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金铜造像的封底

2018-06-19 02:44刘钊
收藏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舍利佛像佛教

□ 刘钊

茶瓶儿·西行

千里独行春化雨,天竺远,古道漫旅。

那年萧瑟处,菩提树下,断壁残无数。

今霄欲觅旧时渡,梵钟响,笃笃迟暮。

再望来时路,霞虹归途,都唱楼兰赋。

图1 犍陀罗早期石雕 高60厘米 日本私人收藏

图2 犍陀罗早期石雕 高40厘米 日本私人收藏

图3 12世纪帕拉自在观音像及封底题记 高18厘米 台湾私人收藏

图4 佛像的内部装藏

图5 包底法装藏的佛像底板

图6 宽边包底法装藏的佛像底板

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公元前6到5世纪的蓝毗尼(今尼泊尔境内)。但直到公元1世纪之前,佛祖的形像都是以佛祖脚印、法轮、空着的佛座等隐喻的方式出现(图1、图2)。当时的佛教徒认为佛祖是至高无上的,世间无任何有形态的东西可以充分表达佛祖的存在。这种含蓄的表达在公元前3~2世纪佛教最为兴盛的阿育王时期也不例外。真正意义上的佛造像诞生于公元1世纪左右的犍陀罗(另一说秣菟罗更早)。最初的造像材质是以灰色片岩为主,艺术风格是典型的希腊罗马风格。到犍陀罗晚期(4~5世纪)开始出现以青铜为材质的金属造像,但数量稀少,几乎无例外的都是释迦牟尼或菩萨造像。之后的笈多王朝铜造像开始大量出现,题材扩大到弥勒、观音等大乘佛教的尊神。7世纪左右密教产生,金铜佛像多样化的时代应运而生。此一时期的帕拉、斯瓦特、克什米尔都依各自区域民族文化发展出独特的佛教造像艺术,但此时的造像绝大多数都无封底。台湾私人收藏的一件12世纪帕拉观音造像为特例之作且原封底板上錾刻有梵文题记(图3)。而如今见到的高古佛像有封底的一般都是后代所为,西藏在佛教前弘期(约620年~842年)时的本土造像也鲜有原始封底。

图7 永宣宫廷佛像采用的剁底法装藏的佛像底板

图8 嵌板法装藏的佛像底板

佛像封底传统的肇始或产生于西藏本土,最早的产生年代无法考证,但后弘期开始就已经大量应用了。

封底是用来装藏造像的底板。所谓装藏,顾名思义,就是在佛像的内膛放置一些有纪念意义或者宗教价值的圣物,这里面舍利是必须的,舍利又分法身舍利和生身舍利。生身舍利是指大成就者,得道上师的真身舍利;法身舍利是指《佛顶尊胜咒》《佛顶放无垢光明咒》《正法秘密·印咒》《菩提场庄严咒》《十二因缘咒》等五部大陀罗尼咒。此外,还要放置一些金银、珠宝、香料、五谷等(图4)。

由于绝大多数的装藏都是从佛座处装入(也有从佛像背部,头部开孔装入的,以站像为多),这样装完填充物后就需要用盖板封住,这个盖板我们习惯称为底板。底板一般是薄铜所制,后期也有用木质、泥质替代的。固定底板的方式几百年来各不相同,但主要有三种方式,介绍如下。

1.包底法:将佛像底沿向内敲击以包住底板是为包底法,此方法是历史上最常用的方法,从8世纪一直延续到18世纪,甚至如今西藏很多地方仍在使用。包底法按其具体形态又细分为窄边包底和宽边包底(图5)。

窄边包底只是将很窄的一小截弯转过来固定住底板,是西藏、尼泊尔大部分地区采用的封底方法。

宽边包底是指在圈足和底板之间还有接近一厘米左右的宽边,此类包底的佛像多出现于西藏的西北部、北部,例如甘肃、青海等地,可以作为判断产地的辅助依据(图6)。

2.剁底法:是指在佛座的底沿内边剁出毛刺,以毛刺来固定盖板。公认最早的剁底法是15世纪的永乐宣德宫廷造像,很规整的7、8个毛刺固定住底板,上面再覆以朱砂。清代皇帝笃信藏传佛教,此时黄教兴盛,北京兴起广建喇嘛寺的风尚,为满足快速、有效的大批量生产,清代宫廷官铸的佛像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剁底法封底,尤其六品佛楼造像更是如此。此方法也反溯对西藏本土造像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这一时期的藏东、青海、甘肃等离中原距离近的区域更多吸收采用了剁底封装的方法(图7)。

3.嵌板法:此方法不同于以上两种方法,是将铜板镶嵌于佛座的内膛。著名的扎纳巴扎尔系造像多采用此种方法,此方法与包底法最大的不同是铜板的位置距离底边更远(一般在1~2厘米),工艺技法上也不是用底边敲击包住封底,而是事先铸好固定底板的凹槽,放置底板后将凹槽的下边缘敲击包住底板。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嵌板法较之包底法更科学,工艺要求更高,是包底法的改良。此方法的最大好处是在封底和放置面之间多出来一段空间,可以有效防止潮气、水分对封藏的沁蚀。这对于居无定所,沿水源迁徙的蒙古游牧部落来讲尤为重要(图8)。

当然,除以上三种常见的封底方法外,还有粘胶封底(多用沥青、树脂等天然粘合剂),金属条固定封底等多种样式,但都不是主流方法,大多是一时应急之作(图9)。

笔者还见过一种双层包底,即在包底的中央另外又有一个小的封底,此类造像多见于13世纪左右的藏西造像,观其样式不似后代所为,但其功用为何不得而知,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佛像在封上底板之后,通常都会在底板上錾刻十字交杵来完成最后的开光加持仪轨,交杵的图案千变万化,依历史、地域、宗教派别而各有不同,这也可以作为佛像断代的辅助依据(图10)。

佛教造像作为佛教精神的实体体现和信众膜拜观想的对象,是佛教思想和艺术的完美表达,而封底的出现更加完善了佛像制作的仪轨和其功用性,它同时承载了几百年来大家对发愿祈福、积善行德的良好护持,是佛教文化内涵的忠实体现。

图9 采用金属条固定法装藏的佛像底板

图10 采用双层包底法装藏的佛像底板

猜你喜欢
舍利佛像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佛像面前的 菩萨
辽《无垢净光大陁罗尼法舍利经记》考释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佛像面前的菩萨
关于佛像艺术
何谓[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