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到中年更需“修”

2018-06-06 10:14李国茂
今日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雪花教育教师

李国茂

人到中年,不再有“聊发少年狂”之欲,“雄姿英发”之工,常言道“人到中年万事休”,追求无目标,进取精神弱化,甚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蒙混度日成为常态。教师到了中年,看破红尘,职称到顶了,职务无求了,功劳苦劳有了,于是乎进取的锐气减弱了,创新改革的勇气消弭了,一切按部就班,甚至吹毛求疵;再加之上欲孝,下望慈,责任多元,分身乏术,视功名如尘土,慨叹“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有人戏谑说现在的学校是“孩子的天堂,中年人的屠场,老年人的坟场”,有悲,有叹,有气。似乎很无奈。

教师到了中年,事业达到成长峰值,可以说是教育生命的分化期,更是关键期。如何祛除“油腻”,砥砺前行呢?

一、不邋遢,会保“颜值”

一次上课,教室门前,一个孩子悄悄地对我说,“老师,您的纽扣没有扣”。我当时很尴尬。是啊,人到中年,很容易犯不注重仪表的毛病,不修边幅,诸如不常剃须,不常理发,不常擦鞋,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在这个审美疯狂的年代,却难入孩子们的“法眼”。教师外在形象也是基本素养,大方得体不做作,亲和随众不另类,让孩子们觉得你跟他是“一伙”的,也就是孩子们常说的“要有点风度”。不要一副大腹便便,老气横秋,暮色苍茫的样子,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的才是最美的。当然这些都是形式的东西,最主要的还是保持微笑,做一个“悦者”,课堂上,师生间、同事间交谈交流,要侧耳倾听,身体微倾,表现出有得于心的微笑。微笑是中年教师最有价值的一张名片。快乐之微笑何来?不妨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作为参考——“如何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独乐乐,不如人乐乐,人乐乐,不如众乐乐。中年教师既不要忘形得意,更不能忘形失意,成为“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了。德克萨斯大学哈默什教授等人在教课评价的相关研究中曾明确指出:“越是颜值高的教师,教课评价越好。”一副不可一世的呆板样子,谁与你同行!

二、不止学,时补“脑子”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还有好多没学到。我已过中年,坚持月读三本教育著作,年订阅10种期刊,为自己成长保鲜,自己觉得蛮充实。大家都明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在这个知识更新裂变的时代,创新波诡云谲,改革风生水起,用“日新月异”一点都不为过,如果只吃老本,就会被时代的巨手掏空,出现岌岌可危的“中年危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年教师要摆脱“油腻”——职业倦怠的困扰,无学无以致远,惟嗜学方能治迂。“百学而上达,致远可泥”,俗语更说得明白,“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中年教师如果放松学习,对职业成长不利,对生命成长无益,那眼前只是“末日的视界”。教师的学习,主要渠道还是读书,靠近书,捧起书,方可正本清源,推陈出新,读书是我们最好的修行,读书是静静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当然,中年教师已经有了多年的教学积淀,有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积累,读书宜宽不宜窄,不仅仅局限于教育教学类专业书籍,拓宽视野,读点“闲书”,诸如修身养性、健康保健、幽默风趣、军事经济类书籍,“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读点哲学、逻辑方面的书籍,涉猎一些合口味的儒、释、道等宗教类书籍,引进一点禅心佛意,浏览有滋味的传记类文学,咀嚼人生。这样可以扩张自己的胸怀,荡涤“浊气”,多点闲情雅致,美化自己的精神长相,为教育生命保质,添点“神气”。爱莉·狄金森告诉我们,“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去,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只有勤学善读,教育人生才永远不会迟到,学历有时,学问无限。

中年教师,不时也“潮一把”,学学现代技术,玩个“互联网+”什么的,建个微博,注册博客等,玩点微课,搞点翻转,弄点慕课,做个菜鸟也无妨。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教授认为,19世纪和20世纪的教师是“教学”的专家,21世纪的教师是“学习”的专家。实践证明:“不学”真会“乏术”。

三、不“摆谱”,善建“圈子”

