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职教育专本对接政策调研与路径设计

2018-05-30 03:30余晓毅林义华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技术型重庆市育人

余晓毅 ,林义华

(1.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400715,2.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党委,重庆 402660;3.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国际交流处,重庆40226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转型,产业结构升级更新,专科层次应用技能型人才越来越难以满足现实和未来的需要。立足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人才培养对接通道,搭建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已成为当务之急。201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12号)[1],首次提出“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 [2014]19号)[2];同年6月,教育部等6部门出台了《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3]。上述文件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确了方向和目标,也为各省市出台地方性政策文件、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指导和依据。但迄今为止,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通道尚未完全打开,专本对接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的相关政策尚未落实到位。亟需尽快出台地方相关政策,引导、推进市内高校专、本对接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加快构建重庆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本文调查了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情况,分析了重庆市制定高等职业教育专、本对接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政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政策架构,为重庆市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建议和参考。

1 有关政策调查情况

1.1 调查方法与内容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调查法,利用中国知网(中文学术资源数据库)和百度(搜索引擎)等网络调查工具,对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制定并实施高职专科与本科人才对接或贯通培养政策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截止时间为2017年12月24日。

1.2 调查结果与结论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均已制定并颁布指导性文件,规划、引领、指导构建本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育委员会)出台配套政策,实施专、本对接或贯通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其中不少省、自治区、直辖市在2014年之前就颁布了相关政策,并有序探索实施。

在已实施专、本对接或贯通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的省份中,至少有16个省份采用“3+2”对接模式,由高职专科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合作育人,即学生先读3年大专,毕业后转本科段就读2年。至少有8个省份采用“2+2”贯通模式或“四年一贯制”模式。其中,“2+2”贯通模式即高职专科院校学生先读2年大专,再到本科院校就读2年;“四年一贯制”模式即高职专科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姻,在高职专科院校内联合举办本科班。至少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时采用2种模式,扩大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模。无论采取哪种合作模式,学生达到毕业条件均可获得本科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有的省份虽然未见相关政策文件,但有院校在开展实践探索,如甘肃农业大学与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4.5+0.5”模式,前面4年半在高职院校就读,最后半年在本科院校学习。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专本合作育人政策制定实施统计

从表1可知:我国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制定鼓励高职专科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合作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的具体政策。虽然少数省份专、本合作育人模式尚在酝酿,但也已出台相关政策,甚至已经公开政府或部门的有关政策文件。但迄今为止,重庆市尚未颁布高等职业教育专、本对接政策,《重庆市教育“十三五”规划》只有一句语焉不详的“鼓励应用科技型本科高校与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学校通过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并未给出时间和操作方式等,市内院校正拭目以待。

2 重庆市制定高等职业教育专本对接政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 必要性

2.1.1 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培养更多技术型本科人才的迫切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先后规划很多涉及重庆及西南地区的重大发展战略。如2000年,中共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7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为重庆新阶段发展提出“3·14 部署”,明确“三大定位”,即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同年6月,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将重庆确定为内陆地区唯一省级开放单位;同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将重庆作为汽车机械、通讯电子制造业基地;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莅临重庆调研,明确要求重庆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这些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重庆市多项发展规划的稳步落实,促进了重庆乃至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健康、快速、跨越式发展和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提升了重庆和西南地区用人单位的职业人才需求层次。中职和高职大专毕业生越来越难以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需求意愿日益强烈,需求缺口不断加大。为此,重庆市必须主动适应当地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尽快出台高等职业教育专、本对接政策,尽早规模化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较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2.1.2 是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

作为与学科教育并列的教育类型,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职业教育明显存在育人层次偏低、育人体系不全、育人渠道不畅等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具体规定:“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3]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等部委出台的上述文件,从宏观层面确定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重庆市现有25所普通本科院校,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各具优势和特色,但主要实施学科教育,主要培养学术人才,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数量远远不足。尽管已采用“3+4”模式培养中专起点本科人才,但大专起点本科人才培养规模较小,大专毕业生本科升学率不到10%。2015年3月25日重庆市出台《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为配套落地政策提供了政策框架和宏观指导。早日出台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专本对接政策和实施方案,既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政策、教育部等部委文件和重庆市政府相关意见的具体要求,也是弥补重庆市职业教育短板、完善政策框架、规范合作办学、确保2020年如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需要。

