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精当的教学用语,上有效的劳技课

2018-06-28 11:39唐雯
新校园·中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学语言

摘 要:一堂40分的劳技课,只要教师以学生为本,运用精当的教学语言,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一定能使学生在课内进行有效的劳动实践,获得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精当;教学语言;小学劳技课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中,特别谈到该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任何技术知识、技术操作、技术意识的形成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也就是说,劳动与技术课是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但是,在实际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40分钟内,课堂教学流程占用大量时间,而学生实践操作时间变少,作品不能按时完成。为了解决这个情况,教师就会要求学生在课后继续完成。但是这样的处理往往会出现以下的情况:学生在实践中,因出现困难无法自行解决而放弃作品的制作,长而久之,学生对该课程失去了兴趣;学生的作品往往会由他人代为完成,使之未能进行实践操作,技能无法提高;制作作品时间占用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变相给学生加重学习负担。因此,劳动技术课任课教师要运用精确恰当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能在课堂时间内得以进行充分的劳动实践,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一、运用精当的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

要使劳技课上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实践,是否就要去除导入部分的教学用语,开门见山直接进行项目的教学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陶行知先生这样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学生有了兴趣,上课时就会精神振奋,情绪饱满,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因此导入新课必不可少,但是也要注意教师语言的精当。

如三年级校本教材《折纸盒》一课的导入,教师先出示一方纸,一边说:“小小一方纸,折叠又翻拉,变化可不少,看你行不行?”一边让一张正方形纸在自己的手中,变成了房屋、轮船、小鸟或者风车。在这短短1分钟内,教师精当的导入语言、熟练的操作示范,成功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对折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这节课所要用到的技法有所关注。

二、运用精当的指导语,启发学生有效思考,突破难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劳技学科,在使用国家教材以外,会根据区域特点和学生情况,自行研发校本教材。这些教材往往由学校教师设计、编写导学单,以便于学生对学习项目进行自主探究。导学单一般会采用静态图文呈现,并不能完全表现作品每个步骤的完成过程,学生在尝试制作时,往往会出现“看了不明白,做了不正确”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启发思考,拨云见日”。

在三年级校本教材《衍纸花卉》一课中,学生在学习江苏省编教材后,根据导学单的步骤图,完全可以掌握了制作紧卷的方法。不过,制作衍纸花卉,光会紧卷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松卷的制作以及纸卷的变形。但在导学单上,只出现松卷以及变形纸卷的图片,并没有具体的指导过程。在这个环节,教师启发学生:“请同学看看紧卷和松卷在外形上有什么不一样?从这两种纸卷的名称,你可以大胆设想松卷的制作方法吗?”教师只用了两句指导语,引导学生从纸卷的外形与名称进行有效的思考,快速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的难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江苏省编劳技教材五年级下册中安排了3课“中国结”的学习,分别是鞭炮结、吉祥结以及平结。学生根据教材的图示,可以将这三种中国结学会。学生是否就满足于掌握这三种“看图打结”呢?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毕竟中国结艺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值得学生进行自我拓展学习。基于如此考虑,教师在教授平结制作时,不走寻常路,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在制作鞭炮结和吉祥结时,有没有相似的步骤?”学生归纳在制作这两种结都需要摆线、编织、收尾三个步骤。其中,尤以编织环节最为复杂。为了攻克编织难点,教师在示范的基础上,继续启发学生:“我们根据走线的过程,一起尝试编个口诀,化繁为简!”在师生共同尝试、讨论、交流中,完成了平结编织的口诀:“1线压中轴,形成左半圈;2线压1线,穿过中轴进左圈;1线压中轴,形成右半圈;2线压1线,穿过中轴进右圈;两手抓两绳,用力均匀抽一抽。”可以说,教师的上课语言很精炼,所用时间少,起到的效果好。陶行知先生曾说:“与其把学生当容器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因此,教师并不止步于此,而是给学生学习的“钥匙”:“我们是不是可以从鞭炮结、吉祥结以及平结的编织中,给中国结的编织,找一找规律呢?”学生很快抓住口诀中的要点,变为“压→穿→抽”,這样更便于学生自主拓展学习其他中国结的编织。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精当的指导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总结规律,从而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实践体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运用精当的评价语,肯定学生实践过程,激励进步。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存在,在劳技课堂学习中,表现出的理解、探究、发展能力各不相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不以单纯的作品精美程度为指标进行评价,而是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考查学生,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就需要及时运用精当的评价语言进行实时的评价反馈。精当的语言不需长篇大论,但也不代表单一的词汇,如果只重形式而不注重事实,滥用 “你真聪明”“你真棒”等用语,只会使学生感觉“不真实”,久而久之,这种廉价的评价将失去激励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做出有针对性的、艺术性的、分层多维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实践过程,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例如,对于主动质疑的学生,可以说“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对于不断失败的学生,可以说“静下心找一找原因,相信你会发现问题所在”;对于团结合作的学生,可以说“通过合作,你们的作品完成得更精致”。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有不同于书本、教师的学习思路,不妨以“你的想法非常与众不同,让我们一起验证你的猜测”,索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我证明来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不可避免的,学生也会有错误的想法与做法。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再次深入思考来保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运用精当的评价语的同时,教师不妨再配上恰当的体态用语,那么在劳技课堂教学中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一颦一笑,肯定的眼神,轻轻地抚摸,响亮的掌声,伸出的拇指……更能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能激发学生对劳动技术学科学习的热情。

一堂40分的劳技课,只要教师以学生为本,运用精当的教学语言,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一定能使学生在课内进行有效的劳动实践,获得能力的提高。

作者简介:唐雯(1981— ),女,江苏苏州人,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劳技教学。

猜你喜欢
教学语言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
让古诗词教学弥散醉人的芬芳
初中化学课堂中如何实施高效性教学
语言艺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基层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激趣 导思 引探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