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法治观念教育思路探究

2018-07-13 07:26罗昕
高教学刊 2018年21期
关键词:载体观念法治

罗昕

摘 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法治观念教育也随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思路的转变直接影响着高校法治观念教育发展的脚步。文章从新媒体时代高校法治观念教育的相关概念出发,从高校法治观念教育现状分析入手,阐述当前我国高校法治观念教育存在的四个重要问题,围绕构建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教育方法;借助新技术丰富教育内容结构;依托新媒体技术生成教育“载体合力”三个方面,为构建新媒体时代高校法治观念教育思路提供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法治观念教育现状与问题;思路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1-0179-03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as entered the new media era, and the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education is also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change of educational ideas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Starting from the corresponding concepts about the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educational idea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media era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is thesis expounds the four important problems existing in domestic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educational idea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ducational method combining virtual reality with reality, enriches content structure of the education with the help of new technology, and generates 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al "carrier resultant force" based on new media technology,so a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educational idea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media era

Keywords: the new media era;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rule of law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struction of ideas

引言

新媒體技术的运用已经成为高校法治观念教育取得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深入研究新媒体时代高校法治观念教育思路,也是摆在众多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面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法治观念教育的新特点,为促进高校法治观念教育与新媒体的有机契合,提高高校法治观念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法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改变教育思路已经成为必然[1]。自我国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高校法治观念教育对如何适应新媒体环境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探索,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突出问题没有解决,而这也为进一步研究新媒体时代高校法治观念教育思路指明了方向。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法治观念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所谓法治观念是指以公民对法律文本和法治实践的认知,形成的法治意识,确立的法治信仰,以及他们以自身行为实践法治的思想观念。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当中,党带领人民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和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经验,对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形成了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我国法治建设的内在精神和灵魂,贯穿着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在内的法律运行全过程。由于法治理念不是直接来源于个体、群体、社会的主观认知,而是由我们党和国家对法治建设中各种因素的总结提炼而来的。[2]而法治观念的直接承担和践行主体是公民,所以本文在语词上优先使用法治观念。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法治观念必然包含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和要求。本文所指称的“法治观念”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

大学生这一群体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环。诚然,个体法治观念的养成不可能完全依托学校教育,但是学生时代却是个体法治观念养成的关键点,其中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富庶之地,所以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具有特殊意义。高校法治教育因其所针对的对象不同,其特点也就不尽相同。针对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以为国家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培养专业性人才为目的,侧重于提升学生对法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操作能力。而针对高校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则以培养具有较高法治素养的公民为目的,侧重于提升学生的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意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框架下的法治教育。本文所研究的高校法治观念教育在教育对象方面作狭义理解,仅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下的以培养具有较高法治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通识教育。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人类科学技术水平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是历史的产物。

当前主要是指相对于报刊、书信、电话、广播、影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为支撑的媒体形态。新媒体时代就是以数字信息传播为主导的这一历史阶段和时期。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开放性和相互性空前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07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5.8%,较2016年底提升2.6个百分点。大学生群体所占比例相对较高,互联网也成为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交流法律思想的重要渠道。[3]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4]可见,新媒体时代给高校法治观念教育带来了机遇的同时更带来了挑战。

二、当前我国高校法治观念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产生,我国已经进入到全新的新媒体时代,一系列依靠电脑(计算及信息处理)及网络(传播及交换)等新科技的出现,给我国高校法治观念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而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工作者虽然已经认识到要与新媒体环境相适应,但是依然存在几个明显的问题急需解决。

(一)教育方法缺乏时代同步性

当前我国法治观念教育方法滞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一味注重课堂理论教学,而缺乏为学生提供接触现实社会的途径成为最为显著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法治教育工作者不能突破原有的思想束缚,认为学生的思想问题还需要采用反复灌输的方式,用硬性加强理论学习的手段来解决,这样就造成学生的学习需求普遍得不到满足,教育方法很难与时代大环境之间保持同步。

(二)内容结构存在明显的单一性

目前我国高校法治观念教育内容仍然不够丰富,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教育资源应用只停留在书本和相关教辅资料之上。课本和教辅资料提供哪些教育内容,教师就把这些知识点不加改动地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只是接收到这些教育内容,但对于如何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明确,这样也造成了学生“读死书”、教师“教死书”现象的長期存在,学生学习的意愿和选择得不到教师的满足。

(三)可借助的教育载体存在局限性

就当前我国高校法治观念教育的开展现状而言,互联网以及移动设备领域中的新媒体,在现阶段高校法治观念教育的过程中并未能对教育载体的搭建发挥重要作用[5],主要表现在可借助的教育载体十分有限这一方面。很多高校普遍将一些重大工作会议的专题讲座以及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活动作为教育载体,教育载体的力量明显不足,应用效果收效甚微。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没有注意到学生当前所向往的学习方式;二是没有注意到新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独有的特点及优势。正是这两方面原因的存在,使得教育载体的构建很难实现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局面。

三、应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法治观念教育思路的构建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给传统法治观念教育在教育内容、手段、效果以及增加师生信任度等方面带来了机遇和挑战[6]。为迎接新媒体时代所提出的挑战,高校法治观念教育思路的构建应立足于当前我国高校法治观念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革新教育方法、丰富教育内容结构、加强教育载体建设三个方面,实现与时代的同步。

