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思想精深的好剧
——评梆子戏《三断胭脂案》的思想内涵和当代意识

2018-05-30 09:49管若松
剧影月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慎思胭脂

■管若松

我国地方剧种在近百年来,留存下众多的优秀传统剧目,这些剧目经过不断地整理、改编和加工,又提升为与时俱进的、深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经典剧目。《三断胭脂案》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剧目这一。

由江苏梆子剧院原创的大型传统梆子戏《三断胭脂案》,经过20多年来的不断打磨和创新,一直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该剧讲述了一个极其普通的断案故事:东昌县牛医卞三无故被杀,手上紧攥着一只绣花鞋。知县张宏仅凭这只绣花鞋就草率认定凶手是书生鄂秋隼,造成冤案。东昌知府吴南岱接众秀才联名状,并细审案卷,从中发现疑点,推翻知县张宏所判,立案重审,为鄂秋隼洗脱冤情。但吴南岱认定的疑犯宿介也是一位个性张扬的书生,二人在文化差异和性格冲突中,导致吴南岱对宿介产生极度厌恶,便以个人情感代替理智,从而再次造成误判和冤案。学台施愚山亲临案发现场,细查蛛丝马迹,发现重大疑点,提醒学生吴南岱“慎思守志”,终使吴南岱在刑部批文到来之际,冒着丢官罢职的风险,自我反省,自我否定,撤回错判,洗雪冤屈,拿获真凶。

从传统剧目的欣赏习惯上来说,这原本就是一出公案戏,或称之为清官戏。但这出戏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视角和思想内涵,即全剧所彰现出的人文主义色彩,倡导“法为国纲,民为国本,慎思守志”的先进文化思想理念,与当代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体系,可谓目标一致,高度契合。

一、法为国纲,体现出依法治国的思想价值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凝聚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智慧,所蕴涵的法律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法制建设仍具有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三断胭脂案》的故事背景虽然发生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可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情景,仍然体现着的依法治理社会的制度体系。剧中所表现的发生在东昌县的一桩普通命案,因为张宏知县的草率轻断,将无辜秀才鄂秋隼差点送上断头台。只是因为有了三审的制度保障,才得以让知府吴南岱发现案中疑点,通过再审程序,纠正了错案,保住了鄂秋隼的性命。同样,知府吴南岱虽然纠正了一桩错案,却也制造了一桩新的冤案,让书生宿介也同样蒙受冤屈,差一点命丧黄泉。也是因为有学台施愚山老的再审程序,最终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还公道于民。

中国古代的法学家管子认为,法律需要具有至高无上性、统一性、适时性、强制性。首先是法的至高无上性。管子在《管子·任法》中说道:“法律是圣君明主用来统一人民行动,管制属下的法宝,进而得出了“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的结论。可见,他认为法律应当是至高无上的、威严的。其次是法的统一性。他在《法禁》一篇中说道:“君壹置则仪,则百官守其法。上明陈其制,则下皆会其度矣。君之置其仪也不一,则下之倍法而立私理者必多矣。”即他认为只有君主制定统一的法制,臣子才会遵守法律;只有朝廷公开制度,人民才会按照制度做事。反之,如果君主不能统一法制,不遵守法律并且振振有词的人就会增加。可见在管子看来,法制需要统一,这样才会使众人遵守法律。

剧中的情节告知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是人就会犯错,哪怕是有正义感的清官同样也会犯错。但是,在一个法制的社会里,一定要有一个保障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有了这个制度体系,就可以避免很多的冤假错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更体现为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真正做到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三断胭脂案》即为三审胭脂案,通过三审制度的执行,以及通过办案程序公开公平公正的事实呈现,彰显出极强的当代意识,也是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舞台艺术呈现。

二、民为国本,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价值观

中国古代,“民为国本”之说为历来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所重视。儒家讲“重民治国”具有鲜明的伦理实践性;而道家倡导“民为国本”却立足于自然发展的原则,强烈地反映出一种以民治国的意向,这种意向非但深深地扎根在中国古老的农耕意识中,也渗透在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里,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其突出的贡献。剧中的学台施愚山的人物塑造,应该说是与道家的哲学思想息息相关。

