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市:漫漫求索路 各有精彩处

2018-05-15 02:06纳梦月,刘笑,李锐
今日民族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山烤烟苗族

文山市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位于文山州西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全市有汉、壮、苗、彝、回、傣等10余种民族,人口分布地区差异较大,城填人口较为集中,高寒山区地广人稀。但无论是在坝区还是在山区,这里的老百姓们都把渴望发展的心拧成了一股坚韧的绳索,不断尝试、不断努力,探寻着更优化、更长远的发展道路。

随着近年来全州建设脚步的飞速加快和经济发展的大幅跨越,文山市也积极调整步伐,在加大力度修建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因地制宜,规划合理产业模式,与当地群众一同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脱贫致富路。

从无到有 开发产业不停步

秉烈彝族乡是文山市四个民族乡之一,也是我们此次采访的第一站,一路平坦的柏油路已全程贯通,交通的便捷已然为这座民族乡镇打开了发展的大门。近两年来,在文山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下,在市民族宗教委、财政局等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秉烈彝族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立足自身实际,把谋求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头等大事。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789万元在务路新寨、迷勒湾大迷、秉烈林角塘、务路旧寨、卡作上幕、小平坝坡头寨、卡作上卡作实施了“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村内道路硬化、民族活动广场建设、民族活动室建设、太阳能路灯安装、环境卫生治理、沟渠建设、设立产业发展互助基金等夯实示范村发展后劲的示范工程。

林角塘村支书李跃清(右二)在接受采访

我们驱车前往秉烈乡所辖的林角塘自然村,这是一个地处半山区的彝族村寨,村内主体道路硬化已完成,居民住宅较为集中地分布在一块洼地上,一栋栋新建的住宅散布其中,偶有几座老式土基烤烟房突兀地出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村民活动室前的小广场上,林角塘的村支书李跃清眉开眼笑地向我们描述着村里这些年的巨变。“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各级领导还心系村民的生产生活,不断为我们规划产业,设立村级产业发展互助资金20万元,并在2017年重新合并成立了烤烟合作社,如今每家每户不但能住进新房,大多数村民也结合自家条件发展起了种植烤烟,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他介绍,自己就是烤烟合作社的成员兼带头人。

1992年,在市委、政府、乡镇领导的组织和鼓励下,李跃清曾参加过一个烤烟产业考察团,到西畴等地学习经验。这次学习过程,让他深受震撼。“以前老说林角塘条件不好、地穷人穷,但西畴条件不比我们差?人家能干好,为啥我们就不行?!”回村后,李跃清便和4、5户同村村民一道,率先开始试验种植烤烟。一开始,因为缺乏专业的技术培训,他们经受了一次次失败。“当时村里只有一座烤房,大家轮流共用,因为烤烟温度难以掌控,品质一直得不到保证。多年来,经过各级政府部门的扶持和努力,如今的烤烟已成为我们村子的支柱产业,全村种烟农户发展到160多户,种植面积达2070亩,从曾经的全村一座烤房,发展到现在大烤房30座、小烤房70座,有许多农户也在动员下积极加入烤烟合作社。”李跃清说,“合作社成立后,经常组织烟农进行培训,村里有好几户烟农不但能按质按量完成合同种植数量,还能帮助其他社员完成种植合同,村里种烟收入最高的农户每年可以进账8万多元。”

烤烟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为这些身处半山区村子的老百姓打通了一条“造血线”,可是产业的单一化也深深困扰着秉烈乡党委、政府,成为了阻挡在这个小村寨群众脱贫致富路上的一座大山。秉烈乡副乡长任鹤介绍,调整规划合理的产业结构已成为林角塘脱贫工作的重要内容,经乡党委、政府的多方调查研究,已申报在林角塘发展花椒种植业,种植规模预计达600亩,这也将成为林角塘第二大产业。

优势更优 善用民族文化牌

马塘镇汤坝村委会的塘子寨村与地处山区的林角塘村不同,这里是坝区,地势平坦开阔、交通便捷,正在扩建的S210省道,建成通车后只需半个小时就能抵达文山市区。塘子寨是个典型的苗族聚居村寨,居民房屋就建盖在道路一旁,富有苗族特色的房屋建筑扮靓了这个原本普通的村寨。村庄背山面田,后面是山体林地,村内水资源丰富,周边是生态农田,自然景观良好,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塘子寨也因此有了不同的产业发展道路。

据介绍,马塘镇党委、政府将塘子寨作为全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进行打造,完成了进村道路、村内主干道硬化,传统民居修缮等基础设施改造,现在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出门赶集或办事,都要提着鞋光着脚走路到村口,然后把沾满泥巴的双脚洗干净才敢穿鞋出村,那时想都不敢想能有今天的改变。”塘子寨村支书项连昌边说边带我们参观了村里新修建的斗牛场,他介绍,这个斗牛场于2017年建成,算得上是文山市为数不多的正规斗牛场,全市各地许多斗牛爱好者经常会齐聚这里进行斗牛比赛,每逢节庆,村子人气都十分兴旺。2017年4月,村里还迎来了69个远自美国、前来“寻根问祖”的苗族同胞,村民与外国同胞用本民族语言沟通起来畅通无阻,度过了一段让所有人都难忘的时光。如今,塘子寨正结合本地特有的民族文化将建成苗族笙鼓文化特色村,进行旅游业打造。据介绍,如今随着苗族花山笙鼓广场、村寨苗族展览馆、购物中心等在建项目的顺利实施,村里已基本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全村正面临着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已有两户农户在马塘镇党委、政府的扶持下,积极发展农家乐,作为示范户打造来带动全村居民根据自身条件进行产业转型。

