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符合专业认证的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2018-07-13 10:51马万征谢越李孝良王艳肖新邹海明李飞跃蔡永兵
高教学刊 2018年2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认证新工科

马万征 谢越 李孝良 王艳 肖新 邹海明 李飞跃 蔡永兵

摘 要:人才培养方案是本科高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文章针对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及实施意见。该研究对培养新工科背景下符合专业认证标准的环境类专业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工科;专业认证;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1-0155-04

Abstract: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is the key link for th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o train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talents, which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revision and implementation opinions of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of our school. The research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environmental professionals who meet th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standards in the context of new engineering.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 environment specialty; personnel cultivating program

引言

人才培養方案是高等学校培养合格的本科毕业生的关键,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兴产业及经济需要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1]。教育部教育司下发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提出了高等工科教育“新工科”建设的人才培养思路[2,3]。2017年6月9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审议通过《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提出新工科建设指导意见[4]。新工科建设包含8个方面:教育教学理念、学科专业结构、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多方合作教育、实践创新平台、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等[5]。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应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以全体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6]。结合新工科、专业认证的背景,本文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

随着工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显出重要的地位,环境类专业人才需求呈现出急剧增加的趋势。安徽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2009年建院,开始招收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其中环境工程专业先后获批安徽省省级卓越工程师计划、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2016年,环境科学专业暂停招生,2018年环境工程专业暂停招生,开始招收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基础上组建的一个新专业,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人才培养方案需要重新进行优化和调整。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类专业目前以下特点:就业率低、就业后专业知识利用率低、工业企业对环保人才重视程度不够等缺点。这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有关。高校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生分类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使得学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

一、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及其重要的引领作用。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我校新建专业,首先,应该结合新工科的特征与要求,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设新工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其次,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和认证标准。然后,人才培养目标应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培养应用型高水平人才。最后,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知识基础等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

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采用原环境工程专业,只是针对某些课程稍作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体现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相对传统化,培养符合新工科要求的复合型人才还有一定的差距,缺乏工程实践中广泛使用且先进的知识。课程体系中必修课程较多,选修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列出较多,但学生只需选修1-2门即可满足毕业要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现行人才培养方案虽然设置实验课程和实习课程,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太多,需要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加大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应该根据学校的定位,学院的办学条件,自身的专业特色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体系。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缺乏企业深度参与

我校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相关企业、行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参与制定,导致课程设置缺乏实用性,培养出的工程技术人才很难满足新产业、新经济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环境科学与工程培养目标是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科学研究、环境管理、工程实践能力的基本训练,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够从事生态环境建设、环境评价与规划、环境监测与管理及环境工程规划、设计、开发和生产管理等工作,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环境科学与工程培养要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工程类课程知识,具备科学与工程专业所需的自然科学应用能力;

2. 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污染控制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的研究、管理、设计、运行的能力;

3. 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工程设计的方法;

4. 熟悉环境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 了解国内外环境科學与工程专业的理论前沿、工程技术和产业发展动态;

6. 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实验数据整理和分析、论文撰写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工程设计、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管理报告书撰写能力。

7. 具有一定的交流沟通能力;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基本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本科生外语水平。

8. 具有良好的科研素养、工程职业道德、追求卓越的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为了更好地满足新工科背景下,新兴产业、新兴经济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技术需求,结合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在进行了大量的同类高校、相关企业调研后,安徽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队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及时修订,为以下模块:基本素质与能力、学科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个性化拓展等7个模块。

1. 基本素质与能力模块主要包含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英语、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一般安排在大一完成;

2. 学科基础课模块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化学知识的培养。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化学知识的学习过多,可以适当减少,增加学科前沿的知识;

3. 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制图能力、机械设计能力,学习污染治理的基础知识等。在这一模块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需要增加机械设计基础方面的课程,否则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将无从谈起;

4. 专业核心课模块:主要包含水、大气、固废污染治理、环境管理及评价方面的知识。在实践培养中,应加大对工程能力的培养,减少演示型、验证型实验,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5. 创新创业能力模块:主要的课程包括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专业导论、创新创业论坛、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实验、环境工程创新项目等。在一模块中,由于现有的师资队伍缺乏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因此,应该聘请相关企业的人员进行授课;

6. 专业方向课模块: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两个专业方向,一个偏环境科学,一个偏环境工程。这种模式应该根据学校的定位、现有的办学条件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为目标来进行课程设置;

7. 个性化拓展模块:在这一模块中,课程设置不成体系且缺乏与新产业,新行业接轨。因此,在这一模块中,应该增加与实践联系紧密、处于前沿的一些课程。个性化拓展模块必选学分太少,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适度增加该模块的课程开出比例。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关键,但仅仅有好的人才培养方案远远不够。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另一个关键问题,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力度满足基本教学需要,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尤其是要在实践教学上加大投入。增加实验仪器、耗材的投入,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每一位任课教师应当勇于担当,认真负责的上好每一堂理论课、实践课。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分类培养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7]。

四、结束语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质量和社会、企业的符合度,必须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8]。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对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工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再固守思想,按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按照满足新工科背景下符合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参考文献:

[1]赵珂,王忠.基于“新工科”的综合航空电子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J].南昌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2(2):105-108.

[2]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02):26-35.

[3]林健.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工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Z2):40-43.

[4]王婷,刘任任.新工科建设形势下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计算机教育,2018(02):10-13.

[5]林健.新工科建设:强势打造“卓越计划”升级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7-14.

[6]卢涛.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探索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20):223-224.

[7]甘瑶瑶,安立龙,乔玉香.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东海洋大学人才培养专题调查为例[J].高教学刊,2016(15):216-218.

[8]卢振华,刘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及其模块化构建[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7,37(5):122-124.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认证新工科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创客类系统实训的自适应结构化模型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和评价体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