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安执导的《绿巨人浩克》论超级英雄电影里的反英雄

2018-07-23 09:05黎乐天
艺术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精神分析

黎乐天

摘 要: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超级英雄里的反英雄现象,以李安的《绿巨人浩克》为案例进行分析。本文首先阐述反英雄的来源及其特征,接着介绍反英雄的常见形态,即创伤的悲剧英雄,最后以绿巨人浩克为研究对象展开详细分析。

关键词:反英雄;精神分析;集体潜意识

1 反英雄

反英雄的艺术创作拥有悠久的历史,也是完整的创作思潮。今天一提到中国的历史英雄,大家就会想到关羽或岳飞这样光明正义的英雄,相较来说,曹操和蚩尤给人的印象就复杂得多,内心善恶混杂,黑白混沌,属于反英雄的代表。反英雄也是西方黑色电影里必不可少的主角人物,西方反英雄的浪潮在1900年后兴起,主要受现代艺术Modern art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影响,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和荣格“集体潜意识”理论的发表,使艺术家们开始探究人类内心的更深处,在创作上也更想呈现人性的不自觉或无意识行为等灰色地带,原本热爱在生活中四处冒险寻找灵感的艺术家,也开始在家里借由冥想或精神分析的创作方式,寻找那个被自己隐藏起来的人格,将自己的人生经历融合在自己作品里多元的主角身上。

相较于弗洛伊德崇尚的无神论,荣格倾向于超自然现象的集体潜意识学说,这也是神话学和超级英雄研究的重要基础理论。荣格在考察了世界各地的原始民族部落后,发现人类的童话、宗教、传说,甚至梦境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这些相似的地方都含有一种超越凡人的神的形象,超级英雄形象在某种方面就是这种神的形象的延续。在荣格的原型学说中,将英雄的人格分为原型、阿尼玛、阴影、野兽等,现代艺术特别将阴影和野兽的部分放大,形成反英雄、黑色英雄、另类英雄等。在当代电影艺术中,随着主流媒体的普及和影视巨头Nexflix成功塑造的众多经典热门的反英雄人物的诞生,如影集《纸牌屋》里的美国总统法兰克,反英雄成为当下热潮。在另类超级英雄电影《玻璃先生》(Glass)(2019)里,将超级英雄的人格做了多重分裂,并特别着墨于其野兽人格方面的描写,整部电影的进展就如同一场心理精神治疗一样。《玻璃先生》前传《分裂》(Split)(2016)的主角凯文拥有23种人格,并且第24种邪恶、残忍同时也能力非凡的野兽人格也正在诞生。

2 创伤的悲剧英雄

创伤英雄指的是主要在童年阶段受到重大创伤的主角,而这样的创伤也是使他成为超级英雄的关键。这种创伤成了主角的人格中的阴影(Shadow),迫使主角踏上超级英雄的道路,最重要的是,主角突破了阴影或和阴影融合,成为超级英雄或超级反英雄。比如,钢铁人东尼这样缺少正统英雄气质,但又是典型超级英雄的角色,必然会有所创伤,因童年缺乏亲情和友情和战斗时的挫败经验,东尼患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必须穿钢铁衣才有自信,直到尾声,东尼突破了焦虑、骄傲,可以不依赖钢铁衣,达成了真正的自我超越。但像蝙蝠侠这样的角色,主角布鲁斯·伟恩在面对自己害怕的创伤形象也就是蝙蝠时,却在最终选择和自己的恐惧融合在一起,恐惧带给了他真正的力量,由此蝙蝠侠诞生。这样和自己的阴影融合的超级英雄,一生都要与黑暗面共生,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李安导演的《绿巨人浩克》(《Hulk》)(2003)是一部褒贬十分两极的电影,李安将创伤的主题布满全片,影片最后主角不得不接受了自己暴怒的另一面,成了真正的绿巨人,透露出一种东方艺术特有的留白与悲凉。李安以文艺片的精神创作超级英雄电影,此种创作是一种突破,更是一种巨大的高风险行为。

3 绿巨人浩克

绿巨人浩克是漫威旗下的漫画人物,其第一次亮相于1962年漫画《不可思议的浩克》第一期,是超级英雄世界历史上最知名的人物之一,至今已经有数季电视剧和三部电影。这名角色不同于其他阳刚帅气或正气凛然的英雄,浩克在漫画里呈现的是如反派一般暴力粗鲁的愤怒形象,油亮的绿色也使角色带有诡异的氛围。1978年的电视剧也很忠实地还原了漫画,以有限的技术做到最大的画面爆裂,直接生猛的动作场面使观众的感官受到大量的刺激,也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到了2003年,李安的电影版绿巨人浩克,李安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风格,从剧情到人物的塑造上都做了相当大的改动。影片描述主角班纳的美军科学家父亲为了创造出超级士兵的改造基因,将正处于实验阶段的基因植入自己体内,自己没有特别改变,却没想到自己的孩子班纳竟然受到遗传,班纳隐隐发绿的身体带有强大的改造基因。父亲怕班纳成为未来的威胁,要将他杀死,却在母亲的阻止下,误将母亲杀死。目睹母亲被杀的班纳,留下了心中永远的阴影。长大后的班纳也成了美军科学家,一次实验意外使班纳遭受伽马射线的辐射,辐射将班纳的超级变种基因诱发出来,一旦班纳生气,就会变成拥有巨大力量的绿巨人。和原著漫画相比,李安加入了父子这条故事主线,全片围绕父亲害怕的未来宿命和儿子目睹母亲遭父亲杀死后的创伤心理,父子的命运和彼此的战斗和杀戮悲剧,构成了现代版的《俄狄浦斯王》。