生活环境的改善,让塘子寨的村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盼头和规划,大家争先发展产业,在脱贫路上生怕落后。除了统一规划的乡村旅游业,塘子寨还在原有的辣椒、花生、三七等传统产业上,引进了巴西菇种植。2013年10月,村里成立了文山文祥巴西菇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巴西菇种植、加工、销售及技术服务。2015、2016年连续两年成为文山市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016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目前,塘子寨全村已有30多个巴西菇种植棚,农户收入最高可达30000元/年。此外,塘子寨还组织实施了福寿花示范种植基地建设项目,落实福寿花种植102户107.6亩。

各种产业的规划发展,改变了当地在小春及冬农种植传统小麦等低产值农作物的习惯,多渠道增加了农户经济收入。

塘子寨规划设计图 (塘子寨供图)

创新创业 失地农民当起服装店老板

无论是秉烈乡的林角塘还是马塘镇的塘子寨,都只是文山市在不同地区进行乡村产业发展探索的缩影,而在城市民族工作方面,文山市也有能打响的名片,这就是文山市开化街道永通社区党组织致富型联合体苗族服饰产业联合组,当地人称“苗族服饰一条街”。

联合组成立于2012年5月,以文山州、市两级党委打造“致富型”党组织为契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作用,通过党组织和党员的有效引导,把群众单家独户的分散生产经营整合为党组织有计划的集体营销,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助推群众收入不断增加。目前,联合组成员已达121户,占社区苗族群众户数的98.6%。

2017年4月,69位美国苗族同胞来塘子寨村“寻根问祖”(塘子寨供图)

村里颇有些现代风格的民族画像

永通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陆永艾介绍:“永通社区的苗族大多数是家乡土地被征用后,搬迁至市里生活的乡村农户,因为失地后无法进行传统劳作,对收入造成了一定影响,当时社区党委积极研究解决方案,想到苗族妇女具有悠久的制衣历史,其产品以手工缝制、工艺精湛等为主要特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观赏性,而当时全市的苗绣都处于农户自发的分散经营,形不成规模更称不上产业。经过多方讨论考察,最终才决定成立苗族服饰产业联合组。”

说到联合组成立之初,陆永艾有许多感慨:“当时苗族妇女同胞已经习惯了到处赶集售卖的模式,刚开始她们都不愿意加入联合组,怕付不起租金,怕没有销路等,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就入家入户地做工作,还与联合组所在地的开发商沟通争取了铺面租金20%的优惠,但一开始也才有8户愿意加入。”为了扩大联合组的知名度,永通社区想尽办法,在电视台、网站、报纸等媒体做广告,还请来专业摄影师免费对商户的产品拍照,已加入联合组的商户也十分配合,纷纷身着自己制作的衣服,又当设计师又当模特地为自己商铺和整个联合组拍广告宣传造势。

随着联合组名气越来越大,加盟商户也渐渐多了起来,才造就了如今这个人来人往的苗绣街:家家店铺敞开门营业,各家墙上挂满风格各异的苗族服饰,身着苗族服饰的店家和买家进进出出。市场里,有的店家在耐心地向客人介绍,有的店家拿着手机对着衣服拍照上传网络,有的店家埋头坐在缝纫机上正专心制作……就像一个大型苗族服饰集散地,十分热闹。

重工苗族服饰

货品琳琅

经营着一家小店的项春美身穿自己制做的改良苗服

来自马关都龙镇的妇女项春美是联合组里的一家商户,今年33岁。2013年,在朋友的介绍下她在这里开了店。见到她时,她正在缝纫机前认真工作着。“我15岁开始学刺绣,18岁就开始做衣服了。那时做好衣服就到处赶集拿去卖,相当奔波,赶集完后晚上回到家还要继续赶工制作,十分辛苦。自从搬进联合组以后,不用风吹日晒到处跑生意,坐在店里就有生意上门,轻松了许多,平均每年利润都有2万多元。”看着眼前这个身着苗族服饰的妇女,她的干练和谈吐,早已褪去了传统农家妇女的形象,她更像经营者,经营着自己的服饰店,也经营着自己的生活。

联合组的成立改变了苗族服饰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把苗族妇女的“小集镇作品”推向了大市场。为迎合时下消费习惯,联合组还在“淘宝网”开设了网上销售平台,为广大苗族同胞和苗族服饰爱好者搭建了便捷的观赏和购买渠道,裙、衣、帽、首饰等产品常年远销美国、越南、缅甸、泰国等地。随着联合组的商户逐年增多,文山州规模最大的、从事苗族服饰原材料、辅料、成品批发的钰幅戎公司也落户于此,方便了“苗族服饰街”的商户就近取材。

现在,这个经过多年试探摸索的联合组已日趋成熟完善。陆永艾骄傲地说:“这里商户已经多到连我们社区居委会办公室都要被迫搬迁,腾出地方做铺面了,现在即使没有铺面优惠政策,商户们也愿意在这里开店,因为生意实在太好了!”

心齐才能人和,人和当然力聚。从山区、坝区到城区,文山市的干部群众们勠力同心、结合实际、扬长避短地发展产业,奔走在不同的道路上。而千万条道路,却有着同一个脱贫致富的目标,让人不由感叹,如今的壮乡苗岭,真是生机勃勃、村村精彩。

猜你喜欢
文山烤烟苗族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自律是青春的必修课
水城:烤烟产业坚定增收信心
后来,我们都走散了
烤烟栽培地膜覆盖技术要点
烤烟品种贵烟1号贵烟2号在贵州省天柱县的推广应用示范
文山 ,春光中写下的赞美诗(组诗)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