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截骨时保留残端的长度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

2022-01-20 02:44王枰稀曾凡伟张廷玖肖智文常晟嘉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24期
关键词:双下肢股骨颈置换术

王枰稀,曾凡伟,张 东,张廷玖,肖智文,常晟嘉

(1. 达州市中心医院骨科,四川 达州 635000 ;2. 川北医学院研究生院,四川 南充 637000)

髋关节疾病是骨关节外科的常见病。临床上常见的髋关节疾病包括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炎等[1]。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上治疗严重髋关节疾病的常用方法。有研究指出,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可出现双下肢不等长、假体周围骨折、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其中双下肢不等长是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2-4]。有研究指出,在对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股骨颈截骨时为其保留股骨颈残端的长度过长是导致其发生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主要原因。本文对在达州市中心医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00 例髋关节炎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在对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关节炎患者进行股骨颈截骨时为其保留股骨颈残端的长度对其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发生情况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20 年7 月至2021 年3 月在达州市中心医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关节炎患者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1)被确诊患有原发性髋关节炎,且无股骨近端畸形、无脉管炎;2)具有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指征。其排除标准是:1)影像学资料缺失;2)存在由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所导致的髋关节脱位;3)存在精神障碍或意识障碍;4)曾接受过髋关节镜下股骨成形术或全膝关节置换术;5)存在膝关节或脊柱畸形。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0 例)和试验组(50 例)。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26 例,女性24例;其年龄为22 ~75 岁,平均年龄(48.5±26.5)岁。试验组患者中有男性23 例,女性27 例;其年龄为22 ~75 岁,平均年龄(48.7±26.3)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方法如下:对患者进行椎管内麻醉,协助其取侧卧位。对患者进行股骨颈截骨后,为其植入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假体,然后对其进行髋关节复位处理。在进行股骨颈截骨时,在对照组患者股骨小粗隆上方1.5 cm 处进行截骨,在试验组患者股骨小粗隆上方1.2 cm 处进行截骨。以同等张力完成髋关节复位,避免复位后的髋关节过紧或过松。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双下肢的长度差、髋关节功能的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包括假体周围骨折、髋关节脱位、髋关节强直、髋关节活动受限、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等)的发生情况。在术后1 周内,对患者进行X 线检查,并测量其双下肢的长度差。双下肢等长的判定标准是:患者双下肢的长度差在0 ~5 mm 之间。应用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该评分标准包含疼痛、髋关节活动度、下肢功能及畸形等评价项目,总分为100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研究中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双下肢的长度差

在术后,试验组患者中双下肢长度差在0 ~5 mm之间的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在6 ~10 mm 之间的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在11 ~15 mm 之间患者的占比分别为90.00%(45/50)、6.00%(3/50)、4.00%(2/50);对照组患者中双下肢长度差在0 ~5 mm 之间的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在6 ~10 mm 之间的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在11 ~15 mm 之间患者的占比分别为52.00%(26/50)、36.00%(18/50)、12.00%(6/50);试验组患者中双下肢长度差在0 ~5 mm 之间患者的占比高于对照组患者,其中双下肢长度差在6 ~10 mm 之间患者的占比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双下肢长度差在11 ~15 mm 之间患者的占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双下肢的长度差[ 例(%)]

2.2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Harris 评分

治疗前, 试验组患者的Harris 评分为(52.13±3.49)分,对照组患者的Harris 评分为(52.71±3.41)分;两组患者的Harris 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Harris 评分为(86.49±4.56)分,对照组患者的Harris 评分为(66.39±3.41)分;试验组患者的Harris 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Harris 评分(分,± s)

表2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Harris 评分(分,± s)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n=50)52.13±3.4986.49±4.56对照组(n=50)52.71±3.4166.39±3.41 t 值1.0481.788 P 值0.8720.044

2.3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在术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

3 讨论

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上治疗严重髋关节疾病的常用方法。有研究指出,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易出现双下肢不等长的情况[5]。据统计,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其双下肢不等长的发生率在19% 左右。发生双下肢不等长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易使其出现下腰部酸痛、跛行等并发症[6]。有研究指出,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出现双下肢不等长会显著降低其对治疗的满意度。如何有效地降低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双下肢不等长的发生率是目前临床上研究的热点。相关的研究表明,在对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股骨颈截骨时为其保留1.2 cm 长的股骨颈残端可有效地降低其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发生率。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中双下肢长度差在0 ~5 mm 之间患者的占比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Harris 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

综上所述,与保留1.5 cm 长的股骨颈残端相比,在对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股骨颈截骨时为其保留1.2 cm 长的股骨颈残端可有效地降低其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发生率,促进其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且安全性较高。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双下肢股骨颈置换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有髋关节手术史的全髋置换术与单纯全髋置换术比较
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对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对比分析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研究进展
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危险因素分析
预保温防止老年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中低体温发生的效果分析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