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产业发展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策略探讨

2018-08-02 06:33吕剑勇
河南教育·高教 2018年7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产教融合

吕剑勇

摘要:服务产业发展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笔者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视角出发,提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主动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出现的新变化、新要求,创新专业建设理念,再造实习实训教学体系,统筹校内外资源,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提升高职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产业服务;产教融合;专业建设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要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面向国家重点发展产业,面向区域产业创新需求,凝练专业学科方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当前,高职院校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和条件限制,未能很好地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满足产业升级发展需求。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既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要求,更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抓手。

一、创新专业建设理念,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

专业建设理念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只有选择合适的高职专业建设理念,才能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育人机制,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服务产业发展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时代高职教育自身生存发展的现实要求。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适应产业发展的新需求,需要从专业布局、人才规格、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相应改革,加强与产业、行业、企业的联系,提前谋划做出适当应对。要以服务产业发展需要为目标,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将专业建设融入区域产业发展之中,重新提炼专业建设理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找准专业特色,使专业建设与区域主导产业以及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相一致。

在专业建设规划上要充分体现时代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专业设置,建立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专业建设策略要紧随产业、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及时调整设置新的专业目标与专业发展方向,制定适宜的新的专业人才培养规划。紧扣区域产业发展趋势,找准专业建设发展热点,调整专业布局与专业发展方向,构建融合贯通、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在专业建设之初就要明确目标定位,服务产业发展。要主动顺应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发展方向,专业建设理念与目标、人才培养方向与规格等都要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构建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集群,为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培养具有全程系统思维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在专业课程设置安排上,要紧紧围绕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職业岗位能力这一核心要求,以产业联系为出发点,深化专业理论课程,对接产业实践课程,强化专业共性知识,提升高职大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要紧扣对接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这一核心内容,把握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方向,从专业方案设置、育人目标理念、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着力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专业课程建设要实现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教学过程要实现课堂与生产的有效结合,考核方法要实现校内和企业考核的有效统一。

二、再造实习实训教学体系,突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产业升级转型对专业人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要主动应对需求,培养具有更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实习实训是实践性很强的通识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学习工艺知识、建立工程意识、提高工程素质、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必修课程,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要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妥善安排好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并完善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的实践课程体系,强化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锻炼,突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定向性和职业核心能力,注重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对接产业发展的新要求,高职院校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的实践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构实习实训的内容体系,使实习实训成为跨学科发展的通识教育,主动融入不同学科的教学计划,与各专业育人需求无缝对接,全面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要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单一技能”培养模式,正视高职院校大学生通用能力和综合素养欠缺等问题,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深入探索实践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接轨的、具有当前新时代特征的、适应不同产业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拓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多方面的职业发展能力,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应变能力,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成为多专多能广适型人才。

实习实训要克服与实际生产联系较少,实践内容落后于产业发展等问题,改革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枯燥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单一落后缺乏新颖性、教学资源不足缺乏丰富性等现实问题,顺应区域产业发展的趋势,跟上“互联网+”时代步伐和“中国制造2025”需求,将实习实训有机融入到学科专业发展之中,融入到学生的个体发展之中,切实体现实习实训在人才培养的服务与支撑中的价值与优势。将校内的实验实训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结合起来,积极应对区域产业升级转型带来的挑战,改革传统的实践训练体系,使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中参与产业全过程,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产业、新岗位的现实需求,培养系统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出真正具备“工匠精神”、符合新时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

三、统筹校内外资源,切实推进产教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产教融合的基础是产,必须坚持贯彻产学结合思想,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在真实的产品生产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教学,建立与企业协同育人的办学新机制,积极探索有步骤、有层次、有目标的产、学、研、创分阶段实施路径,在产教融合中主动吸收产业的先进技术手段提升办学水平,实现新技术推广与专业建设步调一致、新技术应用与创新创业有效衔接、新技术改造与产业更新及时共享。积极搭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平台,将专业建设与产业行业发展相对接,将专业教学与产业标准规范相对接,将人才培养与岗位实际需求相对接,强化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使高职院校大学生真正与产业发展企业用人要求“零距离”。

要特别重视“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高职院校教师要主动深入企业,开展深度企业调研。要吸纳企业技术专家参与组建教师团队,实质性参与课程建设。发挥企业专家所长,吸纳行业产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合作编写专业建设教材、实训指导课件,开发开设服务产业发展的新课程、实境教学等。通过专业教学团队与区域产业企业深度融合,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紧跟区域产业升级需求并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

加强与产业的互通互融,将代表产业发展趋势的优秀元素融入到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加强工学结合,深化校企合作,争取产业企业投资共建校内校外专业实习合作基地,按照产业企业标准搭建开发环境,组织开发专业教学训练。尝试将企业生产项目引进课堂,推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产业企业的社会资源,探索多样化的产教融合模式,让学生进入到产业企业当中开展产业工程实践,将高层次的实践训练放到产业企业中去,由企业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专门训练,让高职院校大学生有机会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项目中,了解掌握产业企业的最新技术动态和现实生产体系,了解产业行业的最新最前沿的技术与生产动态,在与产业、行业、企业的合作互动中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全程的产业系统思维,在产教融合实践中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创新能力,服务产业发展。

责编:黎明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内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