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离孩子的心近点

2018-05-14 01:43聂文侠
读与写·下旬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小巧心灵同学

聂文侠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2-0220-02

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深深地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爱是教育的桥梁和推动力。爱是教师的天性,从金子般的年华到日染桑榆,有多少不知疲倦的跋涉者,留下了一行行奋进的足迹,同时爱也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因而,我努力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我知道,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有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有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爱学生是教师神圣职责,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但我们爱了学生,学生感受到了吗?我们的爱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应有的作用了吗?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调查,问被调查的老师:"你爱你的学生吗?"90%的老师回答"爱";再问这些老师教过的学生:"你感受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只有10%的人回答:"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很矛盾的结果;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没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呢?看来,我们不是不知道爱,也不是没有爱,而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知道何时去爱,不懂得怎样去爱。爱是一种付出,是一种给予,但何时给,如何给,给多少,都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留守儿童、特殊家庭人群的增多,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1.有些爱不能明给

小巧是我们班的一个女生,长得瘦弱、单薄,上课三天两头迟到,经常穿着一身极不合身的衣服,怎么看都觉得难以和"心灵手巧"联系在一起。一天,我刚走过教室,同学们就纷纷反映:老师,我们的作文书丢了。我眉头一皱:怎么一下子丢了那么多书呢?我就对同学们说:"知道线索的,请下课告诉我。"下课了,有几位同学向我道出了"小巧"这个名字。为了慎重起见,我并没有立即找小巧谈话,而是利用家访时间,到小巧家去了一趟。看到小巧的家我的心不由得咯噔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呀!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是一点也不过分。小巧的奶奶见老师到家里来了,忙招呼我坐下,又忙着给我端茶倒水。小巧见我去了,直言不讳地说:"老师,我知道您来是什么意思,您是不是也怀疑我拿了同学们的作文书?"还没等我说话,小巧又说:"老师,您也看到了,我们家是很穷,但再穷,我也不会拿同学们的书的,穷得穷个志气。"小巧的话,让自以为口才很好的我无言以对。以前,我也听说过小巧的家境较为贫寒,但怎么也没想到,境况竟是如此之差。从她奶奶的嘴里我了解到:小巧的父亲早在3年前就去世了,母亲在父亲去世的那一年远嫁到了他乡,家里只剩下小巧姐弟3人和年迈78岁的奶奶。小巧是老大,一个10岁的女孩竟承担了所有的家务……至于以后再说些什么,我的脑子是一片空白……在回来的路上,我越发感到自己的失职。也许是出于一种责任,也许是为了弥补,我发动全校师生为小巧同学捐款捐物,可小巧同学却坚持不要,没办法,我只好让几个学生在小巧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地把老师、同学捐赠的物质送到她的家里……还有一次,我带同学们去踏青,大多同学都从家里带来了方便面、火腿肠、饮料等食品,唯独小巧连一瓶矿泉水也没带,看到这种情况,同学们纷纷把自己带的东西拿给小巧,可小巧竟把东西扔到了河里……小巧的行为,深深地触动了我,我想:我们在付出爱的同时,是否伤害了一颗稚嫩的心灵?

孩子的心灵是敏感的,贫困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境或身世往往比一般学生更敏感、更脆弱。他们渴望自尊、自立、自强,他们期望得到与其他同学同等的尊严,同样的待遇,而不是"另眼相看"。有时我们的些许公开的"照顾",会被他们看成是一种怜悯和同情,会让他们觉得在同学面前失去尊严。因此,我们在付出爱、给予爱的同时,也要多替这些贫困的孩子想想,有些爱不能直白,不能張扬,而需要隐形,有时默默的给予也许更无私。

2.有些爱可以明给

去年,我担任五年级的语文教学,班里有一位男生,他的语文基础不太好,每次测检都不尽人意。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找他谈心,帮助他分析原因,鼓励他积极进取,但收效甚微,可在这学期,这个孩子的成绩却直线上升。这缘于在上学期的期末检测中,我意外地发现他在阅读性的题目上做得很好,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很强。在评讲试卷时,我趁势在全班表扬了他,并要求同学们学习要灵活,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和灵感。同学们纷纷向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他的脸上也露出了自信地笑。自此以后,这个孩子只要一上我的课就非常专注,成绩一直呈上升趋势。

每每想到这个故事,我的心灵都受到很大的震撼。做教师的真得应当从细微处入手,以饱满的精神、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话语、赞赏的态度去对待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我想:这样的爱可以明给。

3.有些爱多少都可以给

这是我刚刚接任二(1)班班主任的一个真实经历。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学校组织、发动全校师生向灾区人民捐款,为了完成任务,我给捐款定了个标准,每位学生至少2元。第2天,孩子们就纷纷捐出了自己的钱,唯独聂梦晴始终低着头,在座位上没有动,我走过去,轻轻地抚摸了她一下,让她抬起头,那是一张特天真的脸,我感觉好熟悉,但一时又想不起来在哪见过。我问她为什么没有捐款,她默默无语,班长站起来说:"老师,我替她捐。""捐款是爱心的体现,怎么能替代呢?"我说,这时,另一位同学向我道出了原因。原来,聂梦晴的父母早逝,她和奶奶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这时,聂梦晴小心地站起来,说:"老师,我很想帮助灾区的小朋友,可我只有一角钱,昨天我只捡到一个矿泉水瓶。"我忽然想起昨天下午,在我办公室门前捡矿泉水瓶那个一闪而过的身影,原来竟是这个可爱的小女孩。我说:"一角钱也可以捐呀!"此话一出,我知道自己错了,都怪我定了那条标准。

爱是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的,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我们往往在无形中或是在潜意识里给爱定了标准,从而限制束缚了我们的爱。爱学生不一定非要替他们解决多大困难,不一定非要给予多少资助,实际上,只要我们真心爱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时时处处关心学生,也许一句问候,一个爱抚,一次关注都能似雨露如甘霖,滋润学生的心田,浸润学生的心灵,可见,爱是一种给予,也是一种关注,有时哪怕是一点点,只是那么一点点!

4.有些爱不能多给

我校四(2)班的杨红侠老师,为了帮助一个后进生,为其开了"小灶",每周专门为其辅导两小时,每天额外给他布置5道数学题,同时,还安排了两名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当"小老师",每天检查、督促其完成作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同学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当杨老师要表扬奖励时,他却哭着恳求老师给他解除这些"优惠"。因为老师过多的爱,已变成了他沉重的心理负担和巨大的精神压力。

凡事过犹不及。对学生的爱也是如此,也许在老师看来,我们多给学生布置作业,增加辅导,是爱学生的体现,但学生往往并不领情,有时甚至反感。学生天真活泼、顽皮、好动,学习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不仅像其他同学一样贪玩、好动,还渴望得到公平、平等的对待,在他们看来,老师过多的关爱,不仅是负担,还会使自己被同学们看成是"弱智""可怜虫",因此,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也不是多少益善,爱也有限度,超过了必要的限度,爱就变成了负担和债务。其实"学困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关心",他们更渴望人格的平等和心灵的关爱,在老师人性光芒的照耀下,才能扬起自信的风帆,激发自信的潜能。

有人说,教育孩子,要先了解孩子。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想:只有顺着孩子的思维方式,尊重他们的成长特点,理解他们的情趣、爱好,这样才能找到通往孩子心灵的捷径,所以我想说:老师,请离孩子的心近一点,再近一点!

猜你喜欢
小巧心灵同学
谁是小巧手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我有一双小巧手
极致小巧的无反搭档 老蛙9mm f/2.8 Zero-D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小巧手动起来
唤醒心灵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