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一束光, 拂却蒙于中年的尘埃

2018-06-06 10:14杨雪梅
今日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字孩子教育

杨雪梅

其实,自己骨子里是由衷地喜欢教师这个职业的。在我看来,能见证成长,陪伴成长,然后在教育这方净土中恬淡守望,该是何等的优雅与从容呀!

只是,特殊教育近乎与世隔绝的工作环境让我日渐闷沉,寻不到方向;日复一日单调机械的忙碌琐碎,让我的心倦于应付,难觅曾有的激情; 职称与考核评比带来的桎梏重压,更是让我的整个生命状态都焦躁带霾,苦痛不堪。曾经怀揣的美好守望之心,便在这迷茫之中变得蒙尘油腻,失却了最初的温润。

遇见一抹光,心有所向

2016年春,沉昏的日子里几抹文字的出现令我的心怦然一动:“无论所处的教育环境多么不如意,无论面对的教育现实多么令人焦虑,我都会坚决地、深深地沉入到阅读中去,让作为教师的自己丰盈起来、温润起来、强大起来的同时,也帮助学生丰盈起来、温润起来、强大起来。”“写作,不仅可以改变我们的教育心态,开阔我们的教育视野,孕育我们的教育思想,还可以给我们一个隐形的准则,引领我们在自我修正中走过教育的每一个细节,走近理想的教育。”

这些文字,犹如指月之手,于幽暗中助我觅得皎洁。于是,顺着那轮光我认识了作者王维审老师,并带着一颗坚定决绝的心加入了由他发起的民间教师成长团队——叙事者,开始尝试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的方式来排遣内心的苦闷,为自己的成长积蓄些许力量。

阅读是抹光,丰盈教育

教育学者谢云老师认为,向着一本本书走去,这是教师应该有的姿势,也是教师最美好的姿势。这句话,我深信不疑。但如何走入书中,如何将书我相融,自己却大费过周章。

在叙事者团队中,我跟随大家读的第一本书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力著《儿童的人格教育》,那也是参加工作近二十年来我捧读的第一本教育专著。起初,还自信满满地认为,只要专注了,还怕什么专著呢!但现实却很骨感:书中枯燥的教育理论令我恹恹欲睡,生僻的心理名词让我如隔雾看花,晦涩的文字更是很快就将我满满的自信击得七零八落。

好在,一次次退却之念生出后,又总能在团队成员的相互鼓励中重拾动力。看书易困,我索性让自己出声朗读;名词不解,就一次次上网查阅寻证;理论枯涩,我干脆抄下来反复咀嚼;有所触动,就马上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题于书上……一个月,这本书被反反复复啃了三四遍。再从书中走出,竟已有了种拨云见日的清朗:原来,孩子的心理问题,都和家庭关系息息相关!虽然症状在孩子,但病根在家长,显现在学校和社会;原来,只有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的处境,以儿童的错误判断来理解他们,才能真真正正走进孩子的世界,一切问题才有可能得到矫正和改善。

从《儿童的人格教育》中走出来是艰难吃力的,但随后再走向一本本书的步伐便从容了许多。在一线教育者的文字中,我收获的是智慧和力量:他们把琐碎变成了富有深度的思考,他们不屈从于当下的窘境而找准方向努力自我成长,于是,终有一日,小小的“草根”化成了漫布坡野的绿意;在对教育经典的时时回味中,我采撷着前人心血浇灌出的花儿: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的目的应指向德行,于是,教育之中,我会始终把“人”字放在工作的最中央;对哲学书籍的研读,让我学会了以审视的目光打量教育、关注成长;在美学作品的浸润中,我的教育行走慢慢少了功利追逐之味,多了从容耐心之美。

成长之路,阅读是光!我就在这光影之中,将自己的教育生活重新过得丰盈而多彩。

写作是抹光,指向辽远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有过这样一个美妙的比喻:一个人在空气清新的森林或海边散步,如果这时突然从远方传来柔和的、悠长的钟声,一下子,这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感受就得到了提升和深化。王维审老师说,教育写作对于教师职业,或许就是那远处的钟声。对我來说,写,不仅仅是那清新中柔和悠长的钟声,让我的心通灵透彻,它还是低处暗处的那抹光,带我走向了辽阔高远。

二十个月的时间,近二百篇文章的发表,我的成长就像舞台上的闪光灯那般炫目。到底是什么成就了我短时间内丰厚的收获呢?每每有老师前来请教,我的回答都是那几个字:“开始写,坚持写下去!”

我曾经用两个月的时间反复品读《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这本书,并将书中大部分令我有所触动、予我启迪的文字工工整整誊抄出来,加深记忆,以期摸透教育叙事的写作技巧;我曾经走到哪儿都随身携带着纸和笔,碰到了发人深思的故事、令人顿悟的瞬间,甚至无意中冒出的一个想法、几个语词,都随时予以记录,然后在每个夜深的微凉中将它们焐成有温度的文字;我曾经从一些杂志中挑出叙事文章,只摘取其中的故事情节,站在自己所关注的点和立足的角度来着笔重构,然后再与原文全方比较,查找自己的不足;我还曾经让自己在作者与读者这双重的身份中转换,完成一篇文章后,反复以一个读者挑剔的眼光审读,再一次次修改完善,直到这篇文读起来让自己也有了某种心灵上的触动……

班上有一个男孩家庭贫困,在别人吃零食的时间他只能眼巴巴地看,那种眼神刺得我心疼。我兴冲冲地跑去超市为他买了很多食品,孩子却连连拒绝。同事告诉我,这样的孩子又馋又死要面子,不用理他。可是,我总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夜深人静,当我把这件事情写下来后,我对自己进行了追问:

他想吃零食吗?想,肯定想,他的眼神告诉了我。

他为什么不要我的馈赠?或许是他不想接受我的“施舍”。

为什么我的“馈赠”会成为他以为的“施舍”?也许是我的馈赠方式出了问题。

怎么办呢?改变方式!

似有所悟,我当即换了种方式,把那些零食变成了孩子们活动的奖品,小男孩马上欢喜地领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师爱是一种艺术,需要智慧的表达和恰切的方式。教师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都要细致地考虑会不会给学生带来哪怕是一丁点儿伤害。随后的教育生活中,无论是与孩子还是家长打交道,我都会三思后行,力避把善意的呵护变成了对自尊的损害。

可以说,教育写作不仅让我有了更加敏锐的教育观察力、思考力,也让我开始学会慎重地对待教育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带着这份敏锐和审慎,我开始一步步地走入了教育的美好之地。

成长之路,写作是光!这抹由自身散发出来的光,延伸了脚下的教育之路,也闪亮了我自己。

有人说:“不论阅读还是写作,你选择的都注定是一次孤独的心灵之旅。”其实,于我来说,那些读来的、写下的文字都是教育路上的一抹抹微光,在时间的沉淀和积累中,它们会变成强大的光束,拂却的是人渐中年蒙尘的激情,照亮的是我那颗守望教育的心,从容的是脚下不停追寻的步履。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特殊教育学校

猜你喜欢
文字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