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2018-09-16 12:19赵倩
高教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赵倩

摘 要:文章对高等艺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问题进行梳理,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规范课程体系建设、改革人才培养过程、分类培养设计人才等四个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进行了探究,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例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方式与方法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艺术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2-0033-03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rt colleges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depth, explored the path to the combination from optimizing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establishing the cascade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ing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the talents, classifying and training design talents and so on, taking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an example to thinking thoroughly the way and the method of deeply combining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一、問题的提出

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主动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全国各高校围绕“双创教育”,竞相启动了各自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计划。许多省、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加大投入,创新改革,掀起了新一轮高校“双创教育”热潮。所谓“双创教育”,是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需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人才为目标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也是对以往高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内涵建设目标的进一步提升。

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创新创业教育无论是从政府层面的政策与制度建设,还是从学校层面的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以及学生的认可度和参与度来讲都已经度过了初始期。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下一个阶段发展的方向就是发挥学校的特色与优势,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在创新驱动和社会转型趋势之下,如何以更有效、更具实践性的方式培养出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高等艺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壁垒

(一)理念理解不到位

创新创业教育是现阶段我国艺术院校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贯穿大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并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当前,国内部分高等艺术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理解不到位,仍将开设几门创业课程、指导学生参加一些创业竞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手段,仍是主要面向小部分有创新创业意愿并付诸行动的学生,而缺乏对全体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技能的培养,无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与国家和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仍有明显的差距。

(二)课程建设不规范

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而言,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略晚,课程建设也明显落后。国内高校最初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多是面向有一定经济管理知识的经管类本科学生开设的,后面才逐步面向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开设,且多以为学生开设公共选修的创业类课程的形式开设,但将其纳入必修的比例仍然较低。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仍然脱离专业教育自成体系,课程缺乏整体设计,未能在教学大纲、考核大纲等方面与专业教育充分融合,课程设置长期处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外,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结合不紧密,缺乏相互间的连贯性与系统性。

(三)师资力量不雄厚

艺术学校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专任是指力量不足、教师水平有限等问题。部分高校由无创业经验的专任教师讲授创新创业课程,还有由经过初步培训的高校学生辅导员、学生处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在职人员授课,导致创新创业知识传授存在实践指导能力低、教学方法单一、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另外,部分高校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的壁垒未打破,受教师资格证、教师工作量认定、上课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多数企业教师只能在高校做短期讲座,长期在高校教授创新创业课程者较少,至使课程缺乏连续性。

(四)教材建设滞后

教材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前提和基础。艺术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缺乏本土化教材的问题。基于创新创业教育教材鱼龙混杂的现状,高等学校很难在短时间内开齐完整的课程。即便是现在已经开设的课程,教师也很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供阅读参考书目,因此,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以听课为主而缺乏相关拓展学习。典型的创新创业案例教材更是十分匮乏,这为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能真正实现融会贯通。

三、艺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对现有专业教育理念的改革,是当代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新视角与新实践,更加符合当代育人理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广州美术学院是一所区域特征与行业特征鲜明的高等美术学府,在多年办学过程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积极探索实践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并取得一些成绩与经验,初步形成适合高等美术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与方式。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创新创业学分

学校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积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具有学校办学特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2017年,学校在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再次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人才培养类型分为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三类,明确提出各专业可培养创新型人才;二是对实践教学学分进行修订,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和学时,规定各专业实践实验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比例需达到90%以上;三是打牢专业基础,整合课程资料,对核心课程进行明确要求,规定从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必选课和限选课中列出10门核心课程。

2017年,学校制定出台《广州美术学院本科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将科研成果、创业活动、学术论文、社会实践活动、文体活动等纳入本科生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创新创业学分,设立创新创业类选修课、创新创业类必修课程和学术科技系列讲座课程,规定本科生修满6个创新创业学分才可以毕业,其中创新创业必修课程需修满2学分,创新创业选修课程需修满4学分。

(二)规范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面向本科学生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课程,构建规范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在线课程学分认定等方面做出规定和举措。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基础》2门课程列入必修课,同时还开设4门选修课,并且将《网络创业理论与实践》、《创业企业战略与机会选择》等6门课程列为网络在线选修课,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引进一批资源共享的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同时,学校建立了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群,如“广州国家广告产业园区、东莞广州美术文化创意研究院、广东省玉兰软装艺术创意研究院”等,在与企业合作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实现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另外,校内建有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遴选大学生企业入驻,重点孵化美术教育培训、新媒体艺术设计、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项目。

