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前纵隔病变的CT特征性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分析

2018-05-18 06:25付佳
中国疗养医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畸胎瘤包膜腺瘤

付佳

前纵隔病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且病情复杂的胸部肿瘤,近年来发病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从解剖结构上来说,纵隔是胸腔膜之间的胸腔结构,由前至后、从胸骨延伸至脊柱,由胸廓入后延伸至横膈部。临床研究显示,纵隔良性肿瘤的发病率约为65%,另有近4成纵隔病变为具有高侵袭性的恶性肿瘤[1],若不能及时准确予以诊断,则可能危及病患生命安全。基于此,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研究应用CT对前纵隔病变的诊断价值,并总结不同前纵隔病变的CT特征。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经病理确诊为前纵隔病变患者8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入选对象均经临床诊断及手术病理学检查后确诊,符合前纵隔病变的诊断标准[2]。入选对象均对本次的研究内容充分知情且自愿参与,符合伦理学要求。研究对象中男47例,女38例,患者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43.68±4.68)岁,病程3~11个月,平均病程(5.43±2.18)个月。所有入选患者在入院前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胸痛、气促、胸闷、咳嗽等,少数患者出现咯血。排除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及存在意识障碍者。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后,存在高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所有入选者均予以药敏检测和呼吸指导,对可能影响到图像质量的异物加以清除。嘱患者仰卧、头先进体位,双臂平摊置于头上部,将胸部充分暴露;选用美国GE公司的螺旋CT机进行胸部常规检测,调整参数为电压120 kV、电流120~150 mA,螺距及层厚分别为1.5mm、5mm。按照从胸廓至肺底的顺序进行扫描。需行CT强化扫描者经肘前静脉注射碘对比剂,注射速率为3mL/s,随后予以增强扫描;增强扫描结束后嘱患者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出。

1.3 观察指标 将病理学诊断结果视作前纵隔病变的诊断金标准,计算CT对前纵隔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并分析良恶性病变的CT影像学特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予以标准差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对前纵隔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分析 经病理学诊断金标准显示,85例患者中有74例(87.06%)为良性病变,包括胸腺瘤45例、纵隔淋巴瘤21例、畸胎瘤8例;另外11例(12.94%)为恶性纵隔病变,包括胸腺瘤6例、纵隔淋巴瘤4例、畸胎瘤1例。CT诊断结果显示,良性病变72例,恶性病变10例,总诊断准确率为96.47%,与手术病理学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P>0.05,表1)。

表1 CT对前纵隔病变的诊断结果分析[n(%)]

2.2 不同前纵隔病变的CT影像特征分析 良性前纵隔病变患者的CT影像特征显示:患者的前纵隔包膜完整,且有清晰轮廓,轮廓周围无绒毛状边缘。恶性前纵隔病变患者的CT显示包膜不完整,前纵隔包膜轮廓不规则,薄膜表面存在小结节状突起,提示肿瘤有突破包膜、侵犯邻近组织的趋势。详情(图1~4)。

图1~2良性胸腺瘤

图3~4 具侵袭性的恶心胸腺瘤

3 讨论

从人体解剖学结构上看,前纵隔处于胸骨后方的狭长三角区,其内包括淋巴管、胸腺、脂肪、静脉等多种组织类型,解剖关系复杂。本次研究发现,CT诊断的总诊断准确率为96.47%,与手术病理学结果比较无确切意义;良恶性前纵隔的CT影像特征主要表现在:纵隔包膜是否完整、轮廓是否清晰光滑、包膜上是否存在结节状突起等。所得结果与李荣品等人[3]的研究观点基本一致,证实对前纵隔病变予以CT诊断不仅能帮助提高诊断准确率,还有利于区分良恶性病变。

临床研究发现[4-6],前纵隔病变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胸腺瘤,其中约有70%左右患者为良性病变,另30%存在恶性病变的高发病风险,治疗难度较高。临床经验显示,近40%良性胸腺患者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在CT影像学诊断下发现前纵隔有完整包膜、包膜轮廓清晰且光滑,具有较高鉴别度;而在对侵袭性恶性胸腺瘤患者予以CT诊断时则发现,患者包膜不完整且包膜整体轮廓模糊,包膜表面多存在不明小结节状突起,是辨别侵袭性和非侵袭性胸腺瘤患者的关键鉴别依据。畸胎瘤则是前纵隔病变中第二常见的病变形式,混合密度影是对畸胎瘤患者予以CT诊断时需要关注的特异性表现,从形态上划分,畸胎瘤包括实性、囊性及混合性三类。蒋晶对1例畸胎瘤患者予以病理分析发现[7],畸胎瘤患者的CT图像特征显示存在囊状水样密度影,囊壁基本完整且边缘较为光滑,囊内CT图像显示密度均匀,周围组织脂肪和病变组织间存在明显间隙,均可将其作为畸胎瘤的特征表现。狄群等人[8]也在相关研究中证实了畸胎瘤的CT表现以囊壁完整光滑、囊内密度均匀等为主要特征,侧面证实了本研究中的所得结果。

另外,从安全性及可操作性方面来看,CT对前纵隔病变予以诊断也有明显的优势:第一,CT诊断的所需时间相对更短,操作步骤与MRI等相比更简单、可操作性更强[9];第二,患者在检查时无需憋气或禁食,患者的适用性更高;第三,CT的医疗花费相对更低[10],医疗经济性更高,患者的临床依从性更高;第四,CT检查可重复进行,对于存在争议的病例可以重复进行诊断,更好降低误诊、漏诊概率,确保患者第一时间接受治疗。

综上所述,对前纵隔病变在临床诊断中采用CT诊断的准确率较高,且能较为准确地区分良恶性病变,临床应用价值高;在后期研究中需进一步扩大病例纳入范围,加强对CT影像学特征的总结,以便提供更可靠的临床参考。

参考文献:

[1]蔡会卿.不同前纵隔病变的CT特征性表现特点及CT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2):51-53.

[2]李慧敏,刘白鹭.前纵隔原发性肿瘤78例CT分析[J].肿瘤学杂志,2016,22(5):427-429.

[3]李荣品,侯振洲,焦祺,等.小儿后纵隔常见病变的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11(10):1680-1683,1720.

[4]王斌,聂忠仕.前纵隔占位性病变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7):2568-2570.

[5]任悠悠.纵隔常见的淋巴结病变的CT表现特征及诊断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4):382-383.

[6]王朝文,潘海锋,吴驰,等.前纵隔淋巴瘤的CT特征及误诊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7):61-62.

[7]蒋晶.CT诊断前纵隔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10):1083-1084.

[8]狄群,张烽.前纵隔原发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J].医药前沿,2015,5(9):154-155.

[10]景晓春,王栋,刘颖,等.前纵隔病变在CT导引下应用活检枪的诊断及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2015,37(17):2616-2618.

猜你喜欢
畸胎瘤包膜腺瘤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垂体腺瘤假包膜的研究进展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结直肠腺瘤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肥料包膜材料使用安全风险评价和控制研究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假包膜影像表现与病理分级的对照研究*
什么是畸胎瘤?
后肾腺瘤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
备孕查出畸胎瘤 是怀了怪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