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Bacillus circulans的重组β-CGT酶的分离纯化及其生化性质分析

2018-06-05 08:41李才明顾正彪李兆丰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糊精环糊精麦芽

李才明 , 黄 敏 , 顾正彪 , 洪 雁 , 程 力 , 李兆丰 *

(1.江南大学 食品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2.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122;3.江南大学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无锡214122)

环糊精(Cyclodextrin),又称 Schardinger糊精、环聚葡萄糖等,是由6个及以上D-吡喃葡萄糖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环状低聚物[1-3]。最常用的环糊精主要有3种,为α-、β-和γ-环糊精,分别由6、7和8个葡萄糖残基分子构成,这3种环糊精又统称为基础环糊精[4]。环糊精的空间结构呈中空圆筒形[5],其外部含有葡萄糖单元C-2、C-3以及C-6的羟基,导致外部亲水;而其内腔含有醚键氧原子以及C-3和C-5上的氢原子,所以内腔疏水[6]。正因为这种特性,使得环糊精在食品、农业、生物、医药、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7-9]。

环糊精的工业化生产均采用酶法工艺,即在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EC2.4.1.19,Cyclodextrin glucanotransferase或Cyclodextringlycosyltransferase,简称CGT酶)的催化作用下通过环化反应转化淀粉或相关基质而生成环糊精[10-12]。根据CGT酶催化反应初始阶段所产生主要环糊精的种类,可将CGT酶分为3种类型,即α-CGT酶、β-CGT酶、γ-CGT酶[13]。

在前期研究中,来源于Bacillus circulans STB01的β-CGT酶成功在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 WB600中实现了胞外过量表达,为其工业化生产及应用打下了基础。为了促进重组β-CGT酶在工业上的应用,有必要全面分析其生化性质。虽然来源于B.circulans的β-CGT酶的一些生化性质已有报道[14-17],但关于其不同pH下的热稳定性、酶浓度对其热稳定性的影响尚未见报道,而且有关金属离子对β-CGT酶环化活力影响的报道也不是很全面,尤为明显的是,大部分针对生化性质的研究主要是围绕CGT酶的水解活力进行开展,而非以其特征反应的环化活力为指标进行评价。研究报道显示,CGT酶催化水解反应和环化反应的最佳条件存在明显差异[18-19],而环化反应是其工业应用的基础,因此,有必要以环化活力为评价指标对β-CGT酶的生化性质进行全面分析。

作者主要对重组β-CGT酶发酵上清液进行分离纯化,然后以环化活力为评价指标全面分析其生化性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质粒和菌株 环状芽孢杆菌B.circulans STB01、E.coli JM109、宿主菌 B.subtilis WB600、质粒pST均保藏于本实验室。

1.1.2 主要试剂与材料 酵母粉和胰蛋白胨:购自英国 Oxoid 公司;α-环糊精、β-环糊精、γ-环糊精、牛血清蛋白标准品:购自Sigma-Aldrich(上海)公司;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PAGE)和标准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购自碧云天生物技术研究所;卡那霉素、赤霉素:购自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疏水色谱填料Phenyl HP、强阴离子交换色谱填料Q-HP:购自美国Amersham公司;麦芽糊精(DE=5、15、25):购自法国罗盖特公司;其它化学试剂均为国产或进口分析纯。

1.1.3 主要仪器 PTC-200型基因扩增仪:美国MJ Research公司产品;CR21GIII冷冻立式离心机:日本Hitachi公司产品;蛋白核酸定量测定仪:德国Eppendorf公司产品;GelDoc凝胶成像系统:美国Bio-Rad公司产品;905型超低温冰箱:美国Thermo scientific公司产品;Mini Protein 3蛋白电泳系统:美国Bio-Rad公司产品;DAMN HELEOS-II多角度激光光散射凝胶色谱系统 (配:Waters 1525 Binary HPLC泵、Wyatt Optilab T-rEX折光率检测器、Waters 2489紫外检测器、DAMN HELEOS-II Wyatt MALLS检测器):美国Wyatt Technology公司产品;高效液相色谱 (HPLC)系统: 美国 Agilent Technolodies公司产品。