2.1.3 是完善重庆高等教育体系、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

目前重庆市本科院校相对偏少、内涵发展相对不足、育人渠道相对较窄、育人规模相对偏小,远不能满足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增设本科院校或高职专科院校升级为本科院校并非易事。比较而言,拓宽育人渠道简单易行。实行专本对接,有助于提升高校生源品质;有助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助于丰富本科人才培养形式;有助于拓宽本科人才培养渠道;有助于扩大本科人才培养规模;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学质量。

2.1.4 是满足青年学子升学意向的迫切需要

升入本科院校学习是广大考生及其家长的殷切期盼,是合理、向上、美好的精神需求,但本科院校招生分数较高、指标有限,这是一对难以解决却无法回避的矛盾。目前,在统招阶段,普通高校和高职招生共用一套考题,分段划线,在较大程度上能反映考生的知识水平,却难以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考生的学习能力。因想读本科,部分考生不愿填报高职志愿;因考分不够,有的考生选择复读高三;有的被高职录取,却不愿报到就读,既占用资源,又浪费指标;有的考生临场发挥不利,进入高职学习后心有不甘;有的考生不能一次性考入本科院校,但通过2~3年的学习,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达到甚至超过普通高校同期学生水平。实行专本对接,可以为上述考生的升学愿望新开一扇窗,使有志青年看到希望,使可塑之才各得其所。

2.2 可行性

2.2.1 各级政策文件提供了实施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部委以及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的若干政策文件,是重庆市教育管理部门制定高职教育专本对接政策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思想。一是文件确定了必须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工作目标,而高职教育专本对接则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二是文件确定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设计期限为2020年,意味着届时专、本对接顺利,本、硕连接通畅;三是文件提出并鼓励专本合作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

2.2.2 重庆市中高职教育衔接提供了经验借鉴

重庆市教育主管部门曾出台中专起点衔接高职大专和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的相关政策,并探索实践多年,打开了由中专到大专乃至本科的职业学生培养通道,形成了“3+2”的中专、大专衔接育人模式和“3+4”中专、本科衔接育人模式。经过不断总结和调整,该政策已经较为完善,可为制定实施高职专本对接政策提供经验借鉴并形成预案,避免重蹈覆辙。

2.2.3 外地专本对接政策提供了实践参考

我国大陆地区多数省份已经出台高职教育专本对接政策,制定了“3+2”“2+2”“3+3”(安徽定向培养医学类本科人才)及“四年一贯制”等合作育人模式并付诸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既可提供政策参考,又可提供实践样本,还可提供难题释疑,使重庆市出台的同类政策内容科学,架构合理,对策可行。

2.2.4 重庆市现有教育资源提供了重要支撑

重庆市现有高等院校68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25所,高职高专院校40所,军队院校3所。高校教育资源较为丰富,学科专业较为齐全,本科院校在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能力、技术开发、教学管理等方面拥有较大优势;高职高专院校每年可输送8万余名大专毕业生[4],提供充足生源。这些资源优势,既可为市内高校开展专本对接合作办学提供极大便利,又可丰富合作选择和发展空间,还可增加底气,提供支撑,确保政策落实。此外,2015年以来教育部与重庆市共建国家教育改革试验区,探索共建考试招生制度等九项职业教育制度[5],也给重庆市制定高职教育专本对接政策预留了发挥空间,带来了创新机遇。