李安在自传中曾说,自己在西方学习电影时,对自己影响最深的就是西方对人物的精神分析,也发现西方故事特别关注一个人童年对自己的影响,同样,弗洛伊德的性学理论也使自己相当震撼。李安自己也透露父亲从小对自己严格的家教一直都是自己终生逃不开的压力。李安电影生涯的三部作品《推手》《喜宴》《饮食男女》,都是以父亲为重要主题的“父亲三部曲”,中国父亲的压力形象伴随全片,但最终又总会颠覆父权的既有形象,让观众大出意料。李安随后拍摄的类型更加多样,离开了家庭伦理片的类型,但是父权的主题还依然存在于他无数部影片中。《绿巨人浩克》中李安除了大胆地在1.6亿美元制作的巨大商业改编上继续加入父亲的主题,还将精神分析理论的概念深化在其中。

影片中的班納只要愤怒,就会成为绿巨人,绿巨人四处破坏,展现了本能最原始的暴力,这样的失控也让班纳感到痛苦无奈。但诡异的是,变成绿巨人的班纳却也感觉到无比兴奋快乐,好似班纳终于有一个出口可以发泄长久背负着的创伤。这样的矛盾心情也更加困扰班纳。生活中的班纳是个严谨的科学家,理智、亲切,像神话里的阿波罗,但也有残酷的经历深埋心底。变身绿巨人的班纳是班纳的阴影人格,将曾经的伤痛全部爆发出来,如同在祭祀中释放非理性,达到狄俄尼索斯般的疯狂。

班纳在出生前就已经被命定为一个有拥有超能力的“超级人类”,而“超级人类”并不一定是“超级英雄”,本片李安基本舍弃了传统超级英雄剧情模式,绿巨人并没有试图去拯救城市或爱人,故事的主线是班纳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残酷宿命。影片最后,班纳选择和身体潜藏的绿巨人共生,如同东方哲学里的阴阳结合,也如同尼采所定义的,人类在不断进化和超越中成为那个超越一切规范的孤独超人形象,也达成了弗洛伊德的超我象征。李安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绿巨人,我们都要思考如何控制他。全片中班纳最大的挑战除了父亲,就是自己内心的野兽。和《毒液:致命守护者》里艾迪和自己身体里的毒液相生相克有一定程度的相似。

浩克和美国队长一样,都是在美军的环境下成长,故事也环绕着美军展开和收尾。只不过1941年在二戰时代诞生的美国队长,全身上下充满着阳光正义的美国英雄主义,而1963年后陆续诞生的绿巨人浩克,则是处在甘迺迪遇刺案和美国内乱时期,暴怒的绿巨人不仅没有成为传统英雄,作为美军的武器,叛逆的形象还成为反权威的象征,李安的绿巨人电影更是大篇幅地刻画了美军的残酷和阴谋。1963年至今,漫画版的浩克也出现了许多版本,李安电影版的取材来自《野蛮浩克》和《无意识浩克》两版本浩克的融合。《野蛮浩克》里的浩克是所有版本里的童年创伤最严重的一名,也是破坏力最强的。《无意识浩克》则是最危险的一名,因为无意识的浩克几乎完全脱离了班纳的控制,变得好似回到史前时代的毫无理性的野人。

4 结语

在电影中,李安以文艺片的视角,大篇幅讲述浩克的创伤历程及其与人格意识的斗争。但浩克最深受大众喜爱的招牌元素,就是浩克在打斗过程中的毁灭性暴力以及破坏,这也是刺激观者肾上腺素高涨,真正使观众觉得过瘾的部分。但影片动作戏的出现比例和其他超级英雄电影相比明显较少,动作戏也延续了类似《卧虎藏龙》的李安一贯较为简洁干净的呈现,和漫画、电视剧相比,感官刺激大幅降低。再来,李安将绿巨人塑造得有前史,又有多重人格,在精神分析上面比西方电影走得还远,也让观众觉得过于复杂、难懂。在超级英雄类型上,也缺少自始至终外化的目标敌人,节奏整体缓慢,也难怪不受大多数观众喜爱。虽然此片以文艺片形式的另类呈现方式也受到不少影迷的追捧,但此片的效果不佳,也使李安心灰意冷,甚至差点息影,事后李安也检讨了自己对此超级英雄类型不够了解。同样,值得思考的是,个人色彩浓厚的导演如何一方面肩负巨大的商业风险,另一方面又根据自己的艺术观点延续自己的电影。

参考文献:

[1]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瑞士).人·艺术与文学中的精神[M].姜国权,译.国际文化出版社,2011.

[2] Richard.Reynolds(美).超级英雄:现代神话[M]. Univ.press of Mississippi,1992.

[3]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瑞士).原型与集体无意识[M].徐德林,译.国际文化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精神分析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解读《红楼梦》中贾瑞的人物形象
漂泊中的追梦人
从精神分析学视角看郁达夫的《沉沦》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精神分析视角下女性文学人物心理创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