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众接受心理解析网络文学的影视剧改编

2018-07-13 03:27刘健孟钦照广西艺术学院南宁530022
名作欣赏 2018年33期
关键词:影视剧网络文学影视

⊙刘健 孟钦照[广西艺术学院, 南宁 530022]

一、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之源起与现状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写作方式,网络文学以互联网为依托,挣脱了书籍材质和复杂出版途径的束缚,以其极大的创作空间、高速的传播速度、对写手身份无所限制等特点迅速抢占文学市场,并发展成为一种庞大且支系繁多的文学类别。

网络文学的发展壮大必然会引起影视剧领域专业创作人员的关注和借鉴。影视剧与网络文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始于台湾网络写手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该书于2000年由金国钊导演拍成同名电影,2001年上映,于2004年又拍成了同名电视剧。自此,影视界开启了改编网络文学热。一时间,由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网络文学题材。如军事类《我是特种兵》,言情类《泡沫之夏》《山楂树之恋》,古装类《甄嬛传》,穿越类《步步惊心》,玄幻类《古剑奇谭》《九层妖塔》,仙侠类《诛仙》《幻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这股改编网络文学的热潮迅速席卷各大卫视黄金档,相继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并获得了良好的口碑。网络文学如同影视领域的催化剂,促使影视艺术繁荣发展。而一定程度上,这股热潮也催生出了一个愈加庞大的网络写手群体,大量网络文学作品的诞生也使得网络文学领域更系统化、完善化。

然而,由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发展至今已然渐露疲态,网络文学文本、影视剧制作方、影视剧作品、影视剧传播与受众之间的矛盾愈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影视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作为一个文化创造主体,作为一种美学意识形态,在纯粹追求票房、收视率、经济利益的过程中,逐渐淡化了承担相应社会文化责任的意识,无法正确引导受众形成并发展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受众接受心理对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创作之推动

不论是网络文学还是影视艺术,两者都是开放式的结构。而这两种艺术形式想要实现其自身价值,欣赏主体的参与是其中一个无法忽视也不可或缺的环节。那么受众在接受过程中其心理因素是以何种方式推动了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创作的发展呢?笔者思考如下。

(一)对情感归属的追寻

影视剧创作选择改编网络文学是基于网络文学拥有固定并且庞大的受众群体,且受众大多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80后”和“90后”。他们身处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与前一辈人相比,他们面对更多的物质诱惑,也肩负更大的生存压力。而网络文学通过网络这个虚拟平台营造出不同类型的理想空间,使得在现实生活中迷茫挣扎的年轻人在其中得到暂时性的压力宣泄,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强烈的情感共鸣。如言情类作品《泡沫之夏》《何以笙箫默》等讲述了校园或职场中发生的纯美爱情,而生活在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浪潮裹挟下的年轻群体面对这种爱情便不由心生向往。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但是在网络文学作品中能寻求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电影《失恋33天》则更贴近现实,失恋几乎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一段情感历程,然而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会像女主角黄小仙一样幸运。女性群体仿佛在电影中得到了想象中的完美爱情,王小贱成了她们的情感依托。

(二)对已逝时光的怀想

在网络文学迅猛发展的2000—2010年间,其受众群体“80后”“90后”正身处于中学或大学的校园之内,而学生生活是现在已然参加了工作的“80后”“90后”最怀念、最向往,但是回不去的时光。在尔虞我诈的职场生活中,年轻群体面对残酷竞争则更加怀念青葱校园的单纯美好。于是,在现实生活中达不到的愿望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而网络文学作为年轻群体在学生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其改编为影视剧正好符合年轻群体的怀旧心理。

如由赵薇执导,改编自辛夷坞同名小说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女主角郑微在追求陈孝正的过程中,在学校晚会的舞台上高唱《红日》的情境瞬间触及观众记忆的深处,学生时代不顾后果的大胆疯狂在心底蠢蠢欲动,受众对过去的怀想之情在电影中得到了满足。由郭敬明的小说《小时代》改编成的四部同名电影以友情为主线,讲述了四个家庭环境、社会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且价值观各异的女孩之间发生的悲欢离合。影片中的戏剧冲突引起了观影大众对自己已经失去的友情和爱情的刻骨怀恋,如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重走了一次青春路。

(三)对新奇生活的窥探

当代社会,年轻群体基于生存压力很难使理想与现实调和一致。个人的发展和生活现状往往受到时代、地域、国家、民族、社会、学校、家庭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对灯红酒绿的向往、对其他职业或人生轨迹的窥探,驱使着年轻群体在网络文学以及由其改编的影视剧中得到精神慰藉。受众在不同类型的作品中可以体验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人种,甚至不同空间的新奇生活,在阅读和观看的同时恍若置身其中,极大满足了受众想要体验不同生活的心理诉求。

