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8-07-19 08:39广东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8年2期
关键词:学案导学导学学案

广东

黄 光

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这种实践和体验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而“学案导学”便成为实现这一理念的主要措施。本文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地理学案的设计、地理学案的应用三个方面展开探讨,着重从四个方面对学案的设计进行了剖析:1.呈现学习目标,让学生学习有明确目标。2.设计主干知识,形成探究主线。3.合理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4.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地理学科特色。

【地理教学情景回顾(片段)】

在每次常规地理教学课堂的最后,笔者都会提醒学生,在课后要做好下一节课内容的预习,这样才能紧跟老师的教学思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可是在一段时间之后,就有学生代表来办公室要交流关于地理学科课前预习的事情。

生:班里同学们普遍反映不知道怎样预习地理知识。

师:看书看教辅资料,预习里面主要知识点就可以了。

生:同学都有认真预习,也有认真看书和教辅资料上的知识点,可是这样会有些盲目,不知道重点在哪里,一是会导致浪费时间,二是有时候上课时您的教学设计和思路跟我们预习的思路完全不一样,我们会有不知所措的感觉,跟不上您的思路。您能不能上课前就把下节课要上的内容,例如知识点的梳理、归纳、练习告诉我们,这样我们按照您的思路去预习,在您讲这节课的内容时我们就会和您的思路保持一致,而且我们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练习题,课上您就可以多一些时间给我们讲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效率会更高。

师:你的这种建议很好,老师一定会想个好的办法来帮助大家预习和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走后笔者就陷入了思考,似乎真的是笔者没有做好学生课前预习和笔者上课内容和设计的衔接,怪不得上课时老是觉得有些学生总是一脸疑惑,学起来比较吃力,怎样才能做好这种衔接?笔者认为需要用学案来引导学生预习。经过一段时间导学案的使用,学生们反映出来的效果很明显,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接下来笔者就谈一谈“学案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一个科学的教学方法,应是相对固定又兼顾教和学的模式。它能够容纳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学案导学”教学法无疑有这样的优越性。“学案导学”教学法以学案为依托,倡导学生先行,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性。教师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二、地理学案的设计

学案是“学案导学”教学法得以实施的基础,学案的编写是否科学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课前学习和课堂教学效率。为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学案编写应注意以下几点。

1.呈现学习目标,让学生学习有明确目标

切合实际地制定出学习目标是“学案导学”模式的基础,为此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本、《地理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以确定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尽可能挖掘知识的能力价值。学案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目标包含智力目标和非智力目标,其中智力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非智力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例如:地理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学生未必能从中体会出来,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凸显目标,使目标明确化,学生从中也会有所感悟。

2.设计主干知识,形成探究主线

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每一节课的知识点分化,组合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思路。这些问题是学案上的一条明线,是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载体。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要适时进行能力的培养,如识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这一层次要在学案中以问题的形式体现出来,使学生在学完知识点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而上升到另一个层次。

3.合理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学案作为一种引导学生学习的载体,主要是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体现出“导”的功能,所以导学案里问题设计是否科学、恰当、富于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是学案设计追求的重要目标,它直接决定学生预习的效果。这的确需要费一番心思,比如所设计问题数量要适中,要有合理梯度,还要对学生能力有充分的了解,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就要求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内容,还要备学生。同时问题设计的形式宜丰富多样,不断变换形式,常换常新,以此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注重选择规范、严谨的题目,它能使学生的解题能力有所提高,并从中有所启发。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体验知识探究和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看书,学会自主学习。

例如讲到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笔者考虑到教材中所给的案例距学生的生活较远,会造成学生理解吃力,这时笔者以自身为例(笔者是东北人,大学本科毕业后来到南方的学校任教地理学科),通过让学生对自己的地理老师的迁移为线索来一起探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根据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问题:

(1)潮汕人的祖籍是哪里?后来迁到潮汕地区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是他们自愿的?

(2)你们的地理老师为什么离开家乡?地理老师和潮汕人的祖先迁到潮汕地区的原因相同吗?

(3)你们的地理老师决定定居在潮汕地区的原因是什么?

(4)以后你们的地理老师会把他的父母也接到这里一起生活,原因和地理老师迁入的原因一样吗?

(5)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相同吗?

教师通过合理设计导学案的问题,并能结合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用多种语言发问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地理学科特色

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根据地理学科特色,在学案设计过程中,应根据所学的教材内容,将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现象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感受生活,认知世界,提高能力,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例如在讲到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对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这两个知识点容易出现混淆,鉴于之前的经验笔者在这节导学案中设计了一个很贴近生活的环节——让学生课前结合学案中的问题去观察我校办公楼前绿地上的一块岩石。问题如下:

(1)岩石的表层有什么特点?

(2)底部和土壤接触带有什么奇怪的现象?

(3)你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看到导学案中这个环节都很兴奋,迫不及待地跑去观察那块岩石,还有很多同学拍了照片并做了记录。接下来在课堂上讲到这个知识点时,笔者先让同学们把自己观察的结果和大家分享,同学们都很积极地发言,有的说石头表层开始“脱皮”,还有同学说有一些小草的根长到底部石缝中去了,笔者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了充分肯定,随后在PPT里展示了事前实地拍摄的图片及原创的一道题目:

(原创题)造成我校办公楼前(下图)岩石层层剥离、不断破碎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答案】A

通过对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作用概念的区分和不同区域所受主导外力作用不同的讲解,学生很快就理解这个知识点了,为了加强和巩固笔者又加了一道变式练习:

(变式训练)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西夏王陵,已在宁夏银川市西郊的荒漠中孤独的耸立了近八百年。263座陵墓已成残垣断壁,9座帝王陵虽骨架尚存,但陵墓外表早已千疮百孔。造成西夏王陵损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风化作用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答案】C

教师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地理素材,将教材中的内容情境化,使难理解的知识点具体化、生动化,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三、地理学案的应用

1.精心准备,用于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阶段是“学案导学”教学法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教师将学案精心编写后,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同时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指导,如控制学生的预习时间,以提高效率;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等等。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

2.合作探究,用于课堂教学

学案的出现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学生依据学案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综合问题。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教师提问学生,也可以学生问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一般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充分利用图、表及其他材料及时进行引导、点拨、归纳。

3.精讲精评,用于课堂小结

猜你喜欢
学案导学导学学案
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乡愁导学案
基于自主学习的初中化学“学案导学”实践研究
“学案导学”之我见
“比例尺(一)”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