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祝福》中的祭祀文化研究

2018-07-12 08:12徐妹妍哈尔滨体育学院哈尔滨150008
名作欣赏 2018年15期
关键词:供品鲁四鲁镇

⊙徐妹妍 杨 洋[哈尔滨体育学院, 哈尔滨 150008]

一、封建礼仪下的祭祀文化

(一)祭祀缘起在原始社会中,太阳给予人们温暖和光明,黑夜寒冷漫长;天高气爽使人心情舒畅,风云雷电让人胆战心惊;江河湖海创造生物,高山大川让人望而却步,动物植物都在遵循自然发展、生存、死亡,由此便产生了原始的自然崇拜。人们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皆有灵性,人的生产生活行为能够让天地神高兴,这样人们就可以得到福报,反之由于人的主观行为导致天地神的愤怒,就会降罪于尘世,甚至殃及子孙后代。

(二)祭祀目的在《说文解字》中对“祭”的解释为祭祀,即以双手持肉,向上表示供奉、尊敬。段玉裁注释说,没有牲畜的称之为“荐”,“荐”加上牲畜才称之为祭祀。《礼记》中阐明,祭祀就是为了祈福、获得福报。《管子》中也有不对祖宗、旧法恭敬,就是不守孝悌。祭祀已经不仅从仪式行为上进行规范,更在礼仪制度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本质意义上讲,祭祀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天地神佛、祖先等的供奉,起到消除灾害、求得福气运气,在获得了福气运气之后还要向上天神佛、祖先进行报答感谢。

(三)礼仪产生的根源在《礼记》中说对人的管理,都应以礼仪为先,而礼仪主要在五经中记载,其中以祭祀为最重要的。《易经》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把祭祀放在各项礼仪的首位。礼仪源于祭祀,并且对礼仪的发展具有规范作用,从根本上说祭祀是礼仪甚至法律产生的根本源头。“礼”本义指的是盛放祭祀供品的器具,在古代人们用礼器敬神祈福逐渐形成了活动仪式,这也是“礼”的引申义,礼器所盛放的供品主要有米、肉、酒等,这在人们生产生活食物相对匮乏的古代,充分表现出对神祖的敬畏。

(四)祭祀禁忌祭祀经过原始、奴隶制社会上千年的演变,成为一种社会制度,要求每个人包括皇帝都必须遵守,而我们所说“礼”的多重含义也在思想、行为、仪式、程序等多个角度对祭祀活动进行了严苛的规定。祭祀活动最重要的两个原则,即虔诚和整洁。在《祝福》中祥林嫂之前也仅能够参与祭祀活动的各项准备,之后“克死”丈夫、孩子,成为“不洁之人”。

二、鲁迅小说《祝福》中关于祭祀的描写

(一)送灶小说的第1段是一段景色描写,送灶的爆竹声震耳欲聋,空气中弥漫着火药的香气。此时将近年关,鲁镇看上去一派祥和的气息。一是交代作者在此时回到鲁镇,二是交代故事开端时间是腊月,三是向读者交代祝福的日期是腊月二十七,即完成送灶仪式的第二天,起到引领下文的作用。在传统祭祀文化中,送灶的时间是农历腊月的二十三和二十四,其中官宦人家、地主豪绅是二十三,平民百姓则是二十四,体现出严格的等级划分。在腊月二十六还要将灶神接回,完成了整个送灶过程。

(二)祝福小说的第2段笔锋一转,开始对祝福场面进行描写。“祝福”是鲁镇的年终大典,其场面之大无可比拟。祝福的地点是鲁镇,时间是腊月二十七,即送灶仪式完成第二天起直到除夕结束,五更天无论人、供品、香烛等准备就绪。祝福的目的与送灶类似,祈求平安、好运。供品包括煮熟的鸡、鹅、猪等。跪拜祈福的只有男人们,接下来便是燃放鞭炮。

(三)七月十五祭祖小说的第72至76段有这样的描述,四叔家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祥林嫂做工最忙碌的事情也都与祭祀相关。现在她却只剩下烧水。对先祖每年主要有三次大型仪式,包括清明、七月十五和冬至,仪式主要包括供奉酒肉饭食,焚香烧纸祷告,祈求祖先庇佑家族兴旺,子孙平安富裕。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是秋天,时间接近七月十五。鲁四老爷告诫她祭祀相关的事情不可沾手,否则就是对祖先的不恭敬。

(四)冬至祭祖小说的第107至109段,祥林嫂以为自己捐了门槛,已经救赎了本不属于她背负的罪名,有资格参加祭祖活动的准备工作,但是仍然不得沾手,这是她第二次回来鲁四老爷家中做工,她虽然做得很出力,最终仍然是要走开的结局。这也预示着祥林嫂悲剧命运已成必然。在时间上又到冬至,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祥林嫂希望不断的忙碌能够忘记过去生活的悲伤,包括儿子阿毛被狼吃掉等,能够参加祭祖劳作已经成为她生存的全部意义。