如《雪豹》《我是特种兵》等军旅题材的作品,描写部队生活的金戈铁马浴血搏杀。主人公在一次次面对民族危亡、进行艰苦磨砺和考验、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的洗礼下,成长为一名肩负使命、坚守正义的民族英雄。许多满腔热血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这种神秘惊险的军旅生活,于是这样的作品便成为他们实现英雄梦的捷径。而《步步惊心》《宫》等穿越类题材的受众大多为年轻女性。现代女性虽然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工作压力、家庭压力也随之增长。因而,她们对古代女性琴棋书画的诗意生活心怀向往。穿越类作品通过“穿越”这种天方夜谭的方式将过去与现在进行了可逆的衔接,为现代女性体验古代生活提供了想象中的可能性。玄幻题材的作品《盗墓笔记》《花千骨》《古剑奇谭》等则满足了受众的涉险猎奇心理,现实中的压力在天马行空的未知异世界中得到了宣泄和释放。

(四)对影视图像的迷恋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网络走入千家万户,影视艺术开始贴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虽然网络文学通过网络培养出一批庞大且固定的受众群体,但相较于阅读文本需要受众充分调动想象力去思考作者意图的复杂性来说,受众更加期待文本中华丽奇幻的世界通过影像与音响直接呈现于眼前和耳边。这种影像音响信息直接作用于受众的耳目感官,不仅带给受众愉悦的心理享受,而且更容易使受众入情入景、身临其境。在高新技术的带动下,许多之前因技术限制不敢拍不能拍的奇幻修真类题材的网络文学也开始以影视剧的方式进入受众视野。

如2015年播映的电视剧《花千骨》造型唯美、取景适当,使用了电影镜头的拍摄手法,为观众塑造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仙境世界。与其网络文本相比,电视剧《花千骨》扩大了受众范围,更直观且更容易为受众接受。而仙侠类经典作品《诛仙》通过大量的特效技术将一个奇异的、恢宏完整的修仙世界呈现在观众眼前。当只可能存在于想象中的修仙世界通过影视屏幕真实出现在观众眼前时,观众对影视图像的迷恋便更加如影随形、再难摆脱。

三、受众接受心理与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创作之矛盾

虽然受众接受心理对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创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两者之间同样也存在着难以调和(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矛盾的存在不仅导致了大量粗劣作品的诞生,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创作的发展。

(一)受众期待与影视剧制作方之间的矛盾

影视艺术发展的原动力在于人类从古至今试图打破空间局限的强烈愿望,而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这一愿望变为现实,并且掌握了征服时空局限的物质手段。影视艺术的出现深刻影响了人们老旧的思维方式。然而在其创作阶段,却不得不受到许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

1.文本挑选与受众期待之矛盾

剧作是一个影视作品成功的基础。编剧在挑选网络文学文本并将其改编为剧本的过程中,必然会考虑受众对所选文本的接受程度和心理期待。可是编剧与受众之间并不能协同一体、同感同想,同一种类型的文本只能针对固定一个或几个受众群体引起情感共鸣,无法满足所有受众的心理期待,从而引发其他受众的排斥心理。

《步步惊心》是一部改编自桐华所创作的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其网络文本以一位现代女性张晓在机缘巧合之下穿越回清朝的经历为题材,架空历史,讲述了她在康熙年间与各位皇子之间的悲欢离合。作为一部带有灵异性质的“清穿”(穿越到清朝)剧,《步步惊心》的受众大多是对世界充满幻想的青少年。而对中老年来说,他们则更容易接受如家庭伦理类、抗日谍战类等类型的作品。因而虽然《步步惊心》是在同时段卫视频道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并在韩国首尔国际电视节上获得了“最受欢迎海外电视剧大奖”和“亚洲最具人气演员大奖”,但是它仍然不能涵盖并满足所有受众群体的心理诉求。

2.外景和演员挑选与受众期待之矛盾

一部影视作品在投拍之前必须将拍摄地点与参演演员得到落实。对外景的选择要符合剧作规定的时代、地域、民族等特点,对演员的选择要符合剧作中的人物形象,对演员本身的演技、人气、片酬等方面也要做综合评估,使得影视剧投拍资金合理化,播映后经济利益最大化。然而现实情况复杂多变,如受到影片期限的约束,必须对已经选好的场景进行修改;受资金或演员档期的影响,无法选择最符合原著人物形象的演员。当不论是所选场景还是参演演员都低于受众的心理期待且这种矛盾无法调和的时候,受众便会对这种翻拍网络文学的影视作品产生抵制心理,为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热潮的冷却埋下隐患。大型古装玄幻电视剧《青云志》改编自萧鼎的仙侠小说《诛仙》。《青云志》在对演员的选择方面曾经引起很大的争议。《诛仙》作为仙侠类小说的鼻祖,其主角张小凡、碧瑶、陆雪琪,甚至于田灵儿、林惊羽等配角的形象都深入人心。每一个“原著党”的心目中对任何一个角色都有自己所期待的最佳演员适配。当张小凡最终被敲定为李易峰出演,陆雪琪为杨紫出演后,在诛仙贴吧以及微博上,对李易峰的演技和杨紫的形象怀有质疑的网友们发出了强烈的反对之声。《青云志》开播后,虽然李易峰的演技可圈可点,杨紫的造型也符合人物形象,然而由于剧情改编与原著相差较大,仍然引起了一部分“原著党”的抵制与反感心理。

