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教师TPACK素养现状调查与发展策略研究

2018-05-30 03:30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法学科

陶 然

(上海建桥学院,上海 201306)

信息技术推动了教学模式变革、教学结构调整、教学流程重构与再造。为了适应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要求,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优化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式,并推动教师专业发展[1]。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近年来,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的TPACK,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知识基础,它直接影响教师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能力。因此,研究中学英语教师的TPACK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于促进中学英语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促进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 TPACK的产生背景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国家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为应对信息技术的挑战,在中小学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运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经历了三个阶段,即Webquest模式阶段、TELS模式阶段和TPACK模式阶段[2]。

1.1 Webquest模式阶段

Webquest模式是指基于网络的自主探究模式,它强调学生在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等的过程中,教师的优点既不是课堂讲授,也不是给学生答疑、解惑,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计探究任务、开发探究资源、评价和总结学生的学习过程等。Webquest模式的优点在于以学生为中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缺点是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学科知识、学习效率较低、教师难以发挥作用等。

1.2 TELS模式阶段

TELS模式是指运用技术加强理科学习,它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以模块为单位设计教学内容,将基于网络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引入课堂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球科学、物理科学、生命科学等理科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的理科学习成绩。从本质上讲,TELS模式与Webquest模式具有较强的相似性,都强调学生自主运用信息技术,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的主导作用,没有关注在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中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的方法等。

1.3 TPACK模式阶段

TPACK模式是指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模式。起源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舒尔曼(Lee S.Shulman)教授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这一概念。舒尔曼认为,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具备学科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CK)、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PK),还应具备针对具体学科和情境的学科教学法知识。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广泛应用,美国学者科勒(Mathew J.Koehler)和米什拉(Punya Mishra)对舒尔曼的PCK结构进行了创新发展,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的概念。在这一阶段,研究者针对原有模式的固有缺陷,开始关注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应该发挥的作用。

2 TPACK的概念框架与核心内涵

2.1 TPACK的概念框架

TPACK是在舒尔曼提出的学科教学法知识(PCK)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了“技术知识”要素的产物。在科勒和米什拉看来,TPACK的本质是技术知识、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三者的有机融合与复杂互动[3],是关于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有效开展学科教学的知识。TPACK的概念框架及其包含的知识要素如图1所示。

图1 TPACK 的概念框架

由图1可知,TPACK的概念框架包含了7种知识要素,分别是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技术知识(TK)等3种单一知识要素和学科教学法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等4种交互知识要素。针对这些知识要素,科勒和米什拉强调,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单一知识要素,更应该关注由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新知识要素。学科教学法知识通常是指针对特定的学科内容,实施教学活动的方法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是指在信息技术作用下的学科内容知识。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是指在特定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教与学活动的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则是指基于信息技术环境和特定的学科内容有效开展教与学活动的方法知识。

2.2 TPACK的核心内涵

通过综合分析TPACK产生的背景与概念框架,以及对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TPACK的内涵。第一,TPACK绝不是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三者有机整合与复杂互动的产物,是关于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如何针对特定的学科内容,有效开展教与学活动的新知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不能仅仅关注信息技术手段或工具的操作知识,更要关注针对特定的学科知识,有效开展教与学活动的策略与方法的知识。第二,TPACK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与重要作用,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评价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协调者、监控者、指导者,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参与者、实践者、促进者。要不断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必须重视教师TPACK素养的发展。第三,TPACK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具有缄默性、实践性和情境性等特征。这决定了无法通过知识传授让教师提高TPACK素养,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运用多种培训方式,调动教师积极参与研讨、观摩、协作、体验等活动,教师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才能逐步获得独特的专业知识。

