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研究

2018-07-27 08:46徐梦琪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

徐梦琪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阵地作用。然而,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辅导员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通过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更好地运用传统文化资源,实现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人格、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更好地成为学生思想和精神上的领路人。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传统文化教育;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5-0148-03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积淀、流传并仍在影响当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在道德教化上具有深厚的资源、鲜明的特征和积极的功能。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与大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有着直接、紧密的作用,然而,多元文化的影响、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不够,导致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认同感不强。如何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对于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教育与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相融合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教育与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融合的必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是注重伦理教化的崇德型文化,当代文化价值体系观念的形成本身就与之有着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关系,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基本内容,无论是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上提出的价值导向要求,都可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相关的思想渊源,所以,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不开文化环境的熏陶,而文化环境从历史发展上本身就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件具有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工作,當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往往枯燥、单一,学生兴趣不高,接受程度和效果自然不佳;当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价值观扭曲等情况时,学生管理者往往过多地依赖于心理学知识,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而传统文化在内容上较强的人文性,以及教学方式上注重的渗透性,恰好能够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这方面的不足。所以,要想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好、有实效,就必须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探索、创新两者相融合的教学路径。

(二)传统文化教育与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融合的可能性

伦理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核心,强调德育在个人、家庭、社会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道德的重视不仅体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更体现在中国古代人们的道德践行中。”[1]所以无论是儒家、道家等学术流派关于道德伦理的理论建构,还是层出不穷的道德行为典范,都具有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价值,比如,传统文化提倡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仁爱”“立己达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升华个人理想的重要文本;传统文化在个人修养上面提倡的“知行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慎独”“正心笃志、崇德弘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思想理念,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为人处事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具有很好地引导作用;传统文化在教育方式上所提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理念,对于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避免灌输式教育手段弊端具有很好地启发作用。对于辅导员这样的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群体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

(三)辅导员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积极意义

辅导员工作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除课堂教学以外的重要教育力量,作为学生工作的管理者、组织者、指导者,辅导员具有与学生接触时间长、接触面广、接收信息渠道多等天然优势,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教育对象、因材施教,并通过自身言行影响学生的情感、行为和人格,而相对于其他层面的学生管理者,以及专业教师,学生与辅导员更为亲近,更易于接受辅导员所传递的思想观念。而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广泛性、渗透性和灵活性,能够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相契合,使其能够将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并伴随其言语教育、行为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积极的道德准则贯穿于学生的大学生活始终。因此,面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信仰缺失、社会责任感淡化、诚信意识淡薄、受挫能力差、知情意不协调等问题,辅导员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阵地作用。

二、辅导员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职业能力困境

(一)目标定位与现实工作存在差距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对于高校辅导员主要职责的界定,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也是大部分辅导员的精神追求,但是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几乎参与的所有的学生管理工作环节,从新生入校到实习、毕业,工作时间碎片化几乎成为常态;岗位职责不够明确,学生日常管理、党支部建设、团学活动开展等多项任务往往都由辅导员承担,身兼数职必然造成工作精力不够;大部分高校辅导员个人所带学生数超过200人,有的甚至达到300—400人之多,负担重、责任大、压力大的“保姆式”的工作状态,导致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了解传统文化,辅导员自身的文化素养都不能达到要求,更谈不上传播传统文化。

(二)队伍结构不合理、不稳定

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着年轻人多、女性多的情况,客观上造成队伍结构不合理。年轻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固然有着有活力、创新能力强、与学生更为亲近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管理经验不足、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的不足;在传统文化资源的理解、运用等方面,男女思维差异体现不明显、思维碰撞不激烈,无形中造成教育内涵和形式的单一性。“保姆式”的工作方式,数量多、问题多的复杂个体,造成很多人产生职业倦怠,职业认同感、自豪感不高,通常在带完一届学生之后选择转岗,不愿意长期从事这一职业,甚至在从业之始就将辅导员工作作为踏板,并没有以此为终身职业理想的奋斗信念和动力。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