三、《祝福》中祭祀文化的意义

(一)《祝福》中的人神关系

1.神权禁锢思想行为在古代社会,对于人们特别是女性的压迫主要来自四种权力,包括神权、族权、父权、夫权。《祝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神关系是尴尬的,是建立在牺牲多数人的利益,迎合少数统治者(权势之人)的工具。鲁四老爷对祭祀可谓重视至极,他更希望以此来保佑家族昌盛、子孙平安。如祥林嫂一般的穷苦人,似乎在内心深处更希望通过祭祀改变生活状态,不再受到剥削压迫,但这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

2.人对神的顶礼膜拜因为神高高在上,其地位远高于人,连贵为天子的皇帝都要对神定期举行祭祀仪式,更不要说普通的百姓。对神的祭祀活动,其典礼气势越宏大,也越加显示出对神祖的重视和敬畏,可能获得的福报也越多。这是人与神的根本区别,也是人之所以对神祖虔诚供奉的主要原因。国家如此,鲁四老爷家也同样如此,鲁镇人民对送灶、祝福的重视便说明了这一点。

(二)针对国民性的揭示

1.地域文化的独特性祝福作为一种祭祀活动习俗,在浙江绍兴一带这一特殊的地域产生并发展起来。但是在此我们还存在着太多的疑问,一是鲁镇的人们对祝福礼可谓隆重大气,包括供品准备、时间、参加人员等无不严谨规范,人们的态度更是虔诚,但是这种美好的愿望有多少能够实现,又有谁获得了福报都无从考证。二是祝福中体现了强烈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只有准备的权利,没有参与的资格,更不可能是为她们而“祝福”。

2.病态社会中爱的缺失《祝福》中的鲁镇,在辛亥革命胜利后仍然保持了以往的生活状态,革命本身并没有带来思想的变革。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有两种,一是鲁四老爷对穷苦人民的压榨,二是如祥林嫂一样打工者的同病相怜。祥林嫂在唯一的孩子阿毛被狼吃了之后,到处诉说自己的不幸,开始的时候人们很怜悯,甚至落泪安慰,到了后来由于她说的次数太多,人们已经麻木,甚至对祥林嫂充满了厌恶之情。

3.人性的泯灭与无奈在《祝福》中人们的情感是建立在封建礼仪基础上的,每个人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比如鲁四老爷作为鲁镇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是封建皇权、族权的代表。而祥林嫂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从出生之日起就已经注定了其悲剧的一生。性别的原因,让她备受压迫和歧视,尽管她善良、勤劳、坚强,但这些品质在以神权为核心的封建社会中,似乎都是理所当然的,被压迫被损害已经成了常态。在面对权势面前,穷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三)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1.在祝福中祈求生存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与祥林嫂等人都代表了社会的一个阶层,这些构成了当时的社会结构。鲁四老爷祝福是希望自己的社会地位能够牢固,子孙后代也都如自己一样,拥有财富与权势;而祥林嫂只希望自己通过辛苦劳动获得生存的权利。祥林嫂第一次打工,人们纷纷称赞她勤快能干;第二次则不能沾手社会祭祀等活动,成为“不洁之人”;第三次则更以人们厌恶、歧视和欺凌的乞丐形象出现,让人感到无限叹息。

2.在祝福中扼杀希望祥林嫂的命运充分说明,“祝福”对人性的扼杀,对生存希望的扼杀。在封建压迫下人们只能束手待毙,乖乖等待并顺从接受压迫。在封建思想枷锁下的劳苦大众,连最基本的生存权利都不可言说,更不要说祈祷更好的愿景。祭祀本身归根结底代表了封建旧制度和礼仪文化,从人民的思想、言行、习惯等都进行了深层次的禁锢。表面看似繁盛的鲁镇社会,其实已经暗波汹涌,也必将要接受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洗礼。

本文通过对《祝福》中祭祀文化描写的分析,对中国祭祀文化的产生、发展等进行了论述,并对其现实意义进行阐释。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表面平静的社会,其实社会矛盾已经尖锐,人们内心已经波涛汹涌。最终勤劳能干的祥林嫂再也看不到了,永远地消失在茫茫人海中,这是历史造成的现实悲剧,需要通过革命重构全新的社会而改变。

猜你喜欢
供品鲁四鲁镇
论鲁迅小说中的鲁镇空间
《祝福》教学经验分享
从鲁四老爷的“胡子”说起
重释鲁迅笔下“鲁镇”
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
蜡制供品
悍妇
当喜儿遇到鲁四
也谈鲁四老爷
麻生向靖国神社献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