3 中学英语教师TPACK素养现状调查与问题剖析

3.1 调查问卷设计

在目前的TPACK理论研究中,存在两种迥异的研究倾向。一是研究TPACK概念框架的7个构成要素,代表学者是美国的科勒和米什拉[4];二是研究TPACK概念框架的核心要素,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Niess[5]。基于TPACK并非技术知识、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三者简单叠加的结果,而是彼此相互作用形成的新知识,根据Niess的观点,借鉴土耳其学者Isil Kabakci Yurkakul等开发的TPACK素养核心要素测量量表[6],以及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7],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设计了中学英语教师TPACK素养现状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基本信息问项和量表两个部分。基本信息问项包括性别、教龄、任教学校类型、相关培训的情况等。量表是从运用整合技术教授英语的统领性观念、学生理解知识、课程与课程资源知识、教学评价知识、教学策略知识等5个维度,对中学英语教师的TPACK素养进行全面调查。在正式调查之前,对问卷分别进行了Cronbach’s α 系数检验、KMO 和 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2 调查结果

本研究调查对象是中学英语教师。调查样本来自参加某省“国培计划”培训项目的中学英语教师,来自该省各县(市、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人员向被调查者集中发放纸质问卷,在调查人员的指导下,被调查人员在现场填写问卷。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4份,其中有效问卷11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33%。在调查样本中,男性教师38名(占比31.7%)、女性教师74名(占比68.3%);教龄在10年以下的教师43名(占比38.4%)、教龄在 11~20年的教师 59名 (占比52.7%)、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 10名 (占比8.9%);初级中学教师 45 名(占比 40.2%)、高级中学教师 67名 (占比 59.8%);85名教师 (占比75.9%)参加过相关培训、27 名教师(占比 24.1%)之前没有参加过任何相关培训。从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中选择12名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TPACK素养现状,听取他们对中学英语教师TPACK素养教育及开展相关培训的意见与建议。

3.3 存在的问题剖析

对问卷中“基本信息”调查数据进行差异检验发现,从性别来看,虽然男性教师与女性教师的TPACK素养存在差异,但并不显著。从教龄来说,教龄10年以下的教师比教龄11~20年及其以上的教师的TPACK素养低,且存在显著差异;教龄11~20年的教师比教龄20年以上的教师的TPACK素养低,且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随着教龄的增长和工作经验的积累,教师的TPACK素养逐步提高。从学校类型来说,初级中学教师与高级中学教师的TPACK素养并无显著差异。从参与相关培训方面来说,接受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教师比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的教师TPACK素养高,且存在着显著差异。这表明开展相关培训对于提高中学英语教师的TPACK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从深度访谈获得的数据分析表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策略等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对从问卷中的量表和深度访谈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发现,虽然目前不少中学英语教师均能熟练操作实物投影、电子白板、多媒体语音教室等常用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也曾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但是他们的TPACK素养仍然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离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具体来说,在运用整合技术教授英语的统领性观念方面,虽然不少英语教师熟悉和接受了课程观、教学观,也能正确认识技术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但是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技术应用与教学活动本末倒置”“为了技术而技术”等错误观念或行为。在运用整合技术教授英语对学生理解知识方面,多数英语教师没有深入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生的认知特征、认知偏好、认知活动过程等,对中学生可能会遇到的新问题、新困难等认识不足,对中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学习需求把握不准。在运用整合技术教授英语的课程与课程资源知识方面,大多数英语教师仍然固守传统的课程组织模式,课程内容局限于教材上的知识,选择和设计的课程资源没有体现“信息化”的特征,难以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要求。在运用整合技术教授英语的教学评价知识方面,教师深受传统的应试教育评价思想影响,不熟悉信息化教学评价方式和评价工具,仍然运用“纸笔测试”的总结性评价方式,片面地考察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很少运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运用整合技术教授英语的教学策略知识方面,虽然多数英语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但是不熟悉在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4 培养中学英语教师TPACK素养的策略

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三部分[8]。TPACK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针对特定的学科内容,实施课堂教学的专业知识。培养中学英语教师的TPACK素养,是在信息化时代推动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4.1 厘清认识,明确培养英语教师TPACK素养的重要意义