1.1.4 培养基 种子培养基为LB培养基,发酵培养基为TB培养基,固体平板培养基为添加质量分数1.5%琼脂的LB培养基;培养基的具体配制方法参照文献[20]进行。

1.2 实验方法

1.2.1 重组β-CGT酶的生产

1)种子培养 将-80℃冰箱中保藏的甘油管菌株接100 μL至装有50 mL LB培养基的250 mL三角瓶中,接种量为体积分数0.1%,37℃摇床(200 r/min)培养过夜。接种前添加终质量浓度为5 μg/mL的卡那霉素和赤霉素。

2)发酵培养 将LB培养基中活化的枯草杆菌种子液以体积分数4%的接种量接入装有50 mL TB培养基的250 mL三角瓶中,37℃摇床 (200 r/min)振荡培养48 h,接种前添加终质量浓度为5 μg/mL的卡那霉素和10 μg/mL的赤霉素。

发酵培养结束后,将发酵液于4℃、10 000 r/min离心20 min,收集上清液即为重组β-CGT酶粗酶液。

1.2.2 重组β-CGT酶的纯化 β-CGT酶的纯化采用两步法:

第一步,疏水Phenyl HP柱(CV 50 mL)。缓冲液 A1为含 1 mol/L (NH4)2SO4的磷酸缓冲液(10mmol/L,pH 6.5),缓冲液 B1为 10 mmol/L 磷酸缓冲液(pH 6.5);重组β-CGT酶粗酶液在10 mmol/L磷酸缓冲液(pH 6.5)中透析48 h,一边搅拌一边缓慢加入 (NH4)2SO4固体至终浓度为1 mol/L,经0.45 μm微孔滤膜过滤;用5个柱体积的缓冲液A1平衡疏水Phenyl HP柱;上样,流速为10 mL/min;分别用(NH4)2SO4(0.8、0.6、0.4、0.2 mol/L)、缓冲液 B1、超纯水、0.5 mol/L NaOH进行梯度洗脱,流量为10 mL/min。

第二步,强阴离子交换Q-HP柱(CV 20 mL)。缓冲液A2为10 mmol/L磷酸缓冲液(pH 6.5),缓冲液B2为缓冲液A2+1 mol/L NaCl;含有β-CGT酶的组分在缓冲液A2中透析48 h,上样,流量为5 mL/min;分别用 NaCl(0.1、0.2、0.3、0.5、1 mol/L),0.5 mol/L NaOH进行梯度洗脱,流量为5 mL/min。

β-CGT酶通过测定酶活和SDS-PAGE进行鉴定,纯化β-CGT酶超滤浓缩后分装,-80℃保存。

1.2.3 β-环化活力的测定 β-环化活力的测定采用酚酞法并作适当修改[21-22],取适当稀释的酶液0.1mL,加入装有0.9 mL预先用10 mmol/L磷酸缓冲液(pH 6.5)配制的 1 g/dL麦芽糊精(DE=5)溶液的试管中,在50℃下反应10 min后,加入3.5 mL 30 mmol/L NaOH和0.5 mL由5 mmol/L Na2CO3溶液配制的0.02 g/dL酚酞溶液停止反应,在室温下保温20 min,在550 nm下测定吸光度。以失活的酶作为空白。一个酶活单位定义为在上述条件下每分钟生成 1 μmol β-环糊精所需的酶量。

1.2.4 SDS-PAGE凝胶电泳 SDS-PAGE电泳凝胶采用碧云天试剂盒制备,所用浓缩胶的质量浓度为5 g/dL,分离胶的质量浓度为10 g/dL,具体配方及操作参考产品说明书和相关文献[23-24]。电泳结束后,用质量分数0.1%考马斯亮蓝R-250对蛋白胶进行染色,并通过Quantity One软件估算酶蛋白的表观相对分子质量。

1.2.5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采用Bradford法[25]测定样品蛋白浓度,以牛血清蛋白(BSA)作为标准品,具体操作参见蛋白浓度检测试剂盒中的说明书。

