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动笔

2018-06-06 10:14余映潮
今日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动笔武松赏析

余映潮

做优秀的教师,要勤于动笔。换个说法,就是要经常“写一写”。

勤于动笔,好处不少。

它可以让我们摘抄于教研、教学、教辅有用的各类资料,能在日积月累之中丰富知识积累,优化教学资源,开阔我们的教学眼界,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笔者曾这样描述过自己坚持读书、做摘抄、做卡片的生活:

这些卡片的类别划分细密。如阅读教学类,就分为综论、记叙、说明、议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言文、语言、词语、句义、段意、讲读、自读、语感、教例、课型等小类,每一小类都拥有大量资料目录。

这又读又记的读书生活,是我的“四季的耕耘”。

一位学富五车、学问背景厚实的教师,在教学中带给学生的一定是丰富的知识、宽阔的视野以及学习的乐趣。

它可以让我们随时将思想所得变成文字;在备课之时,教学之中,课后反思之际,在与同行的教学交流之中,常常会有思想火花的闪现,常常会有学有所获的真实感受,将它们记下来,既留下了思考的精华,又留下了时间的足迹,更留下了日后可以继续实践、深化研究的优美话题。

下面是我的一次凝神思考的纪录:

实实在在的课堂实践活动,主要有4个方面的特点:

1.坚持集体训练。活动的设计与安排,要面向全体,着眼于让班上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受益。

2.必须有动有静。动,就是学生都参与的朗读、认读、背诵、讨论、交流的活动;静,就是学生都进行的默读、思考、批注、笔记、写作的活动。凡是热闹到底的课堂,都是肤浅教学的课堂。

3.确保活动形态。即学生的课堂活动要“成形”,既要有学生活动的内容,又要有一定的时间长度。也就是說,课堂上的每次活动都必须确保有充分的时间保证。

4.注意教学难度。就阅读教学而言,活动的安排要让学生真正得到训练,而不是只完成课文解读的任务。

看起来文字不多,其实都是可以让自己长时间地进行研究与实践的好话题。

它可以让我们在参加教学研讨活动时专心撷取、提炼学有所获的内容,正是因为有了“文字”的记载,于是才有了能够让自己回顾、品味、参照、学用的可靠翔实的材料。

如下面的内容,是一位语文教师用“每课学一点”的方法做的听课笔记:

这次学了八招

《老王》:文雅优美的课中小结,以小诗来小结两个教学板块的活动。

《背影》:高雅细致的片段精读,重点品析课文第6、7段。

《台阶》:高效协调的读写结合,先写微型赏析文,再进行研讨交流。

《云南的歌会》:独具匠心的赏析训练,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美点赏析”。

《我的叔叔于勒》:颇有深度的师生对话,训练学生赏析小说的技能。

《贝壳》:别出心裁的文意把握,学生串写课文要点,以此把握文意。

《秋天》:典雅别致的微型讲座,教师讲析“诗歌的非常规语言”,增加了教学的厚度。

《赫耳墨斯与雕像者》:层层深入的一课四学,学生的课堂积累非常丰富。

这就是学习的智慧,“时间”在这里真正起到了沉淀知识的作用。

它可以让我们关注教学资料的整理,将自己备课、教学、作业批改、教学心得、资料编写中的精华内容保存下来。

假如一位教师:有自己常常动笔随记的很多篇章,有亲手编写的许多课文的教学资料,有逐步形成的、系统的训练材料,有自己写作的教学日记,有记录下来的数十例课后反思,有积淀下来的与学科教育有关的若干专题研究资料……那么他就有了带有鲜明个性的、渗透着心血与汗水的“仓库”;久而久之,他不仅积累了资料,尝试到了研究的味道,而且在动笔之中思考了自己,思考了自己的工作。

它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在思考与提炼之中提起笔,写一点教学论文。应该说,凡优秀的教师都应该有撰写论文的意向与志向。可以说,这是“勤于动笔”的最为关键的内容。

写作,一种艰苦而美妙的动笔方式,它能留下思想,留下时间的脚印,留下美好回味,留下书面作品。

教师论文的写作,有非常多的着眼点,如:观点论述、专题研究、教法探索、技法例谈、课文欣赏、学法指导、作文辅导、创新研究、教学智慧、经验介绍、课例品评、说课文稿、教案设计、教学随笔、课中偶得、备考研究、听课评课、语文知识、辨析指正、教学反思……

可以说,在教学之中专注于什么样的实践、思考与研究,就可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

论文写作,也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研究技法,对我们的有益训练是,要有心积累大量的材料;要进行极为艰苦的内容提炼;要突破平常的写作角度;要进行准确流畅的表达。

一般而言,可经常用以练笔的主要有10项内容。它们是:教育叙事、教学随笔、课文赏析、教学设计、课例品析、观点立论、专项研究、学科知识、经验小结、精短诗文。

特别是学科教学小论文或微型文章的写作,对我们有非常好的促进、提高作用。

下面是一篇关于《武松打虎》的微型赏析文。

武松为什么遇到了老虎

武松原本是不应该与“老虎”相遇的。

对于景阳冈的虎患,官府的“榜文”有明确规定:在巳、午、未三个时辰之外,单身客人,白日不许过冈。

而“肚中饥渴”的武松是于“晌午”时候到达“三碗不过冈”酒店的。按常规,他喝三碗酒之后过冈,即使是“单身客人”,也不会遇到老虎。

但武松居然喝了18碗酒,吃了四五斤牛肉,还与店家拌嘴。待他“横拖着哨棒,便上冈子来”时,“已有申牌时分”,红日已经坠下去了。

从“晌午”到“申”时,这中间有几个小时的时间;喝酒,让武松消耗了“安全”的时间,他到了老虎最可能出来伤人的时候才上山。

可以说,在“武松打虎”的情节描写中,“酒”对表现武松的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最最奇妙的作用是:武松因为大量饮酒而延迟了过山的时间,于是与虎相遇。

这就是:看似巧合,其实是作者精心构思中的“安排”。

短短的文章,写起来耗费了不少时间与精力,但它却是研究成果,于教学也相当有味。

猜你喜欢
动笔武松赏析
武松历史原型卞元亨
我要写的勒阿越来越少了
武松:喝酒好赚钱
毛毛雨
春天的雨
武松的醉与不醉
步辇图赏析
多写创意日记激发动笔兴趣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