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转型背景下高校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探析

2018-07-20 01:25
传媒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编辑出版出版业转型

陈 昕

(湖北知音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77)

我国出版业面临两种转型:一是数字化转型,二是市场化转型。出版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出版产品不是简单依靠技术标准生产,而是靠“编辑眼光”,而“编辑眼光”属于天然的人力资本,抢夺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成为出版企业制胜的关键。

一、我国出版行业对编辑出版人才的新要求

数字技术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让中国出版业面临着严峻的转型压力。第一,在数字技术冲击下,传统出版业发展模式式微,出版社纷纷向数字出版转型;第二,经营性出版社转成出版企业并成为市场主体而且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成为出版企业的工作重心,出版社需要完成从事业单位到现代企业的转变。

此后,学者们又在“大出版”“大编辑”视野下对高校培养“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模式进行了探讨。现代的复合型人才标准要求编辑要有市场观察的敏锐度,数字化操作能力以及长远的战略眼光,这些要求对管理者与一般编辑都适用。见图1。

图1 出版业新型复合型人才主要能力要求示意图

二、高校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现状

(一)现有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老牌高校设置数字出版专业

老牌高校以传统的编辑出版教学计划为主体,在课程设置上增加技术类等课程,不断修改自身教学模式。也有一些高校新设置了数字出版专业,如北京印刷学院同时开设编辑出版学和数字出版两个专业。

2.新设立专业多突出数字出版教学

新近设立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则突出数字出版,多以新媒体方向或数字出版方向为名称招生,如中国传媒大学的编辑出版学(新媒体方向),内蒙古大学编辑出版(数字出版方向)等,教学计划以传统编辑出版课程为依托,突出数字编辑和数字技术等相关课程。

上述分类仅以高校编辑出版专业设立时间长短为参考标准,由于每个学校的历史、教学资源、教学理念不同,具体的教学模式还有差别。

(二)培养与需求的滞后

伴随出版行业自身的发展和所处环境变化,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相对于现实人才需求而言逐渐出现了滞后,笔者在查阅资料和观察统计的基础上,将这种滞后的表现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滞后:院系强调编辑出版专业性,出版单位倾向于类别化

我国开设编辑出版专业或方向的高校有100余所:百分之四十开设在新闻传播学院内,百分之三十开在文学院等。这种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编辑出版专业知识的单一性,让学生打下更广泛的知识基础,但是笔者对近两年各出版单位招聘信息的分析发现,编辑职位在专业要求上基本没有“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的限定,而是按照出版社编辑室分类招聘对口专业学生,如文学类编辑要求中文专业,历史类编辑要求历史专业等,这就使得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与出版单位的“专业性”需求形成了差距。

2.层次滞后:人才培养以本科为主,单位招聘却倾向于硕士毕业生

截至2014年年底,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为数不多的岗位要求本科生学历,编辑岗位则基本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只有一些民营书商在人才招聘时对学历和专业降低要求,本科编辑出版专业学生才有机会从事编辑工作。100多所相关高校中,拥有出版硕士生授予点的高校只有14所,拥有博士授予点的则更少,远不能满足市场对于更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3.课程滞后:学校长于理论,单位侧重实践

在对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2009~2012届112名毕业生进行的调查中,作者发现“毕业生对专业建设不足的选择分布情况”排在前两位的是:教师指导实践能力较弱(百分之七十一)、教学实践课时少(百分之六十八)。

4.培养滞后:院校校教育多面向传统出版,市场更需要懂新媒体的人才

新媒体类相关职位反而接收了更多毕业生。这就要求在今后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进一步树立面向新媒体培养熟悉技术和市场的人才的培养理念。

目前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不容乐观,加之有些高校办学条件不成熟、学科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造成毕业生不能适应行业需求,导致高校专业培养处于尴尬境地。

三、出版转型背景下高校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路径

随着出版转型,传统上对编辑出版人才的要求不是过时而是成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出版业提出了更高的人才要求。面对这种新情况,高校的专业教育该如何发展?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如何培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改变人才培养理念

目前高校的培养模式基本还是针对传统出版业运行而设立的,这种情况下,不仅要求高校在具体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能与时俱进,还要求在培养理念上做出深刻调整,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紧紧跟随行业变化,具体教学模式上做出及时调整,不能墨守成规,止步观望。

(二)调整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比例

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增加数字出版类课程和经营管理类课程。如果数字出版课程部分高校开设有困难,那么经营管理类课程则必须开设,出版企业对编辑的要求是“全程策划”,所以学生在校期间需要不断培养市场意识和用户意识。实践教学需要落到实处,有实验基础的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实验设施优势;实验设施不足的高校应通过各种途径联合企业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此外,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很重要,以专业、技术、艺术培养为基础,用优秀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建立专业认知,提高专业素养。

一般的本科教学,实习时间只有3~6个月,并且与出版社缺少密切的联系与实质性合作。未来应适当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并加大实习考核的力度。以实践项目、作品等形式,切实提高学生实习质量。

(三)优化师资结构

高校应该主动联合企业办学,充分发挥业界教师的实践指导作用,并加强专业教师的专业培训。如此,既可以近距离了解行业需求,按需培养;又可以通过业界经验丰富的编辑人员、管理人员及市场人员的协助共同培养业界所需人才。

四、结语

国内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虽有不足,但也不能一味苛求。如何解决理论与实践、学界与业界、知识与经验,专业知识与特定领域知识等层面的矛盾,是编辑出版人才培养应该重点思考的几个问题。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往往得益于先进的培养理念、优秀的师资队伍、端正的学习态度等。高校提供的是基础性的培养方案,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眼光,但是成才更需要学生的日常积累和对于实践的关注与尝试。

注释:

① 有人认为我国出版业还面临着国际化转型,笔者不赞同这种观点。国际化战略只是个别有国际市场出版企业的战略安排,不是整个中国出版行业必须走的发展路径,而数字化和市场化却是中国出版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猜你喜欢
编辑出版出版业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工作创新路径分析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编辑出版本科教育的四大难点与对策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转型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