(一)构建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教育方法

高校法治观念教育的目的是解决学生的深层思想观念问题,而思想观念问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单凭深层次的理论教学无法达到这一教学目的,为此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解决学生法治观念上存在偏差的问题。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改变这一现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原因在于新媒体技术正是以网络信息、网络媒介为传播手段,在空间和时间上指引人们认识到更多的现状与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为广泛、更为密切的交流机会,从而改变人们的深层思想。因此,高校法治观念教育应在深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添加微信、微博、电子邮件等教育新方法,在无形中向学生传播更为实际、更为鲜活的案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内心,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构建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中,首先要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判断出学生的切实需求,同时还要结合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学生所要面临的问题和环境,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手段与方法,将线上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微课、慕课教学相结合等教育方法运用到理论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教学资源库、教学互动平台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还可以将“微信”、“微博”、“QQ”等功能性极强的软件系统作为应用对象,开展学生的“碎片化”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还能通过交流互动了解更多现实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并在老师引导下掌握如何应用理论观点看待现实问题和现象,从而寻找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就在有形和无形之中帮助学生解决了深层思想问题,确保教育方法缺乏时代同步性这一问题能够解决。

(二)借助新技术丰富教育内容结构

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法治观念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非常强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来源渠道宽、实时信息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三个方面,在丰富高校法治观念教育内容结构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借助新媒体技术丰富高校法治观念教育结构的过程中,应注意两个方面:其一,内容结构要贴近社会现实、贴近专业要求、贴近学生实际;其二,内容结构要做到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新媒体技术出现之前,高校法治观念教育内容围绕《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相关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结构,教育内容并不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高校学生面前。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高校法治观念教育颠覆了教学内容结构的局限性,信息资源的大容量、教育资源的宽领域、超链接及自主选择,将现实社会中的案例带进法治教育课堂教学中,对于引导高校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关注现实社会,指引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学生法治观塑造方面产生强烈的正面影响。科技时代的到来,将社会各个领域与新媒体紧密相连,同时新媒体也渗透于高校法治观念教育中,这极大改变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思维和生活方式[7]。借助新媒体技术,高校法治观念教育还能够改善其在内容结构上知识泛化的局面。高校学生所学专业不同,但所接受的法治观念教育内容基本相同,这样法治观念教育在内容上很难与学生所学相关专业挂钩。比如,医学类专业和文学类专业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差异很大,如果用完全相同的教育内容对其进行法治观念教育,则很难使得所有学生对于该内容产生兴趣,从而使得教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通过新媒体技术,找到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切入点,把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真实案例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升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法治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在医科大学,就应该通过新媒体技术,将医患关系、医疗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涉及对医德与医术等问题产生思考的最新最前沿信息资料以不同的、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展示在医学生面前,往往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另外,借助新媒体技术把与学生切实相关的问题纳入教育内容之中,通过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观点、方法论等相关教育内容,从学生切实利益的追求角度指导学生用社会主义法治观点看待问题,这样的教育内容才能做到突破泛知识化的局限。

在丰富高校法治观念教育内容结构中,应将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教育内容作为独立的一项。其中要包括就业择业过程中的法律问题,虚拟与现实的人际交往中的法律问题等一系列内容。这一部分教育内容能够反映出社会发展与学生群体需求之间的矛盾,立足这一基本社会矛盾,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帮助学生从理性、客观的角度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能确保高校法治观念教育的实效性。

(三)依托新媒体技术生成教育“载体合力”

新媒体技术的产生,为高校法治观念教育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育载体,推动“载体合力”的生成,无论是在课程载体、物质载体、管理载体方面,还是载体功能延伸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托新媒体技术,课程载体建设可以打造出“教学资源中心”,在物质载体、管理载体建设方面生成导航系统和特色网站。在载体功能延伸方面,可以加强校园网建设、手机媒体建设,这样高校法治观念教育载体之间就能够形成一种“合力”。

在“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设中,结合新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影响力,对学生的学习资源进行更为彻底、系统的设计。学习资源既要涉及到法治思想层面、法律文化层面,还要体现出政治层面资源的完善。法治思想层面的学习资源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主干学习资源,以文本、图像、视频、文字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法律文化层面的学习资源要以中国法制史上的优秀思想文化为核心,帮助高校学生树立责任意识、提升文化自信。政治层面的学习资源要将理解党和政府会议报告等学习资源作为主体,附加经典法治案例,辅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法治信仰。另外,还要通过“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设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教师、辅导员提供法治观念教育与学习交流平台,设立互动与信息反馈模块。

在建立导航系统和特色网站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内容检索和路径指引两个功能的完善,这就需要一些前提条件。有学校管理与服务等制度要素,还要有与学生共享要素,通过特色网站的建设将这两个功能充分体现出来,才能启迪学生主动学法守法用法,发挥出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法治观念教育载体建设中的作用。

在相关媒体平台建设方面,利用新媒体技术所独有的直接、方便、快捷、有效四个优势,不断增强校园网、手机媒体的建设力度,努力为大学生们构建能够信息共享、查阅资料、经验交流、在线学习、沟通咨询的服务性平台,帮助高校法治观念教育履行应尽的教育责任和教育义务。在手机媒体建设方面,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对高校法治观念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8]。因此,高校法治观念教育在载体开发的过程中,应认识到、微信、微博、QQ等手机社交媒体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新的法治观念教育媒介。总之,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法治观念教育中的应用,可以达到丰富教育载体的目的,能够生成“载体合力”,从而提供形式更多、空间更广的移动学习平台。

参考文献:

[1]季海菊.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南京社会科学,2015(5):151.

[2]卢涛,李军海.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12-13.

[3]王雅君.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策略探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8(1):103-104.

[4]凌晨.深入贯彻习近平的新闻舆论观 不断提升新时代高校舆论“四力”[J].新闻研究导刊,2018,9(6):229.

[5]冯文岐,张涛.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优化对策[J].高教探索,2017(S1):157.

[6]何代钦.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4):67.

[7]李思滨.浅谈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传媒,2017(17):81.

[8]趙泽林,赵伟.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8):43.

猜你喜欢
载体观念法治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钓鱼的观念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当观念成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