(二)剧作质量与受众期待之矛盾

在影视剧进入投拍阶段以及后期制作阶段之后,其作品质量会受到资金周转、导演执导能力、演员专业素养、摄影师审美观念、后期剪辑技术、特技效果等方面的影响。影视作品拍摄制作过程的复杂导致剧作质量与受众期待之间形成了难以逾越的隔阂。当影视剧呈现给受众一个粗制滥造、内容低俗、情节平淡的作品时,受众基于想要还原网络文学文本原著的心理便会坚决抵制此种作品。劣质影视作品的滥竽充数非但不能促进影视剧翻拍网络文学热潮的健康发展,反而为其日后的式微埋下了种子。如由郭敬明同名小说改编的《小时代》系列电影虽然票房大卖,但因其情节庸俗、矫情、单薄,满目豪华奢侈品的拜金价值观遭到了知名影评人周黎明、专栏作家和菜头、编剧鹦鹉史航等痛批。而一部分观众对《小时代》系列电影也并不买账,认为“《小时代》是一种夸张脑洞的无病呻吟”,“人物没有灵魂,全是些符号化的标签与假想”,“人物设计平面化,情节空洞单薄”。

(三)影视剧取材网络文学类型化导致受众审美疲劳

大众文化自产生之日起便以市场成批制作的类型化、机械化等性质为主要特点,致使精英艺术家极少涉及并且大多对其持有一种强烈的批判态度。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曾指出:“一切文化都是相似的。电影、收音机、书报杂志等是一个系统。每一领域是独立的,但所有领域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垄断下的所有的群众文化都是一致的。它们的结构都是由工厂生产出来的框架结构,这一点已经开始明显地表现出来。”(霍克海默、阿尔多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12页。)这种惊人的类型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众文化的发展。

从2000年第一部改编自网络文学的电影《第一次亲密接触》诞生开始,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的热潮已经覆盖网络文学的所有题材和类型。甚至在某一种题材获得收视或票房的成功之后,影视剧制作方立即对同一种题材进行反复投拍,直到受众对此种题材失去最后一丝兴趣,才转而寻找其他题材的网络文学文本进行新一轮的改编拍摄。

清穿剧《宫锁心玉》于2011年1月31日在湖南卫视首播之后,不仅收视率位居第一,而且编剧于正获得了第16届亚洲电视“最佳编剧”大奖,演员杨幂获得了第1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女演员”和“最具人气女演员”提名。编剧于正以及其他影视剧制作方看到了清穿剧《宫锁心玉》的巨大成功,便马不停蹄地拍摄出了同种类型的《宫锁珠帘》《宫锁连城》。同种题材的电视剧长期霸占荧屏,不仅使得观众对清穿剧产生了审美疲劳,而且同种题材的快速复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情节的抄袭和雷同。《宫锁连城》在2014年12月25日被北京市三中院认定其情节脉络和人物关系均来源于《梅花烙》,琼瑶代理律师王军发布了“关于电视剧《宫锁连城》永久禁播及立即下线”的媒体通知函,停止对《宫锁连城》的一切复制、发行、传播活动,合力维护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现如今,清穿剧已经“寿终正寝”,接过接力棒的是改编自玄幻仙侠类小说的电视剧《诛仙》《幻城》等。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不断有新的网络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以期调动受众的感官愉悦和情感认同,然而在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境况之下,笔者却看到了其日渐衰微的趋势。网络文学改编为影视剧的模式长期单一化,已然削弱了受众对作品的心理期待。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改编自网络文学的影视剧作品可称为精品的凤毛麟角,大多为了追求明星效应和经济利益忽视了内容、场景、后期制作的精益求精。而如今受众的审美水平在不断进步,一般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已经无法糊弄搪塞受众的审美需求。大量类型单一且质量低劣的影视作品充斥受众的耳目感官,导致受众逐渐审美疲劳并对原创和精品产生了极大期待。这就是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没落的开始。

四、总结

影视艺术与网络文学的结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借鉴并促进了各自的发展,但是由于受众群体的多样性、层次性、差异性、可变性等,已然无法完全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精神需求。面对此种状况,影视艺术急需变被动为主动,将过去屈服迎合受众心理需求转变为积极主动引导受众审美观念的进步。影视艺术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学要去粗取精,挑选内容与形式完美契合的经典作品进行再加工呈现给受众;同时还应当重视原创作品,对作品质量重点把关。唯其如此,才能缩短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使得影视艺术与网络文学不论是结合发展还是在各自领域单独发展都更加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猜你喜欢
影视剧网络文学影视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揭秘网络文学
跟着影视剧学育儿
影视声音中听觉思维的建立与培养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