(三)改革人才培养过程,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学校先试先行,在高校学籍管理制定中修订学籍管理规定,较先允许本科生调整学业进程,实行弹性学制。休学1-2年进行创业,本科修业年限可放宽至6-7年。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转换制度,实行弹性学制,按照《广州美术学院本科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允许本科生将创新创业选修学分申请转换为公共文化选修课学分或专业选修课学分。同时,学校明确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渠道是专业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1门和相关选修课4门,引进6门网络在线创新创业选修课。同时,学校在学生本科阶段分阶段、小班制、特色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行一二年级固根本打基础、三四年级以“准就业”模式将社会龙头创新研发前沿课题引入工作室教学,学生毕业时“无缝连接”进入产业的特色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培养卓越人才

学校启动实施“卓越设计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业设计专业和建筑学专业的两届本科生被选为“卓越设计师”的首批校内试点单位。卓越设计师计划主要是围绕设计能力创新这一核心问题,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专家参与设计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企业(行业)与学校共同进行人才培养。该计划采用3年在校内学习专业知识,1年到企业参与实践学习的“3+1”人才培养模式。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彰显了学校面向产业化的设计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更加接地气,学生在进入企业前可以提前实践,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设计人才。经过不断的探索,学校卓越设计师教育培养计划,交互设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分别于2014年、2015年获省级立项。

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成效

(一)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学校以第二课堂为载体,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基金为支撑,努力打造大学生创新活动平台。2011-2016年,学校投入资金支持了297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其中获国家级立项90项,省级立项152项,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人员覆盖全校各学科专业。学生发表学术论文7篇,发表学术作品121幅,获得专利4项。

近三年,我校学生获省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以上奖项共计31人。在“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3项。在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选中,学校师生作品获铜奖4项,优秀奖3项,另有20件被评为进京作品。在第五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评选中,学校师生作品获优秀奖4件,入选奖9件。获德国国际红点设计奖17项,德国IF奖12项,国际红点设计奖至尊奖以及全国大学生创业竞赛100强项目、全省大学生创业竞赛十强项目等奖励。

(二)涌现出一批大学生创业精英

学校建立理念毕业生就业创业案例库,编著《广州美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案例》,近三年学校自主创业毕业生比例达10%,涌现出一大批成功创业典型。如年营业额达10亿元的梦芭莎电商品牌公司、美术培训龙头企业树华美术培训公司、荣获国家广电总局国产动画片奖项的廣州星梦动漫设计有限公司及在校生创业成功的院派同盟设计公司、童窝艺术工作室、一儿一儿童艺术中心、方舟画材等。

(三)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学校关注产学研用各方需求为主体的内在驱动力,重点建设校内综合实验室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两大平台。校内综合实验平台包括校级共享实验室29个,专业教学工作室55个,校级科研院所11个,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高校省级重点提升平台1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校内孵化基地占地约3250平方米,首批遴选10家团队入驻,重点孵化美术教育培训、新媒体艺术设计、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项目,2014年获批广州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同时,构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群、国际交流合作基地集聚的三大基地。学校建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44个,省级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4个,国际交流合作基地40多个。

五、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思考

(一)结合社会与专业共同特点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而自成体系,每个专业都应充分进行市场调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学生的个性等特点进行分析结构,依据分析结果结合专业特点重新进行设置,形成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建立社会需求、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三方面的良性互动。考夫曼创业基金会在一份关于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报告中曾明确提出,学校需要向学生教授专业领域的前沿成果及先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两种方式鼓励学生在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二)确立科學的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最终目标,学校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设置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两种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着力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培养学生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创业的能力。同时,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年级阶段加以区分,低年级学生重点培养正确的创业观,唤醒其内心创业意识,中年级学生重点结合其专业知识,参与到具体的创业实践活动中;高年级学生则着力为其构建创业平台,锻炼其实战创业技能。

(三)技术创新与思维创新有机结合

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转化知识、应用知识的创造力,专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则更加侧重于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要将两者有机结合,在培养学生技术能力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培养学生创造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技术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四)岗位创业与自主创业融合

目前,学界公认的创新创业教育层次有三个层次,即具有良好创新创业素质的社会公民、自我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和新企业创办者。就我国的现状而言,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多是以第三个层次——新企业的创办者为主要培养目标,而忽略了前两者。但是从人才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能够成为新企业的创办者毕竟是少数,多数人停留在前两个层面。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公民素质培养和自我岗位创造这两个方面,着力培养更适合人才发展长远目标的能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敢于革新的“岗位内创业者”。这就要求我们的高等学校应该将自主创业者和岗位内创业者的共同培养,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办法。

参考文献:

[1]王杜春,马海 ,张伟,等.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84-89.

[2]刘宝存.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6):12-15.

[3]阚婧.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以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例[D].大连理工大学,2011.

[4]杨立明,纪剑辉.高等院校生物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23):65-66+69.

[5]曹铎,韩峰,魏冠军.多措并举,教学互动——测绘与地理信息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7(22):40-42.

[6]徐雁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23):168-169.

[7]朱伟.众创背景下高校金字塔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7(17):36-38.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翻转课堂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提高艺术院校学生学习兴趣初探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中国艺术院校巡礼(1)