3 重庆市高职教育专本对接政策主体框架

重庆市高职教育专本对接政策的制定,应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根据重庆市各级各类产业发展规划,对接重庆和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用足教育部与重庆市共建国家教育改革试验区的先发优势,用好重庆高校资源和办学优势,借鉴本市“3+2”五年制大专和“3+4”七年制本科育人相关政策及经验,参考外地专本对接政策及各种模式成果[6][7][8][9],立足本地实际,选择优势专业和试点院校,先行先试,稳步推进。

3.1 政策目标

主要目标应着眼于三个方面:一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重庆市高校和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三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8]。此外,扩大本科教育覆盖面、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完善课程开发等内容,也应作为该政策的重要内容。

3.2 合作模式

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用的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多达5~6种,主流模式为“3+2”转段模式和“2+2”贯通模式。重庆市在制定专本对接政策时,需要兼顾统一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采用“3+2”转段模式较为适合。合作单位应积极实践,大胆探索,认真总结,形成推广经验。

3.3 合作内容

高职专科院校与本科院校合作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需要预设明确、合理的合作内容,防止出现随意合作或无效合作。合作内容应包括招生工作、教学工作、学生工作、专业建设和收费管理等重要方面,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同时,应就合作各方的责、权、利划分和人、财、物投入等做出明确界定,尽量避免由于上述事项混乱不清或有违公平合理而导致合作失败,影响人才培养大计。

3.4 实施办法

为便于政策有效落实,顺利推进,需制定配套实施办法。如制定专本对接申报论证办法、招生考试改革方案、转段或贯通办法、学籍学历注册办法等实施内容,方便合作各方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利于提高效率,确保合作顺利。

3.5 保障措施

专本对接合作育人涉及面广,很多方面可能超出合作各方职责或能力范围,必须制定组织保障、条件保障、安全保障和纪律保障等相关措施,确保合作各方全力投入办学过程,有效落实合作内容,促使合作结出硕果。

3.6 调整空间

为了增强政策文件的灵活性,应尽可能充分考虑各种困难和问题,注意张弛结合,宽严有度,适当预留调整空间,对参与合作的条件及合作范围等可灵活处理,放宽执行,以吸引更多的高校和行业企业参与合作办学,拓展合作空间,积极探索合作办学新渠道、新方式,保障合作各方灵活、有效地解决新困难、新问题。

4 结语

党的十九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落实国家和重庆市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政策,打通高职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的贯通渠道,对接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是重庆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举措。为此,重庆市应尽快制定专本对接政策,明确政策目标,设计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模式,配套实施办法,出台保障措施,预留调整空间,力争合作多赢,加快构建重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EB/OL].(2010-07-29)[2017-12-1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7/29/c_12388761.htm.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06-22)[2017-12-15].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4-06/22/c_1111255437.htm.

[3]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EB/OL].(2014-06-23)[2017-12-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406/t20140623_170737.htm.

[4]林祺.2016年重庆20万大学生毕业 这些专业人才最吃香[EB/OL].(2017-01-03)[2017-12-15].http://cq.sina.com.cn/news/b/2017-01-03/detail-ifxzczfc 6727011.shtml.

[5]高吕艳杏.教育部与重庆共建国家教育改革试验区[EB/OL].(2015-07-27)[2017-12-1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727/c70731-27368301.html.

[6]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EB/OL].(2012-03-01)[2017-12-15].http://www.ec.js.edu.cn/art/2012/3/1/art_4267_66114.html.

[7]福建省教育厅高教处.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2012-09-27)[2017-12-15].http://www.fjedu.gov.cn/html/xxgk/zywj/2012/09/27/fa9f97e0-08eb-4bd8-e040-a8c0906558f1.html.

[8]吉林省教育厅.2014年吉林省教育厅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EB/OL].(2014-07-10)[2017-12-15].http://www.51shengben.cn/newsdetails.aspx?id=263.

[9]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四年一贯制”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2014-06-19)[2017-12-15].http://www.ahedu.gov.cn/30/view/250992.shtml.

猜你喜欢
技术型重庆市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应用技术型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构建探讨
独立学院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必要性和途径探析
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型员工激励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