1.2.6 β-CGT酶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未变性β-CGT酶的相对分子质量采用多角度激光光散射凝胶色谱系统进行测定:HPLC柱型号:P8514-806Shodex Packed column;样品质量浓度1.7 mg/mL(溶于 10 mmol/L磷酸缓冲液,pH 6.5),以 BSA(相对分子质量为66 000)作为标准品;测试条件:进样量0.2 mL,流动相为10 mmol/L磷酸缓冲液(pH 6.5,含质量分数0.02%NaN3,超声脱气处理),流量0.5mL/min,激光波长 658 nm,校正常数 2.5×10-5,数据采集时间间隔1 s;数据处理:采用系统自带软件ASTRA 5.3.4进行分析。

变性β-CGT酶的相对分子质量采用SDSPAGE方法估算。

1.2.7 β-CGT酶最适温度和热稳定性的测定 在不同温度(45~65℃)下,按1.2.3的方法测定纯化酶的β-环化活力,将酶活最高者定为100%,计算相对酶活,作温度-相对酶活力曲线,以确定酶的最适温度。

纯化酶(3.2×10-8mol/L)在不同温度(45、50、55、60℃)下保温,不同时间点取样,迅速冰浴冷却,按1.2.3的方法测定酶的残余酶活,以未保温的样品酶活力定为100%,计算相对残余酶活,作时间-相对酶活力曲线。

1.2.8 β-CGT酶最适pH和pH稳定性的测定 分别用浓度为10 mmol/L的不同pH值的缓冲液 (柠檬酸-柠檬酸钠:pH 4~6;Na2HPO4-NaH2PO4:pH 6~8;甘氨酸-氢氧化钠:pH 8~10)稀释酶液和配制底物,按1.2.3的方法测定纯化酶的β-环化活力,将酶活最高者定为100%,计算相对酶活,作pH-相对酶活力曲线,以确定酶的最适pH。

将纯化酶用上述不同pH缓冲液稀释至浓度约为 3.2×10-8mol/L,60 ℃下保温 30 min,不同时间点(10、20、30 min)取样,迅速冰浴冷却,按 1.2.3 的方法测定酶的残余酶活,以未保温的样品酶活力定为100%,计算相对残余酶活,作时间-相对酶活力曲线。

1.2.9 金属离子对β-环化活力的影响 在麦芽糊精 (DE=5)底物中添加一定终浓度的金属离子,按1.2.3的方法测定纯化酶的β-环化活力,以未添加金属离子的酶活性定为100%。

1.2.10 β-CGT酶产物特异性分析 用10 mmol/L磷酸缓冲液(pH 6.5)配制5 g/dL的麦芽糊精(DE=5)溶液作为底物,加入终浓度为1 U/mL的纯化酶,置于40℃摇床(200 r/min)中反应12 h,不同时间点取样,煮沸灭酶 10 min,加入10 μL糖化酶(100U/mL)糖化 30 min,煮沸灭酶 10 min,10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经0.45 μm超滤膜过滤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反应液中α-、β-和γ-环糊精浓度。

HPLC测定条件为:Agilent 1260 HPLC系统(配示差折光检测器),色谱柱Lichrosorb NH2(4.6 mm×150 mm),流动相采用体积分数68%的乙腈水溶液,柱温为30℃,流量为1 mL/min。

1.2.11 β-CGT酶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用10 mmol/L磷酸缓冲液(pH 6.5)分别配制底物浓度为0.1~10 mg/mL的溶液,按1.2.3的方法测定β-CGT酶的酶活,按Lineweaver-Burk双倒数法作图,计算酶的动力学参数,包括:米氏常数 (Km)、最大反应速率(Vmax)、催化常数(Kcat)和催化效率(Kcat/Km)。

1.2.12 数据处理 实验结果为3次平行实验的平均值,用平均值和标准偏差表示。采用OriginPro 8.0软件(美国OriginLab公司)分析数据和作图;显著性分析(P<0.05)采用SPSS软件进行,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Student-Newman-Keuls(SNK)程序来实现。

