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整把握推进课程游戏化探赜

2018-06-15 13:16薛萍
成才之路 2018年14期
关键词:身体力行问题引领课程游戏化

薛萍

摘 要:幼儿受到自身认知特点的限制,对于直观可感的事物更加具有认知兴趣。因此,幼儿园要在顺应幼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促发幼儿课程不断游戏化。文章提出要问题引领,促进活动与游戏的融合;辐射拓展,促进主题与游戏的融合;身体力行,促进创新与游戏的融合;匹配认知,促进教学与游戏的融合,从而促进幼儿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问题引领;身体力行;匹配认知;课程游戏化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4-0076-02

幼儿受到自身认知特点的限制,对于直观可感的事物更加具有认知兴趣。因此,幼儿园要在顺应幼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促发幼儿课程不断游戏化,通过对游戏的精心设置,将课程与游戏项目进行巧妙而自然的融合,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享受教育,体验学习的无比乐趣,从而推进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问题引领,促进活动与游戏的融合

从课程体系的角度来看,幼儿园的主题教学与游戏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由于教师在认知理念上的差异,使得幼儿园的主题活动与游戏相悖而行,尤其是主题活动与游戏相比更具有针对性,但其内容又相对逼仄。儿童正处于心智成长和发育的阶段,他们对于一般性的主题活动并不会表现出多大的兴趣。但如果在课程游戏化的整个模式之下,就能将主题活动巧妙地融合在游戏之中,从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把握儿童的认知心理,就能更好地促进幼儿主题活动的开展。例如,在幼儿园中开展“一日生活”的主题活动,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课件,寻找与主题活动相关的图片,并将他们剪成小牛、小羊、小马等动物的形状,在背面写上问题。活动过程中,小朋友可以依次自然地抽取自己喜欢的图片,并相机回答问题:如果有陌生人给你好东西吃,你会怎么做?放学了,接我们的不是爸爸妈妈,而是一位叔叔,你会跟他走吗?这一系列问题关注到幼儿在常态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教师并没有采用直接讲解和告知的方式,而是蕴藏在游戏过程中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们根据自己已经积累的认知经验进行回答,教师可以在幼儿进行回答时多进行表扬和鼓励,在这样的游戏中,将“一日活动”的过程与自主问题的游戏进行整合,让幼儿养成自我保护的意识,在面对可能存在的危险时能够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二、辐射拓展,促进主题与游戏的融合

在对幼儿资源进行整合的大背景下,将游戏的主题与效果进行有机整合,尤其是借用游戏效果对游戏的主题进行反馈和可行性分析,能够使幼儿在具体游戏的过程中汲取知识、生长能力,最终提升幼儿教育的意义。在游戏的情境之下通过悬念的设置,可以让主题活动更具吸引力。鉴于此,要借助一些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创设活动的氛围,并在悬念的冲击下让幼儿自己去探索,从而激发幼儿本真的探究欲望,更好地锻炼幼儿的能力。例如,在开展“我是讲故事小能手”的活动中,组织幼儿以传统文化中的成语故事为载体练习讲故事。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幼儿全方位、立体化地接触我国传统的故事,同时在准备的过程中,教师还对活动的组织形式进行相应的创新,将传统游戏“击鼓传花”融入其中。在具体活动过程中,一位教师背对着幼儿敲鼓,其中一个幼儿手中拿着一朵鲜艳的小红花。当教师开始敲鼓时,幼儿们就依照相应的顺序进行快速传递。鼓声停止时,小红花在谁的手中,就邀请谁到讲台前讲成语故事,如果幼儿故事讲得生动精彩,就可以当场奖励小红花。由于有了游戏环节的介入,幼儿们已经不再将讲故事作为一种负担,而是乐于积极地了解故事、准备故事,表现出极高的参与兴趣,而最后奖励红花的设置,更是对幼儿参与活动的最好认可,游戏保持了他们参与活动的有效热情。当活动结束之后,很多幼儿回家后都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收集、阅读相关的成语故事,使这一活动的效果得到延伸,更好地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身体力行,促进创新与游戏的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针对幼儿发展规律的游戏内容和生成性策略也要进行相应的革新。但是很多幼儿园由于师资配置的原因,在幼儿接受课程活动时,很少能够将活动区域与幼儿的生成性策略进行统整联系。因此,在围绕相关课程内容进行幼儿游戏活动的研究时,就要紧紧抓住幼儿的心智特点,本着促进幼儿身心有效发展的原则,设计出幼儿认知能够接受、智力发展能够挑战的游戏内容,真正促进幼儿游戏和相关策略的有效整合。例如,在进行“石子赛跑”这个游戏设计时,教师在传统游戏的规则上进行了独特的创新。在幼儿进行游戏时,教师通过细致观察发现,幼儿们对于鲜明直观的图片都较为敏锐,而直观可感的图片又是对幼儿进行美术教学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在组织孩子们进行游戏时,要将幼儿的绘画教学与传统游戏“石子赛跑”进行巧妙的融合。在具体开展游戏时,要先将参与游戏的小朋友分组,每个小组由两个小朋友组成,一个负责扔骰子,另一个负责跑步,然后在多次活动之后可以让两个人互换角色。这样一来,负责扔骰子的小朋友能够锻炼认识数字的能力,而跑的小朋友则能在奔跑的过程中锻炼对图片的识别能力。游戏开始后,负责跑步的幼儿听到相应的步数之后,就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指定的位置,并捡起地面上的图片进行辨认,然后再以最快的速度将图片精准地投入到相应的区域中去。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依照传统游戏的规则进行了必要的创新和修改,让幼儿在竞赛性的游戏情境之中强化了对图片快速观察和识别的能力,在真实可感的游戏过程中对幼儿的辨析能力展开训练,为幼儿的绘画课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四、匹配认知,促进教学与游戏的融合

