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同一水平髓内脂肪瘤并髓外脊膜瘤1例

2018-08-21 06:42刘桃桃张士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脂肪瘤硬膜双下肢

刘桃桃,张士德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线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图1 T8~10椎体水平髓内脂肪瘤并髓外脊膜瘤CT、MRI表现 A.CT示椎管内偏腹侧低密度灶,后方稍高密度灶; B.CT示髓外硬膜下病灶内大量钙化; C.MR T1WI髓内病灶呈高信号,髓外病灶呈等信号,脊髓明显受压; D.MR T2WI髓内病灶呈高信号,髓外病灶呈等信号,边界尚清晰; E.脂肪抑制MR增强T1WI髓外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见“硬膜尾征”,髓内病灶无增强

患者女,40岁,因“腰背部疼痛2年,加重伴双下肢麻木无力2个月”就诊。查体:腹股沟平面以下躯体及肛周皮肤感觉明显减弱,深感觉尚可;双下肢痉挛性瘫痪,肌张力明显升高,双下肢股四头肌、双侧踇趾背伸、跖屈肌力Ⅲ级,肛周及膀胱括约肌肌力明显减弱,双侧膝关节活动略受限,双侧踝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双侧膝腱、跟腱反射亢进,双侧Babinski征(+)。超声检查双下肢深静脉未见异常。CT:T8~10水平椎管内混杂密度灶,CT值为-39~201 HU;偏腹侧椎管内见节段性低密度,后方病灶见大量钙化灶(图1A、1B),严重压迫脊髓,边界尚清晰。MRI:T8~10椎体水平髓外硬膜下宽基底实性肿块,呈等T1等T2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可见“硬膜尾征”;同一水平髓内病变与脂肪信号相似,呈短T1长T2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脊髓明显受压变扁(图1C~1E)。行胸椎后路胸椎管内肿物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术中于椎体T8~10水平见髓外硬膜下灰黄色肿瘤,约 4.0 cm×1.5 cm×1.0 cm,质软,无明显供血血管,与硬膜囊及脊髓界限不清,彻底切除后,脊髓恢复搏动,从脊髓后方切开脊髓组织,部分切除髓内肿物。病理结果:髓外硬膜下脊膜瘤(WHO 1级),髓内脂肪瘤。

讨论脂肪瘤可发生于椎管任何节段,多见于腰骶段,其次为胸颈段,完全髓内脂肪瘤少见,临床表现多因脂肪瘤压迫脊髓所致;其MR 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信号均匀,CT呈低密度。脊膜瘤多发生于髓外硬膜下,多位于胸段,其次为颈腰段,常单发,瘤灶依附于硬脊膜上,无蒂或宽基底生长,质地较硬,可塑性差,易压迫脊髓,但脊髓水肿少见,瘤内钙化常见,出血坏死少见,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或稍低信号,信号多均匀,明显均匀强化,典型可有“硬膜尾征”。髓内脂肪瘤和髓外硬膜内脊膜瘤并不少见,MRI诊断相对容易,但两者在同一水平发病实属罕见。本例脊膜瘤对脊髓及髓内脂肪瘤形成压迫而引起症状,但无特殊性,手术治疗仍为首选,应尽早全切除肿瘤,解除压迫,最大程度恢复神经功能。

猜你喜欢
脂肪瘤硬膜双下肢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股骨颈截骨时保留残端的长度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
创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危险因素分析
后纵隔Ⅱ型髓样脂肪瘤1例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脂肪瘤,留还是不留
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请您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