

《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纵横,苔点皴法繁密,气势宏伟,密不透风的淋漓笔墨中依然有书法家所追求的疏可走马的空间。画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石涛用的苔点,细看的画面的点子有浓有淡有枯有润,但这些苔点不散乱,而是连成了一个紧密的主体。《搜尽奇峰打草稿》中山峦层叠,草木茂盛,云雾飞泉,应有尽有。山石的皴法融入了很强的元人气韵,有着王蒙的技法上皴法繁复,也有着黄公望的雄奇,倪瓒的空灵。文人画讲求静气,讲究优雅,从表面上看,石涛艺术又“燥”又“硬”,不守传统充满喧嚣躁动,任由“万点恶墨”在纸上乱舞,形式上与传统文人画截然不同。《搜尽奇峰打草稿》在现在看来确实丰富雄厚,不是石涛大笔胡乱涂抹的,石涛的“躁”有自己的“法”,释放了他的生命创造力。

四、《搜尽奇峰打草稿》与石涛画论

石涛的画论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其晚年所著的《石涛画语录》。《画语录》以“一画”为中心,“一画”是一种“法”。石涛对“法”的思考从来没有停止过,他在黄山、宣称这段时期就开始了对“法”的探讨,他要有自己的“法”。他在提渐江画中说到:“古人立一法,即如宗师之示一机,看他如何会耳。”石涛的“法”反对南北宗反对执着于某家某派,而这正好和《搜尽奇峰打草稿》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核心技法上面是传统的笔墨,旨趣和本质上是文人画,是不与文人画主旨相背离的,但是石涛的表现却是在“我法”上的,这正是对“四王”更是对当时社会主流风尚的一种最有力的批判和抗争。

结语: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宏伟的山岩,草被茂密的山林,在石涛的笔下充满了它所要表现的生命创造力,而在他那个时代,想要表达出来是很不容易的,是要付出很多的。我们看石涛的画要看到他更深层次的内在的东西,不是留在那个他所留下的表面世界,而是看到他坚持本心,不屈于当时社会的“正统”,把自己觉得对的东西表达出来。石涛的艺术重在对一切形式拘束的超越。“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搜尽奇峰打草稿》异常丰富的表现正是石涛释放他自己的生命创造力,反对仿古之风的代表作。

参考文献:

[1]朱良志.南画十六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朱良志.石涛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3]朱良志.《石涛画语录》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8.

[4]石守谦.风格与世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徐扬帆(1993-),男,汉族,浙江绍兴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

猜你喜欢
创造精神石涛
销闲清课
清朝画家石涛“北漂”记
论审美设计的艺术性
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
学习行知精神,发展现代幼教
开展科技小发明活动的途径与方法
浅析实验性动画的艺术语言表达
石涛生卒年研究综述
谈谈课堂师生互动
《苍松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