2 结果与讨论

2.1 酶的分离纯化

2.1.1 Phenyl HP柱疏水层析 从图1(a)可以看出,目的蛋白主要集中在 0.2 mol/L (NH4)2SO4(条带F)洗脱液中,其次在 0.4 mol/L(NH4)2SO4(条带 E)洗脱液中也有一定含量,同时酶活验证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合并条带E、F对应的洗脱液,在10mmol/L磷酸缓冲液(pH 6.5)中透析48 h,进行下一步阴离子交换层析,以进一步纯化目的蛋白。

β-CGT酶的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77 300,重组β-CGT酶粗酶液在还原与非还原状态下的SDSPAGE分析如图1(B)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β-CGT酶蛋白在粗酶液中占主要成分,而且分子间不存在二硫键。重组β-CGT酶的纯化采用Phenyl HP柱疏水层析和Q-HP柱阴离子交换层析相结合进行。

2.1.2 Q-HP柱阴离子交换层析 从图2(a)可以看出,经Q-HP柱阴离子交换层析后,目的蛋白几乎都集中在透过液中(条带B),且已达到电泳纯。收集条带B对应的酶溶液,进一步超滤浓缩保存。从图2(b)可以看出,重组β-CGT纯酶在还原与非还原状态下的表观相对分子质量基本相同,约为76 500,与理论相对分子质量77 300接近,说明分子间不存在二硫键,而且酶蛋白分子在溶液中以单聚体形式存在。

重组β-CGT酶粗酶液的纯化结果如表1所示,通过测定相应纯化步骤中的酶活性及蛋白浓度,最终β-CGT酶的比酶活为296.5 U/mg,纯化倍数达到27.2,回收率高达45.3%。

图1 重组β-CGT酶粗酶液和Phenyl HP柱纯化过程的SDS-PAGE分析Fig.1 SDS-PAGE analysis of the crude recombinant β-CGTase and the purification process of Phenyl HP column

图2 Q-HP柱纯化过程和纯化酶液的SDS-PAGE分析Fig.2 SDS-PAGE analysis of the purification process of Q-HP column and the purified enzyme

表1 β-CGT酶的分离纯化Table 1 A summary of the purification steps of β-CGTase

2.2 酶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采用多角度激光光散射凝胶色谱系统进一步测定β-CGT酶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结果如图3所示,经系统自带软件ASTRA 5.3.4分析,该酶分子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6 600,与SDS-PAGE分析结果相当,接近其理论相对分子质量。多分散性系数Mw/Mn为1.001,说明相对分子质量呈单分散,也进一步验证了酶蛋白分子在溶液中是以单聚体形式存在。

图3 多角度激光光散射凝胶色谱图Fig.3 Multi-angle laser light scattering gel chromatogram

2.3 酶浓度对其热稳定的影响

酶浓度在其热稳定性研究中是首先需要考察的一个因素,作者采用10 mmol/L磷酸缓冲液(pH 6.5)将浓缩纯β-CGT酶稀释至4个不同浓度,分别为 2.0×10-6、5.1×10-7、1.3×10-7和 3.2×10-8mol/L,分别研究其60℃下的热稳定性,结果如图4所示,β-CGT酶浓度越高,其热稳定性越好,说明低的酶浓度能够降低非共价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后续酶热稳定性的研究中,酶浓度选择3.2×10-8mol/L。

图4 β-CGT酶浓度对其热稳定性的影响Fig.4 Effectofthe enzyme concentration on the thermostability of β-CGTase

2.4 最适温度和热稳定性

在不同温度(45~65℃)下进行酶活力测定,将酶活最高者定为100%,结果如图5(a)所示,β-CGT酶环化反应的最适温度为60℃。

图5 温度对β-CGT酶活性和热稳定性的影响Fig.5 Effectsoftemperatureon the activity and thermostability of β-CGTase

