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价值引领的三个维度

2018-07-12 07:57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430068
大众文艺 2018年6期
关键词:朗读者价值观传统

(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30068)

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今天,文化综艺类节目也日趋商业化,内容兼具可观性与客观性的节目凤毛麟角。大多综艺节目内容空洞缺乏深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观众的追捧,但最终也只是昙花一现、当红一时。在经过时间的沉淀之后,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些节目并不能使得自己在浮躁的社会中静下心来。2017年2月18日,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第一期播出,这不禁使人看到了文化综艺节目的新希望,作为一档文化综艺节目,《朗读者》显然别具一格,甚至被称为综艺届的一股“清流”,原是来自于其本身肩负着传播正能量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根据每期的主题不同,朗读者们将诗词歌赋、经典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集通过朗读的形式展现。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朗读者》,节目中主题词的选用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阐释并传播正能量,人与人之间的“遇见”、“陪伴”,每个人都体会过的“选择”、“礼物”,皆感受过的“第一次”、“眼泪”,通过嘉宾的分享,不但让观众从心出发,感受文学的魅力,更是将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把情感体验和背后的故事相串联,乍看之下朴实无华,实则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感染、鼓舞和教育的传导。《朗读者》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无疑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

一、有助于广大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广大青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要在深入认同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自觉的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过程。《朗读者》节目嘉宾阵容强有力的支撑起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源自于他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丰富人生——“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以敢于探索、不怕牺牲的勇气践行了爱国敬业的价值观;“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秦玥飞用青春播洒汗水耕耘基层,俯首躬行展现了敬业乐业的价值观;“天路”科学家张鲁新抛头颅洒热血于“生命禁区”青藏高原,现身说法个人价值是通过社会价值来充分体现。通过《朗读者》进一步明确了广大青年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具有社会价值才会产生自我价值,如果想要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就必须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只有牢固树立人生信念,才能够跟随信念的指引,从而指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偏离理想信念的正确轨道,将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以及自己今后的理想自觉担负起来,拥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有助于引领当今时代良好社会风尚

人的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物质生活以物化为特质,精神生活以超越性为特质,这两种异质的生活方式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基本矛盾。众多现代人出现了“亚健康”的精神状态,由于机体长期处在不满足的精神状态当中,就会引发不良情绪的产生,在现代人群中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压抑、孤独、浮躁、失落、绝望等,极容易产生心理疾病。人们的精神世界逐渐丧失了丰富性,从而凸显物质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功利性为前提,脱离物质生活来沉淀学习和思考问题的社会人数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成反比,且这种态势趋向性明显。“人的原子化”顾名思义就是人越来越追求个体化,实现自身的独立和自由解放,就如同单个原子游离在介质中,与其他的原子几乎没有交互,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最早论述人的生存异化状态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卢卡奇,他认为人的生存物化表现为三个方面,分别是人的数字化,即人屈从于很狭小的分工范围;人的原子化,即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疏离;主体客体化,即在劳动中的人被对象化,渐渐不具备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甚至只是沦为工具本身。将高尚的道德品质贯穿于个人的生命活动始终,心存善念,多行善事,将诚信体系建设愈加完善,社会道德风气愈加清澈,道德与法制保障机制实施到位,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需要个人推己及人从而形成合力,影响社会趋向崇德向善、激浊扬清的的风尚。

《朗读者》节目嘉宾赵家和是清华大学的一位老教授,同时也是将自己毕生的心血献给了教育事业,与此同时也把慈善事业做进了“赤子之心”,从赵老先生的身上从没感受到这个社会的诟病和时代飞速发展而应出现的必然产物。郭小平是红丝带学院的创建人,将病房改成教室,用心呵护那些瘦弱的孩子们,用十二年践行着自己的使命,也感染丰富着他人的人生。巴基斯坦医疗志愿者蒋励,以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模样继承着民族的精神,以无国界医生的身份架构了世界温暖的桥梁。《朗读者》正是借“真理之口”将正能量似“一股清泉”,清冽而悠长的在整个社会蔓延开来,进一步弘扬了赤子情怀和正气,形成了明荣知耻、明礼诚信的社会风尚,节目中亲情、友情、爱情,真情片片,以模范和先进人物为榜样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和新的时代潮流。

三、有助于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信息爆炸的当今,人们每天都在接收繁杂的信息,做事的时间成本高昂,社会人已经没有时间静心阅读文字也无需谈及深度阅读,渐渐取代的是以高科技新媒体为主要载体的“碎片化阅读”模式,就是通过电子产品、网络等终端进行信息的接收主体,于微博、微信朋友圈居多,其主要特征是字数少、高度概括,只是泛化的了解,但缺少内化的过程。“快餐化”阅读模式使得“低头族”伴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而普遍化,图书馆从一座难求到门可罗雀,实体书店从读者的摩肩接踵到竞相关门大吉,多数人习惯在网络上获取信息,而不是获得知识,人们多数习惯于当网民而不是当读者,更加津津乐道的是公众号上娱乐八卦、人云亦云的推送。对于信息片面化的理解和缺少批判性的能力和视角就容易导致信息错位,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弱化。海量信息并不意味着海量的知识,要深入阅读和思考,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图谱。

《朗读者》通过朗读的方式结合自身的经历在书本文字中找到心灵的契合点,这是深度阅读的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渗透说明了传统文化的强势回归,古为今用,推陈出新。2015中华文化人物王佩瑜在节目中以京剧唱腔演绎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传统文化与古典诗词结合新媒体呈现在屏幕上,引起人们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呈现淡漠的思考。京剧文化是我国的瑰宝,更是中华文明骄傲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经济快车疾驶在改革的道路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思潮文化和诱惑,学习技艺的金钱和时间成本也在不断提高,京剧传承也遇到了大瓶颈尴尬的局面。优秀传统文化想要再次焕发新的光彩,是需要代代相传的,有意义的传统文化要通过有意思的表现形式发挥出它的能量,就是要搭乘新媒体的快车回归到公众视野中,让传统文化以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和弘扬,“只有实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可能更好地在治国理政当中发挥固本强基和育人的作用”。《朗读者》栏目一方面填补国人文化素养和提升需求空缺,把文学和美学相结合,是典雅文化与大众娱乐的碰撞,不仅仅让观众隔着屏幕感受诗意翩翩,更是通过此种形式展开新一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回望。

参考文献:

[1]邹诗鹏《现时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处境及其批判》[J].《中国社会科学》,2007(5).

[2]陈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关键》,《光明日报》,2015年12月23日 07版.

猜你喜欢
朗读者价值观传统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评小说《朗读者》中《奥德赛》的隐喻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朗读者》:冰冷的历史沉思与深刻的人性寓言
第二场:品鉴《朗读者》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