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治疗中多发伤患者的危险因素以及进行急救措施的分析

2018-07-09 09:16王明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18期
关键词:医学杂志针对性部位

王明伟

临床上, 多发伤是由外力冲击、高空坠落、交通事故等因素同时或者相继造成一个或者一个以上部位的严重创伤,且近年来的发病率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1-3]。多发伤患者受伤之后, 不仅会因为受到暴力冲击的影响而出现大量出血、脏器损伤等现象, 而且创伤之后因为受到心理、循环异常等因素的影响, 还会引发机体代偿失调综合征, 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医院急诊科是接收多发伤患者的主要部门, 为了降低患者病死率, 要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措施对其进行急救,为其生命安全提供有效保障[4-6]。为此, 本研究主要针对急诊治疗中多发伤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探究, 并且积极寻找针对性的急救措施,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急诊科急救的多发伤患者60例, 患者平均年龄(41.38±4.85)岁,男37例, 女23例。对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 有7例患者死亡, 其中女3例、男4例。

1. 2 方法 将多发伤患者送到急救室之后, 要马上监护其各项生命体征, 包括血压、心率与呼吸, 并且采用ISS实时评估患者的损伤情况。对患者进行急救的过程中, 要对其进行止血、输液、吸氧、保暖以及骨折固定等急救处理, 并将患者实际情况作为依据, 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机械通气与降颅压等一系列措施。对患者进行影像学诊断之后, 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并根据其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患者年龄、性别、急救情况、ISS评分、损伤部位数、就诊时间、致伤原因等急诊资料进行分析、汇总, 然后再将分析结果作为依据, 对多发伤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究, 制定针对性的急救措施。

1. 3 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死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并对比不同ISS评分、损伤部位数、就诊时间、致伤原因、年龄、性别, 以及是否体温过低、呼吸系统感染患者的死亡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不同致伤原因、性别患者的死亡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ISS评分、损伤部位数、就诊时间,以及是否体温过低、呼吸系统感染患者的死亡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多发伤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n(%)]

3 讨论

现阶段, 我国建筑、交通运输行业均获得了迅猛发展,交通事故发生率也显著提高。多发伤在临床上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共同引发的创伤性疾病, 患者病情发展速度快、严重,受创突然, 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7,8]。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患者进行处理, 不仅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而且还可能直接导致其死亡。本研究通过分析得知,>60岁、ISS评分高、体温过低、呼吸系统感染、损伤部位数多、就诊时间较晚的多发伤患者死亡率更高(P<0.05)。究其原因, 这可能是因为老年患者各项身体机能在不同程度上减退, 并且通常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出现, 减弱了机体代偿能力与应激能力, 将急救难度增加;就诊时间较晚的患者容易错过最佳急救时间, 促使急救危险性提高;损伤部位数较多的患者ISS评分也相应更高, 这也说明患者的创伤严重程度越重, 需要对其进行更加复杂的急救处理, 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急救风险性。

为了将多发伤患者的急救风险性与死亡率降低, 临床医护人员要积极寻找针对性的急救措施, 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对患者病情快速做出判断, 做好充分的手术准备,严格遵循“救命为主, 救伤其次”的抢救原则。因为大部分多发伤患者受创突然, 创伤部位很可能出现恶化现象, 为此, 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急救的过程中, 要对其致伤原因、就诊时间、年龄等信息准确、及时了解, 确保能够将其伤势特点作为依据, 于最短时间内制定出科学性、针对性的急救方案。除此之外, 医护人员要适时安抚患者, 以此来将其焦虑、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减轻;为患者开通通道, 获取更多抢救时间[9-11]。②因为多发伤是因为受到暴力冲击影响后, 促使患者器官、体表组织受到损伤, 并且有出血现象伴随出现, 严重情况下甚至会促使患者休克。为此, 对患者进行急救的过程中, 要及时建立起静脉通道, 仔细检查患者损伤部位, 将损伤程度、部位作为依据, 对其进行针对性处理。③对患者进行急救的过程中, 要对ISS 评分高度重视, 以此来获取创伤严重程度指示信息, 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病死率[12-17]。

综上所述, 年龄大、ISS评分高、体温过低、呼吸系统感染、损伤部位数多、就诊时间较晚属于急诊治疗中多发伤患的危险因素, 医护人员要根据各种危险因素制定出针对性的急救措施, 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充分保障。

[1] 陈国枢, 陈立, 王涛, 等. 急诊车祸多发伤并发创伤性凝血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广东医学, 2016, 37(7):1016-1018.

[2] 黄庭勇, 田春泉, 余协青, 等. 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诊救治及转入ICU时机分析.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5, 25(5):100-102.

[3] 尼加提江·艾比不拉, 阿力木江·阿布力米提, 帕尔哈提·拜合提, 等.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对急诊多发伤患者伤情评价及预后预测的作用. 中华创伤杂志,2015, 31(6):548-552.

[4] 鲁力, 胡平, 文玉明, 等. 严重多发伤并发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分析.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 24(5):493-497.

[5] 陈小凤, 阳文新, 孙守松, 等 . ISS评分与CRAMS评分在多发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 26(6):664-668.

[6] 钱永兵, 陆健, 田锐, 等. 大量输血治疗方案在多发伤救治中的临床研究.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 24(9):1028-1030.

[7] 徐明珠, 何志松, 周亚峰, 等. 近十年苏州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演变趋势及急诊PCI治疗现状. 中国急救医学,2017, 37(9):794-799.

[8] 吕扬, 周方, 郑亚安, 等 . 多学科合作模式创伤中心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初步探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16, 32(12):1111-1114.

[9] 李威, 谷贺, 孙亮, 等 . 急诊多发伤患者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研究. 中国医药导刊, 2016, 18(8):774-775.

[10] 王雄明. 急诊多发伤患者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研究. 中外医学研究, 2016, 14(36):119-120.

[11] 王庚壮, 潘昭宇, 潘立峰. 急诊多发伤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天津医药, 2017, 45(8):885-888.

[12] 陈刚, 李江华. 64例严重多发伤的院前急救措施分析. 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29):150-151.

[13] 马秋风. 对多发伤患者进行急救护理的效果. 当代医药论丛,2014(15):128-129.

[14] 管来顺, 王晖, 曾阳. 急诊腹部多发伤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7(11):1038-1040.

[15] 袁铁英, 张力, 曹秀香. 严重多发伤患者在急诊转运中的护理.吉林医学, 2011, 32(8):1586.

[16] 吴海霞. 严重多发伤患者44例的急救护理分析. 中国卫生产业, 2012(11):33.

[17] 王晶, 邵萍. 严重多发伤的急救分析.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 19(4):642-643.

猜你喜欢
医学杂志针对性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海军医学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名单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分析当归中不同部位有效化学成分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五个部位冬天尤其要保暖
《转化医学杂志》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