教师到了中年,经历了教育教学的风风雨雨,也有过人生沉浮,更有过追名逐利的艰难与困苦,有可能功成名就,桃李天下,也有可能命运多舛,诸多不如意,每到这个时候,为保“晚节”,容易犯“摆谱”之症。面对青年教师,大话当年如何受煎熬,如何敬业,评职称如何难,工资如何低等等,就是摆功抖资格;面对年轻领导,说长道短,顶牛找事,不听使唤,工作尥蹶子,遇事找茬子,有错扯把子。这些病症虽不是中年教师的众生相,但据我几十年的教育经历观察,在单位并不鲜见,处于“离不得,见不得”的尴尬境地,上下左右皆难逢源,把自己逼到“孤独”的角落。不管怎么说,年轻教师也在奋斗,也在追求卓越,追逐幸福,在为教育奉献着,中年教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观之助之,少点挑剔的言辞,因为我们也是那样走过来的。多和青年教师交朋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之必先予人”,和他们打成一片,做他们的“粉丝”,自己也就圈得了“近粉”,周围有一帮年轻人围着转,你也会获得能量,他们就会与你齐探讨,共琢磨,摆脱前行的羁绊。

乐于“圈远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巧入群,诸如刊物作者群,教育研究群,协会群,学生群等,那里名家贤者云集,研究大咖汇聚,在那里捕捉到很多教育前沿信息,那里有探讨不完的教育话题,有说不尽的教育疑惑,遇到教育难题,能够讨到很多真知灼见,如果只有一孔之见,也会得到认可,说不定可得到编辑的青睐,在刊物上出出彩,找到新的成长点。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现在有很多全国的好朋友,还有编辑朋友呢!中年教师不要奢望别人给你搭建多好的平台,关键在于自己突破思想藩篱,扬帆再出发。

四、不停思,巧写“文字”

西方哲学家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中年教师从教几十年,沿途欣赏过了无数的风景,在前行的路上,润己泽人,含智容错,停步留心,为了每一朵花的开放而呕心沥血,每一位心中装满的都是独一无二、无可复制的教育故事,演绎着一部多彩的连续剧。有人说,一个教师就是一部教育学,一群教师就是一首精美绝伦的教育史诗。教育实践是教育生长的沃土,中年教师有思想,有体验,如果拿起笔来,写下反躬自省的思考,录下精美的教育故事,把素材熬炼成文字,在笔意行走间,不知不觉补充“元气”。记得朱永新先生在推行新教育早期,曾经办过“朱永新保险公司”,要求老师每天记录自己的教育叙事,写自己的课堂,写自己的孩子,写自己的阅读,写自己的思考,每天1000字,坚持写10年,如果不成功,以一赔十。结果是,很多老师写了3年便全国知名。不间断写作的老师,在写作中不断地发现自己,在思考中不断超越自己。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所言:“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而一个教师写3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人生多跌宕,中年更可期。我年轻时,奋斗过,忙于“教材、教案、教室”,出差、会议、文件,无暇静下来读书、写作。中年后,2016年,我毅然退出管理岗位,从忙中抽闲出来,静下心来写下只言片语,偶投期刊,在《人民教育》《今日教育》等几十种报刊发文80多篇,有学科教学,有教育思考,有管理叙事,有阅读感悟,有时事评论,每每写下一点文字,心中豁然开朗,颇有成就感。

“告诉我雪花的重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知更鸟问一只野鸭知道雪花的重量吗?野鸭的回答是“微不足道”。知更鸟说道:“我飞落在一棵冷杉的树枝上,这时下雪了,小瓣的雪花缓缓降落。我无事可做,于是就数起了飘落在我栖息的树枝上的雪花,确切的数字是141254。当又一片你所讲的微不足道的雪花飘落在树枝上时,树枝折断了。”说完知更鳥便飞走了。中年教师可努力做那最后一片雪花,用我们的积累,在不知不觉中等待成果的出现,改变我们未曾改变的,老之将至,幸矣!

师到中年务必修,“致虚极,宁静笃”,为了教育,为了自己的生命成长,搭建一个适合自己的舞台,尽情挥霍属于自己的时光,“哀乐中年真备感,江山大梦任轻弹”,中年教师要敢于致自己:我们不“油腻”,我们不“猥琐”。圆梦教育,追求卓越、享受幸福,为了教育的未来,装满行囊,舒展翅膀,翱翔湛蓝的天空,迈开双脚,追逐天边那一片彩云,有我,有我们!任你别裁,我自扬鞭奋蹄。

作者单位:四川省阆中市朱镇乡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雪花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雪花
淘气的小雪花
小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