不少英语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对TPACK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教育管理者和英语教师都要认真学习,熟悉和把握TPACK的概念框架与核心内涵,厘清TPACK与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等三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和内在关联,明确提高TPACK素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来看,提高英语教师的TPACK素养,不仅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需要,而且是在信息化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升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从实践层面来看,在目前的英语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突出学生主体、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尊重个体差异等基本教育教学理念如何落地,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等如何应用,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都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TPACK素养。

4.2 完善机制,激励中学英语教师自我提高TPACK素养

在培养中学英语教师TPACK素养的过程中,学校应尽快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奖励补助制度、晋职晋升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以激发教师自我提高TPACK素养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学校应完善教师培训机制,预算专项经费,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英语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TPACK素养培训。其次,学校应完善奖励补助制度,给予教师合理的物质奖励或经费补助,激励英语教师开展TPACK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再其次,学校要完善职称职务晋升制度,要求教师在晋升高一级职称或职务时,必须具有TPACK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经历,或者具有相应的教学改革成果。最后,学校应完善考核评价制度,把TPACK课堂教学实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教学效果评价的范围,达不到规定的教师,不能评为优秀等级。

4.3 创新策略,提高英语教师TPACK素养培训效果

针对目前中学英语教师TPACK素养培训存在的问题,应根据TPACK的特征及其教育规律,改进培训组织形式、培训内容及其培训考核方式等。首先,创新培训方法,打破传统的“面授+上机练习”的整体划一培训方法,根据教师的能力基础,分类别、分层次地开展培训,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根据课堂教学情境,把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TPACK素养培训活动。其次,创新培训内容,培训内容除了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之外,还包括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认知特征、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实施、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知识。最后,创新培训效果考核方法,广泛应用信息化评价工具和多样化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全面评价教师TPACK素养培训效果。

4.4 加强协同合作,构建英语教师TPACK素养培养共同体

由于TPACK具有缄默性、情境性等特征,提高教师的TPACK素养过程具有实践性、长期性等特点。通过对教师开展TPACK素养培训,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向教师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教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TPACK素养。教师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提高TPACK素养。笔者认为,把同一学校或同一区域的中学英语教师组织起来,构建TPACK素养培养共同体,开展校本培训、校本(区域)研修等活动。通过TPACK素养培养共同体,围绕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专家示范、实地观摩、案例研讨、同课异构等研修活动,并通过专家点评、教师互评、技术整合经验分享等方式,促进教师反思,促进教师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以提高教师的TPACK素养。

4.5 优化环境,英语教师持续提高TPACK素养

虽然TPACK是技术知识、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三者有机整合而形成的新知识,但要提高教师的TPACK素养,仍然离不开软硬件条件和信息技术应用氛围。学校应根据信息化教学的要求,配置多媒体语音教室、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学系统、电子白板等中学英语教学必需的硬件资源,配置视频教学资源、语音教学资源、题库资源、数字期刊、同步课程、信息化教学案例等软件资源;营造信息化教学需要的制度环境、人文环境,深入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促使教师以信息化教学作为自己的自觉行为。优化配置信息化教学的软硬件资源,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促进教师持续提高TPACK素养的重要保障。

[1]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OB/DL].http://www.ggjy.net/show.aspx?id=9829&cid=34.(2014-05-28)[2018-01-30].

[2]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下)[J].电化教育研究,2012(6):47-56.

[3]李海峰.TPACK框架下的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J].现代教育技术,2013,(5):25-30.

[4]MISHRA P,KOEHLER M J.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A framework for teacher knowledge[J].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06(6):1017-1054.

[5]NIESS M L.Preparing teachers to teach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with technology:Developing a technology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5(5):509-523.

[6]YURDAKUL I K,ODABASI H F, KILICERK,etal.The development,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PACK-deep A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scale[J].Computer&Education,2012(3):964-977.

[7]段元美,闫志明,张克俊,等.初中数学教师TPACK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烟台市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5(4):52-58.

[8]周效章.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情意:内涵、结构与培养策略[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7(3):130-136.

猜你喜欢
中学英语教学法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学会在生活中学英语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如何创设中学英语语言环境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英文歌曲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英语书面表达教学谈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