β-CGT酶在 45、50、55和 60℃下的稳定性结果如图 5(b)所示,45、50、55 和 60 ℃时的半衰期分别为 6.8、4.5 h、55.6 min 和 6.5 min,60 ℃保温 20 min导致酶基本失去活力,说明该酶的热稳定性较差。

2.5 最适pH和pH稳定性

在不同pH(4~10)条件下进行酶活力测定,将酶活最高者定为100%,结果如图6所示,β-CGT酶在pH 5~7的范围内,酶活力较高,其最适pH为6.5;pH低于5或高于7时,β-CGT酶的环化活力下降较快。在相同pH值时,β-CGT酶在甘氨酸-氢氧化钠缓冲液中的环化活力明显高于其在Na2HPO4-NaH2PO4缓冲液中的环化活力。

图6 pH对β-CGT酶活性的影响Fig.6 Effects of pH on the activity of β-CGTase

β-CGT酶在不同pH(4~10)条件下的热稳定性均较差,而且在pH值相同而类型不同的缓冲液中,其热稳定性也存在明显差异。在10 mmol/L pH 4~6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中,β-CGT酶60℃保温10 min即几乎失去活力(数据未显示)。从图7(a)和表2可以看出,在10 mmol/L pH 6~8的Na2HPO4-NaH2PO4缓冲液中,β-CGT酶60℃时的热稳定性随pH值的升高略有降低;从图7(b)和表2可以看出,在10 mmol/L pH 8~10的甘氨酸-氢氧化钠缓冲液中,β-CGT酶60℃时的热稳定性同样随pH值的升高而降低,pH 从 8.0 升高到 10.0 时,t1/2(min,60℃)降低了62.7%。很明显,甘氨酸-氢氧化钠缓冲液更有利于β-CGT酶的稳定,暗示了甘氨酸可能能够提高β-CGT酶的热稳定性,但后续实验发现,β-CGT酶在含10 mmol/L甘氨酸的Na2HPO4-NaH2PO4(10 mmol/L,pH 6~8)缓冲液中,其热稳定性与未添加甘氨酸时几乎一致(数据未显示),说明甘氨酸只有在特定的缓冲液、特定的pH条件下才能有利于β-CGT酶的热稳定性。

图7 不同pH条件下β-CGT酶的热稳定性Fig.7 Thermostability of β-CGTase under different pHs

表2 不同pH条件下β-CGT酶60℃下的半衰期Table 2 Half-lives of β-CGTases at 60 ℃ under different pHs

2.6 金属离子对β-CGT酶环化活力的影响

金属离子通常能作为酶的辅因子而对其活力产生重要影响,为了验证β-CGT酶的环化活力是否对金属离子辅因子存有依赖,将一定终浓度的金属离子螯合剂(EDTA)加入到β-CGT酶反应体系中,并分析其对β-CGT酶环化活力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常规金属离子,包括:Li+、Na+、K+、Ca2+、Ba2+、Cu2+、Mn2+、Mg2+、Zn2+、Hg2+和 Fe3+, 对 β-CGT 酶环化活力的影响,结果如图8所示。EDTA和金属离子的终浓度分别为10 mmol/L和1 mmol/L,以未添加EDTA和金属离子条件下的环化活力为100%。每个值为3次平行实验的平均值,柱状图上不同字母表示显著性差异(P<0.05)。

图8 EDTA和金属离子对β-CGT酶环化活力的影响Fig.8 Effects of EDTA and metal ions on the cyclization activity of β-CGTase

2.7 产物特异性

β-CGT酶催化底物能同时生成α-环糊精、β-环糊精和γ-环糊精,从图9可以看出,在整个反应过程中,重组β-CGT酶的主要产物均为β-环糊精,其次为α-环糊精,γ-环糊精产量最低;尤其在反应的初始阶段,β-环糊精产量急剧增加,这正是定义来源于B.circulans STB01的CGT酶为β-型的根据;随着反应进行至3 h,3种产物的增加趋于平缓,α-环糊精、β-环糊精和γ-环糊精占总环糊精产物的比例分别为26.9%、56.6%和16.5%,总转化率为34.7%。