随着对教育本质规律的认知,教育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倡导“劳逸结合”的理念,而对于尚处于学龄前的幼儿来说,这就显得尤为必要。事实上,幼儿课程虽然没有小学的课程繁重,但其教学内容也呈现明显的递进过程,这种逐渐加深的趋势使得幼儿在课程活动中也开始面临着一些压力。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本着“劳逸结合”的理念,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教学内容与游戏的链接点上,让幼儿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过程中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从而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鉴于此,教师在将教学内容与游戏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就应该根据活动的不同进行必要的假想。首先可以是站立在幼儿的维度对角色进行遐想,其次是根据设置的游戏内容对情节进行必要的想象,以此来串联各个活动的认知情节,并借助这些情节来吸引更多的幼儿参与到游戏过程中。例如,在进行美术课程“有趣的房子”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为幼儿创设了这样鲜活可感的情境:在一个原始大森林里,小兔、小狗、长颈鹿和大象等动物纷纷来到小熊家做客。小动物们都说:“现在的天气真是太冷了,我们居住的房子又破又旧,可以请小朋友们帮助我们设计一幢漂亮的房子吗?”很多幼儿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之下,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教师相机引领幼儿们进行观察与想象:这些动物所居住的房子需要根据他们身体的特点进行设计,你觉得小兔、小狗、长颈鹿和大象等动物的房子应该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则再次组织游戏实践,让幼儿们扮演成相应的小动物,通过表演、对话的形式将他们对自己房子的要求展现出来,从而让每个小朋友都能清晰地认识到这些动物的房子应该有哪些明确的要求,为美术课中进行房子的设计明确方向。试想一下,如果教师直接要求幼儿设计这样的房子,他们的参与热情一定没有这样高。而与游戏的整合,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参与热情,而且能调动幼儿的创新意识,可谓一举两得。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受到自身认知特点的限制,对于直观可感的事物更加具有认知兴趣。儿童的认知发展有着鲜明的认知规律,教师应该顺应这样的规律,将游戏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更好地调动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淑萍,和平.让游戏成为儿童道德成长的常规力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1).

[2]高美琴.让课程化游戏浸润幼儿的童年[J].时代教育,2017(10).

[3]石佑兰.多元整合,有效推進幼儿课程游戏化[J].基础教育课程,2016(12).

[4]陈爱玲.幼儿教育中游戏与幼儿课程的融合[J].吉林教育,2017(10).

猜你喜欢
身体力行问题引领课程游戏化
身体力行
制造业为何不赚钱(六)身体力行,新型服务模式之融资租赁
立足“有效”,回归阅读教学本来的样子
关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思考
一日活动中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与反思
让问题引领初中数学教学
问题引领下的阶梯式综合复习课堂初探
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再强党性
健身秀:囧并时尚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