知府吴南岱是学台施愚山的得意门生,在这桩案件的审理中,吴南岱可谓已经是深入民情,细察卷宗,为民作主的勤官好官了。可学台施愚山在亲临办案现场中,却仍然发现了许多疑点,劝告学生吴南岱再做细判。吴南岱自信满满,坚持己见。对于吴南岱的轻狂,施愚山对学生言道:“万不可将人命当儿戏!为官理案,首当为民解冤,疑案重审,刑部亦当从权。若有怪罪,老夫自会具名承担。民为国本,法为国纲。”可见,民为国本,法为国纲的思想,在施愚山心目中的份量和地位。这是全剧的高潮,也是剧情的再次反转。老恩师“民为国本”话音的多次提醒,让吴南岱陷入反思与自省。吴南岱望着堂前高挂的牌匾“民为国本,慎思守志”时动情地唱道:“见堂匾不由我举步艰/想当初金榜得中拜恩师/谈心论志欢笑颜/我言道高官厚禄非所望,拯救黎民水火间/恩师闻言深赞许/但愿我永守此志青云步天/这言语我深刻铭记肺腑/民为国本/慎思守志/挂在厅上边/……人头落地挽回难/错判案犯动民怨/街头行走人人骂/官场同僚下眼观/到那时公正廉明全是假/慎思守志成空谈/……当以此案为警予,但愿世间少冤屈”。

我们从这些唱词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为国本的爱民思想与当代社会以人为本,以及习近平总书记一贯所倡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多么的高度契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政法战线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要重点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决不允许对人民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人民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断胭脂案》的艺术呈现,在追求司法公平正义,保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思想理念上,完全符合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

梅花奖获得者燕凌饰演剧中主角吴南岱

三、慎思守志,体现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价值追求

“慎思”一词源于《礼记·中庸》,原句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学习之法;剧中则引申为断案的方法,即审查案件定要缜密思考、注重调查,不能轻信口供,更不可刑讯逼供,定要排除一切合理怀疑,形成完整证据锁链。回到剧中,之前鄂秋隼被冤,就是因东昌知县张宏仅听被害人女儿胭脂的一面之词、草率定案,刑讯逼供所致。而宿介被冤,吴南岱虽至民间进行走访打探,却不曾去案发现场仔细查勘,最后又是刑讯逼供、屈打成招。案子到了学台施愚山这儿,毕竟其经验丰富,提出三大疑点,即其一,宿介案发前刚和胭脂相会,可以说轻舟已识桃源之路,为何不走后门而翻前院高墙且错扣卞三之门;其二,宿介说胭脂绣鞋半路遗失而绣鞋为何出现在案发现场;其三,宿介既为真凶,其之前为何要替鄂秋隼喊冤;随后其带领吴、张二人前往案发现场,发现了遗落在现场的银钗,最终顺藤摸瓜抓获真凶。作为观众,所谓旁观者清,自是一眼就能看出善恶真假;作为检察人员,作为司法者,在依法治国、法制化建设的时代主题下,我们自是规范执法,严禁刑讯逼供,然而有些案情难免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如何还原真相,将犯罪者绳之以法?古人曰“听讼之不可不慎也!纵能知李代为冤,谁复思桃僵亦屈?然事虽暗昧,必有其间,要非深思研察,不能得也”。是的,“必有其间”,任何案件一定存在破绽或是突破口,作为司法者只有深思研察,仔细审查证据材料,必要时实地查勘,方能寻间而入,抽丝剥茧、直击真相。

说完“慎思”,再言“守志”。志者,心之所向。回到剧中,吴南岱是“志在水火拯黎民”,他不齿东昌知县张宏不问缘由的刑讯逼供,以职业敏感性料定鄂秋隼必冤,并为之平反,博得民间青天美誉。少年得志、一案成名,刑部批文不日下发,核准死刑并将使其青云直上,喜洋洋之情溢于言表,可谓春风得意正当时。然而恩师学台施愚山的到来,恰似一盆凉水当头而下,在施愚山恩师循循诱导之下,他才发现案情另有冤屈。这时就出现了强烈的戏剧冲突,是秉公重断还是明日依批文问斩。如果重审,害怕被民耻笑,也必被知县张宏讥讽;如果重审,不顾刑部批文,出尔反尔,玩忽人命罪责不轻,重审后不仅打了自己脸,也狠狠地打了刑部一记耳光,所以尤当慎重。相反,如果依批文问斩,牺牲者唯一狂生宿介项上人头,青天之名犹在,平步青云指日可待。吴南岱进退维谷,抉择两难,一边是高官厚禄之诱,一边是名利双失之忧。终于,对公正廉明的追求,对平民生命的敬畏,让他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守护了司法正义与公平。

在吴南岱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断案者所应有的品格和情怀。现实中,案情复杂是一方面,但同时可能还会有舆论压力、被害人方压力、领导亲友压力等等,只有秉持正义之心、践行坦荡之行,常养浩然之气,恪守清正之风,方能无负法治之名。

“一念之忽差毫厘,毫厘之差缪千里”,《三断胭脂案》不光是一出好戏,它更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告诫当代司法战线上的官员,以及所有手握公权力的官员,在今后的从检从政生涯中,要如施愚山和吴南岱般慎思守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猜你喜欢
慎思胭脂
慎思·慎言·慎行
慎思择言
慎思择言
华淮
慎思择言
春游凤山胭脂垴
胭脂花开呀开
酷相思
慎思
胭脂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