图9 β-CGT酶在pH 6.5、40℃条件下作用5 g/dL的麦芽糊精(DE=5)生产环糊精Fig.9 Productionofcyclodextrinsbyβ-CGTase incubating with 5%(wet basis,w/v) maltodextrin(DE=5) at pH 6.5 and 40 ℃

2.8 动力学分析

为了进一步确定重组β-CGT酶的动力学性质,分别测定了以不同浓度的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木薯淀粉、可溶性淀粉或3种麦芽糊精(DE=5、15、25) 为底物时酶的 β-环化活力, 通过Lineweaver-Burk双倒数法作图,计算酶的动力学参数。从研究结果发现,当分别以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或木薯淀粉为底物时,环化反应的动力学性质不符合米氏方程(数据未显示)。而分别以可溶性淀粉或3种麦芽糊精为底物时,环化反应的动力学性质能用米氏方程很好的进行描述 (相关系数R2>0.99),酶的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以可溶性淀粉或麦芽糊精为底物时β-CGT酶的动力学参数*Table 3 Kinetic parameters of β-CGTases with soluble starch or maltodextrin as the substrate

从表3可以看出,可溶性淀粉的Km值平均值最低,说明β-CGT酶与可溶性淀粉的亲和性最大,尽管与DE 5、DE 15的麦芽糊精Km值没有显著性差异,以可溶性淀粉或DE 5麦芽糊精为底物时,酶的催化效率(Kcat/Km)最高,随着麦芽糊精DE值的增大,酶的催化效率显著降低,说明低DE值的麦芽糊精更适合生产环糊精。

3 结语

对获得的重组β-CGT酶发酵上清液进行分离纯化,然后以环化活力为评价指标全面分析了其生化性质。结果表明,采用Phenyl HP柱疏水层析、QHP柱阴离子交换层析两步能很好的对重组β-CGT酶进行纯化,酶的回收率达到45.3%。重组β-CGT酶的表观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6 500,且在溶液中是以单聚体形式存在。该酶的最适pH为6.5,在甘氨酸-氢氧化钠缓冲液中体现出更好的热稳定性;最适温度为60℃。45、50、55、60℃下的半衰期分别为6.8 h、4.5 h、55.6 min 和 6.5 min;60 ℃下的热稳定性随酶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该酶的活性不依赖于金属离子,1 mmol/L Li+、Mg2+、Zn2+和 Hg2+对该酶的 β-环化活力有抑制作用,而1 mmol/L Ca2+和Ba2+能明显激活酶的β-环化活力。以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木薯淀粉为底物时,该酶环化反应的动力学性质不符合米氏方程;而分别以可溶性淀粉、麦芽糊精(DE 5、15、25)为底物时,其环化反应的动力学性质能用米氏方程很好的进行描述。

[1]FRENCH D,RUNDLE R.The molecular weights of the schardinger alpha and beta dextrin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1942,64(7):1651-1653.

[2]SZENTE L,SZEJTLI J.Cyclodextrins as food ingredients[J].Trends in Food Science&Technology,2004,15(3-4):137-142.

[3]JIN Zhengyu,BAI Yuxiang,WANG Jinpeng.Screen and modification of cyclodextrin glycosyltransferase[J].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2012,31(2):113-123.(in Chinese)

[4]LI Z F,WANG M,WANG F,et al.γ-cyclodextrin:A review on enzymatic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s[J].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07,77(2):245-255.

[5]童林荟.环糊精化学-基础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6]KHAN A R,FORGO P,STINE K J,et al.Methods for selective modifications of cyclodextrins[J].Chemical Reviews,1998,98(5):1977-1996.

[7]THOMPSON D O.Cyclodextrins-Enabling excipients:Their present and future use in pharmaceuticals[J].Critical Reviews in Therapeutic Drug Carrier Systems,1997,14(1):1-104.

[8]GOMES L M M,PETITO N,COSTA V G,et al.Inclusion complexes of red bell pepper pigments with beta-cyclodextrin:Preparation,characterisation and application as natural colorant in yogurt[J].Food Chemistry,2014,148:428-436.

[9]SILVA F,FIGUEIRAS A,GALLARDO E,et al.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solubility and stability of stilbene antioxidants: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yclodextrins and bile acids[J].Food Chemistry,2014,145:115-125.

[10]PAZZETTO R,DELANI T C D,FENELON V C,et al.Cyclodextrin production by Bacillus firmus strain 37 cells immobilized on loofa sponge[J].Process Biochemistry,2011,46(1):46-51.

[11]URBAN M,BERAN M,ADAMEK L,et al.Cyclodextrin production from amaranth starch by cyclodextrin glycosyltransferase produced by Paenibacillus macerans CCM 2012[J].Czech Journal of Food Sciences,2012,30(1):15-20.

[12]JIN Zhengyu,WANG Jinpeng,BAI Yuxiang.Catalytic mechanism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n cyclidextrin preparation[J].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2013,32(1):1-8.

[13]LI Z F,CHEN S,GU Z B,et al.Alpha-cyclodextrin:Enzymatic production and food applications[J].Trends in Food Science&Technology,2014,35(2):151-160.

[14]MARECHAL L R,ROSSO A M,MARECHAL M A,et al.Some properties of a cyclomaltodextrin-glucanotransferase from Bacillus circulans DF 9 R type[J].Cellular and Molecular Biology,1996,42(5):659-664.

[15]SALVA T J G,RODRIGUES J A D,COLOMBO C A.Purific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some properties of cyclodextrin glycosyltransferase from Bacillus circulans N degrees 76 using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J].Revista De Microbiologia,1997,28:13-21.

[16]VASSILEVAI A,ATANASOVA N,IVANOVA V,et al.Characterisation of cyclodextrin glucanotransferase from Bacillus circulans ATCC 21783 in terms of cyclodextrin production[J].Annals of Microbiology,2007,57(4):609-615.

[17]GASTON J A R,SZERMAN N,COSTA H,et al.Cyclodextrin glycosyltransferase from Bacillus circulans DF 9R:Activity and kinetic studies[J].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2009,45(1):36-41.

[18]LARSEN K L,DUEDAHL O L,CHRISTENSEN H J S,et al.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cyclodextrin glycosyltransferase from Paenibacillus sp.F8[J].Carbohydrate Research,1998,310(3):211-219.

[19]WIND R D,UITDEHAAG J C M,BUITELAAR R M,et al.Engineering of cyclodextrin product specificity and pH optima of the thermostable cyclodextrin glycosyltransferase from Thermoanaerobacterium thermosulfurigenes EM1[J].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1998,273(10):5771-5779.

[20]张佳瑜.软化芽孢杆菌α-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在毕赤酵母和枯草杆菌中的表达[D].无锡:江南大学,2010.

[21]MAKELA M,KORPELA T,LAAKSO S.Colorimetric determination of β-cyclodextrin:two assay modifications based on molecular complexation of phenolphthalein[J].Journal of Biochemical Biophysical Methods,1987,14(2):85-92.

[22]李兆丰.软化类芽孢杆菌α-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产物特异性分析[D].无锡:江南大学,2009.

[23]J S,Dw R.Molecular cloning:a laboratory manual[M].3rd eds ed.New York:Cold Spring Harbor Press,2001.

[24]郭尧君.蛋白质电泳实验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5]BRADFORD M M.A rapid and sensitive method for the quantitation of microgram quantities of protein utilizing the principle of protein-dye binding[J].Analytical Biochemistry,1976,72(1):248-254.

猜你喜欢
糊精环糊精麦芽
响应面法优化高抗氧化麦芽糊精糖基化乳清浓缩蛋白的制备
吃心情的麦芽精
妈妈被妖怪抓走了
鸦胆子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生麦芽鸡内金茶
石榴鞣花酸-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β-环糊精对决明子的辅助提取作用
朋克养生:可乐加“泻药”
糊精丁二酸酯对水泥水化历程影响的研究
张云鸿:对待麦芽,就像对待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